<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同时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在有幸拜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阅读本书的经历,是我进行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我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我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帮助我学会了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帮助我和孩子建立起了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愿意与父母配合。</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指导方法有步骤,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且文中摘选了很多家长对这些方法使用之后的建议和疑惑,不管是使用成功的家长还是不成功的家长,统统都有反馈,作者也都有回复和点评,而这些家长的反馈都将使我们对该书方法的使用起到更好地指导作用。由于每个家长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大不相同,所以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家长们应该随机应变,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既适合家长阅读、也同样适合教师用来教育学生。书中所列举的鲜活案例在我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下面是我阅读本书后的一些感悟,希望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1)不要给做事慢、胆小和内向的孩子贴上“有色”标签,应该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使孩子和胆大、外向、活泼、做事利索、麻利的小孩多接触,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看到孩子进展缓慢的时候,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候不要以大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说话,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使孩子减少和大人抵触的心思,乐于接受大人的建议,从而改掉自己的缺点。</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时经常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要拖很久,但有一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完成了作业,这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说:“看到吧,你完全可以跟那些优秀的学生一样快而有效率。”这样一来,孩子会树立改变拖拉状态的自信,哪怕是一丁点的效果,只要坚持鼓励,孩子就会充满前进的力量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2)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从而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可以询问孩子喜欢吃的饭菜,然后和孩子简单讨论后,可以对对孩子说:“你能和妈妈一起做这道菜吗,这可是你最爱吃的,自己动手做的吃起来格外的香。”与孩子一起做饭,孩子吃起来也会更有胃口,吃完饭,可以鼓励孩子把碗送到厨房,说:“孩子,你能帮妈妈把碗送到厨房吗?谢谢你,乖孩子。”孩子会非常乐于参与这些事情,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p> <p class="ql-block">(3)以身作则,家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比如,家长答应要给孩子买个小礼物或者我要带孩子到某某地方去玩,不能随口说一说,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不管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去兑现,做到说话算话,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给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机会,这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4)如果孩子哪里做得不尽如意,比如说他总是没有想要“赢”的心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玩一些竞赛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我们用言语和行动激起想“赢”的欲望,让孩子知道“赢”后的美好感觉,通过以身作则让孩子亲身感受。而有的孩子又特别想“赢”,在游戏中如果赢不了的话,就会耍赖或者和队友争吵,这时候就要和孩子立好规则,告诉孩子人生一辈子有很多事情,有赢有输,都很正常,如果因为输了某件事情而耍赖的话,其他人就会不喜欢你,或者大家都耍赖而去争取赢的机会,就是造成混乱,如果想赢,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如果限于实力水平,万一输掉的话,也要输的大度,后面要做的事情就是更加努力,从而取得进步,争取下次有实力的赢。比如隔一段时间,孩子仍然表现出“输不起”,那么我们可以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坚定而不怒的告诉孩子:“我不喜欢你这样。我知道你很难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大度些,想开一些。”这个句子里,后半句不能有“但是”,因为“但是”让人觉得是在否定人,并且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直接表达我们的希望,他们往往能够从自身反省。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决定着沟通能否见效,可以说,我们当家长的话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5)赞赏是一把双刃剑,孩子在家里需要得到适当的赞赏,也同时需要谨慎给出赞赏。</p><p class="ql-block">本书中提到的描述性赞赏就是特别好的方式,比如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能简单而机械地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而是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一般我们都会评价:“呀,宝贝真乖。”,我们换一种描述性的赞赏就是这样说的:“我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变化,东西都规整到了架子上,磁带也都被放到了盒子里,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再比如,有一天,孩子把自己写的诗拿给你看,一般情况下,你若想鼓励孩子,你便会说:“你写得真好,真是不错。”如果孩子小点的话,他可能会受用,但孩子长大了,便没有什么激励的效力了,孩子可能在听到你简短的评价之后,心里面可能会想:“妈妈真是这么认为的吗?”尤其是你说完,便径直干自己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妈妈,只是在敷衍我。而如果我们用“描述性的赞赏”说:“你这首诗让我很感动,尤其最喜欢这句……”然后孩子此时在心里一定会很开心,因为我们表扬得很具体,即使没有说出一个“棒”字,但他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了,而且他还会不断地激励自己说:“我还会再写一首好诗来。”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日复一日对孩子的细微之处加以赞赏性描述,孩子们也定会不断增加他们内心的力量,如果今后受到挫折和困惑时,这些经历会给他们安慰和鼓励,也会成为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6)换位体验,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待学生时总是告诉孩子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比如“不要乱丢纸屑”,“不要在教室里打闹”等,然而我们的命令越多,他们的反抗也就越多。当我们将“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运用到学校情境中时,就会产生意外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指责、讽刺、命令、威胁、教训、贬斥,而是描述出问题或者给出建议,学生更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进而改变不好的行为,听取老师的建议。不要羞辱、攻击、嘲弄、取笑学生,而是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来立“班级规矩”,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人人积极建言献策,并且主动制定了“惩罚”措施及监督机制。果然,学生们制定的班规比我的“不要,不应,必须”效果好许多,令人烦恼的卫生问题,排队问题等繁琐的小问题也销声匿迹了。</p> <p class="ql-block">在今后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是否想到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唯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里,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给孩子合适的教育,还孩子一个阳光笑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