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军队护卫着的鼓浪屿31军幼儿园和子弟小学</b></p> <p class="ql-block"><b> 张维维 丛培欣 丛培波 丛培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一张极其珍贵的1959年31军幼儿园、小学全体照片引起的涟漪</b></p> <p class="ql-block"> <b>丛培珊</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兄弟开始编辑父亲百年的纪念史料,我用微信给大哥发去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厦门鼓浪屿现在的郑成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31军军人子弟小学的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孩子们。最后一排是孩子们的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她们大都是军官的妻子。这里面有生活兼数学乐老师,有语文王老师。还有几个军人负责管理和保卫工作。乐老师的爱人是中尉,我们称他为乐老师叔叔。王老师的爱人是上尉,我们称他为王老师叔叔。这个照片今天要想仔细分清谁是谁,可能已无人办到。如果你估计自己在里面,就找一个像自己的对号入座吧,这就是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的照片中人看到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59年六一儿童节,这个照片里的孩子的父母或父亲都是31军的军官,从连排长到军师長。</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当时是93师师长,朱榕娜的父亲是31军军长,汪丽娜的父亲是31军政委,于闽娜的父亲是31军炮兵司令(30年前于闽娜委托弟弟送过一张此照片给大哥)。照片里还有直到最后打厦门鼓浪屿金门抗美援朝以及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的牺牲的烈士后代。当时军官结婚有团级以上和岁数的要求,所以不可能有太多的孩子。有些基层军官的孩子是农村来的。这些孩子的脑海中就已经有多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他们的父母大都已经辞世。他们父母的千千万万的故事正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中经类似这样的照片中人流传。</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通过此文和网络传播,寻找一个笔名叫<b>“水写苍茫”</b>的照片中人,因为他的父亲(他和父亲在网上极为低调我们不知其名,虽然他们的文章已经通过网络传遍全球华语世界)。他的父亲在17岁的1947年在山东胶东参军,在解放战争的残酷战火中,他从17岁打到20岁,同村参军的伙伴除他自己无一人生还。可贵的是,仅仅存活的他在这三年写下了有无限价值的战地日记。约莫有一千天的战地日记。20岁以后,和平降临,他在部队整整20年,他的儿子或女儿到鼓浪屿31军军人子弟小学上一年级。他的父亲是在参军前同一个16岁的农村姑娘结婚。最后,他是在37岁时退休离开部队,那应该是参军20年后的1967年。他身上留有弹片,可能是因伤提前退休。他是在解放战争中处在最残酷战斗第一线的英雄战士。他的日记具有无限意义的史料价值。应当收入军博。他们将日记题名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31军老侦察员的战地日记》</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1947年—1950年)</b></p> <p class="ql-block"> 巧就巧在,这三年他都在父亲丛德滋的下属的侦察部队中战斗,但应该他不认识父亲,因为日记中涉及的最高领导是师侦察科长和排长。因为他一开始还是一个17岁的孩子,但三年的解放战争使他成长为荣立二等功的英雄战士。</p><p class="ql-block"> <b>“水写苍茫”</b>在引言中说,这不是一部小说,这是在激烈的战斗瞬间记下的几笔,积少成多,也不讲文法。因为爸参军时只有17岁,只是个完小生。试想,现在的17岁孩子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就从这个17岁战士在血和火中写下的真实的战斗经历,从中看看31军当年的战斗历程吧!以此献给福建前线31军的将士们!献给保卫祖国安宁,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勇士们!随便说一句,我虽然没有参过军,但我从小生长在军营,在厦门日光岩小学上过一年级。我怀念那里,并向母校问好!向鼓浪屿问好!向长眠在岛上的先烈们问好!</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1959年,我大哥是一年级,我应该在小班,<b>“水写苍茫”</b>不是小班就是中班,上一年级应该是在两年左右之后。而且必须在1962年之前,他上了一年级。因为1962年因蒋介石反攻大陆,学校迁址到31军军部。</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照片是当年31军军部的军人俱乐部的照片,有董必武的题词:荷戈顾曲。俱乐部距离31军军人子弟小学只有5分钟路程。<b>“水写苍茫”</b>应该记得。我的引言写完了,下面请阅看大哥的有关军人子弟小学的回忆以及<b>“水写苍茫”</b>整理发表的他父亲的战地日记一千天节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一张50年前厦门鼓浪屿31军军人子弟幼儿园全体师生的珍贵合照</b></p><p class="ql-block"> <b>丛培欣</b></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小学老同学于闽娜委托她弟弟送给我这张长卷珍贵照片,我至今仍然珍藏。</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父亲百年冥诞,我们四兄弟开始寻找历史资料。二弟培珊提供了原厦门93师辛副师长的孩子辛鲁宁已制作成网上图片的同一张珍贵照片,并写了关于对这张照片的回忆,以及转载了我的回忆录中关于“一个军队保护着的鼓浪屿31军军人子弟小学”的摘录(此文在我的回忆思考录中)。摘录包括对这幅照片中的熟悉的老师和部分孩子的回忆。大概在几个月后父亲百年,以网络为主的《将军风范长东海》,以印刷书为主的《将军的远眺》将上微信和出版。</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一个月前我在网络上发出回忆鼓浪屿军人子弟小学文章,2022年9月这张照片中人我的一年级老同学张维维看到后,立即同大弟培波联系上,提供了新的“刚出炉”的宝贵回忆。 </p><p class="ql-block"> 张维维微信里说,这个帖子是今天(2022年9月9日)下午,一位地方干部子弟看过后发给我的。培欣回忆小时候在军人子弟小学的事,班主任是王凤华老师(山东人),她爱人是大尉军衔。王一冰是王玉冰(他父亲是卫生处长,年纪好像较大身体不太好的样子。我父亲当时是政治部文化处长,后调解放军报驻福建前线记者站站长)(培欣注:维维不仅与我一年级入校时在一个班,而且是幼儿园就在这了)。</p><p class="ql-block"> 维维:王玉冰(父亲卫生处长)在照片第四排小孩子右三(不算老师),右一是孔迎庆,他兄弟三个,老二是孔迎宪第一排左一,老三是第一排左四。于闽娜是第四排小孩左一,朱榕娜左二,汪丽娜右四,(不算老师)。王建是第二排第一个(他父亲是政治部的处长),刘小建在他旁边(父亲也是组织部的处长)。于闽娜父亲是31军炮兵室主任,朱建军父亲是副主任,当时还不是副参谋长。这里都是31军军部的子女。照片中右七是刘文勇(泳),我记得他父亲是你们93师的(是否后来调到93师?),怎么也在军部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他弟弟我印象较深,上一年级时突然发现新来了很多新同学,后来在聊天中才从培欣和燕翎口中知道他们是从虎头山93师幼儿园转过来的,当时新进来的还有174医院的黄树聪和他大妹妹也是后来进小学的(69年跟培欣、樊力平一起当兵到南海舰队),黄树明(树聪弟弟),朱建军和他弟弟朱建国、朱维克等好多“精英”哦…。</p><p class="ql-block"> 维维补充:</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一孟玉秋(是孟乐天政委的女儿我把她和她妹妹孟建秋的名字有点混了)左边依次为我(張维维)、陈丽娜(174医院子女)、王玉冰、汪丽娜、(不记得姓名了),第二排左一刘小光、严克力、(记不得姓名了)、孔迎庆、刘小建。第三排左一刘文泳、刘慧英(名字音具体怎么写不详,她父亲也是政治部的,当时住大红楼二楼,我们家住三楼,王建家住我们家隔壁楼二楼)左三朱榕娜、于闽娜。左边生活老师,右边陈老师是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培波同维维微信中转过来的维维的回忆。接着我也发了微信:</p><p class="ql-block"> 我出版的回忆录用得是繁体字,摘录如下:“依希记得军部和93师的幼儿园大班进入鼓浪屿31军军人子弟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共13人。同學的名字和他們父親是:王一冰(玉)、張維維、王為朝、李建國、劉文泳(父當時是93師參謀長)、李麗(父當時是93師政治部主任)、王燕玲(父當時是93師後勤部長)、朱建軍(父亲是31军副参谋长)、王嶺琴、黃秋草、陳麗娜、於閩娜(父當時是31軍炮兵司令)舆我共13人。(如果不限于一年级,应该加进宫闽宁和二年级来的31军汪政委的女儿汪丽娜,31军政治部主任的女儿苏露妮。于闽娜和汪丽娜四年级下学期同我一起转入厦门地方实验小学四年丙班)</p><p class="ql-block"> 31軍軍長朱紹清的男孩子比我們大,他的女兒叫朱蓉娜比我們小一年,到第二年才入學,朱蓉娜曾帶我到她家裏拿蠶籽,在她家裏我第一次見到朱軍長。後來,大約是我還在廣州基地宣傳處任幹事時,時任福州軍區副司令的朱紹清曾告訴我父親他的孩子在找我。”我們在鼓浪嶼軍人子弟小學上學的第二年,遇上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臺灣,經常夜間上防空洞,有一次炮擊,我們沒有進洞,我能從房頂上的天窗看見炮光。鼓浪嶼從未落過金門的炮彈,這也是31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以“世界花園”著稱的小島鼓浪嶼的高明之處。不知當時是否為了保衛孩子們,鼓浪嶼長年駐守著一個連的部隊,後來在改革開放時期,這個連隊因為她的為民眾服務的事迹,被中央軍委命名為“鼓浪嶼好八連”。</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少年時期,我記得有幾次直接看到大陸戰機和臺灣戰機的空中搏鬥。</p><p class="ql-block"> 在我當年的同學和朋友中,有叫“為朝”、“援朝”、“建軍”、“建國”、“國慶”、“衛東”等,後來有的直接就叫“文革”和“革命”。中國的大革命,對每一個家庭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不可想象,在美國會有一個人的名字叫:Revolution(革命)。而在中國,包括現在的中國,“革命”這兩個字,是一個美好的詞。</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稱為“革命同志”“革命夫妻”“革命婚禮”“革命戰友”“革命軍人”“革命軍隊”“革命理想”等等,那是最美好贊譽。</p><p class="ql-block"> 戰爭對年幼無知的兒童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我曾開玩笑的說過,如果沒有蔣介石當年重點進攻的蘇北戰役,把江蘇的我母親所在的原新四軍的部隊趕到山東和我父親所在的原八路軍部隊會合成一個部隊,我的父母就沒有認識的機會,也就不會有我們四兄弟。我父母是1951年結婚的,我出生於1952年9月。如果不是1949年10月金門“古寧頭”登陸作戰失敗,如果不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臺灣的戰爭極有可能就在1950年至1951年間,我相信我父母的結婚是不可想象的。一個戰役都有這樣的影響,整個革命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于闽娜和朱建军的父亲职务,维维的应该准确,因为他们家都在军部。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59年六一儿童节,这个照片里的孩子的父母或父亲都是31军的军官,从连排长到军师長。我的父亲当时是93师师长,朱榕娜的父亲是31军军长,汪丽娜的父亲是31军政委。</p><p class="ql-block"> 今天,张维维又如此尽可能详尽的列出名字,否则永远没有一个会对上号。但虽然我花了长时间,由于左右概念表达可能出现不同,有的名字可能出现两处,有的可能男女不对,但总体能对出大概,这也是这幅照片的魅力之处,给大家回忆的动力。望此文正式发出后,大家共同核对,当成一个记忆力自我锻炼吧。不想再麻烦维维一一核对了。</p><p class="ql-block"> 本照片人和名字的一一对照清楚,以及弄清照片是不是幼儿园的毕业照的故事都被下面一段四十年师生的崇高情谊体现的意义所覆盖。</p><p class="ql-block"> 维维在微信上告诉我们,在四十年后,同学们在报纸上看到班主任陈老师寻找我们的启事,汪丽娜等好几个同学不远千里赶到厦门和另外七个同学一起见到陈老师,这是一段佳话。请看维维的微信和当年厦门日报的报道截屏。</p> <p class="ql-block">维维微信:</p><p class="ql-block"> 这是2018年6月,我们和40多年前的陈秀琴老师见面,并一起再重游当年的“军人子弟幼儿园”园址,现在的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大楼前留影。当年的毕业照是下午午休后从右侧照的。第一排左起朱学民(朱榕娜妹妹)陈秀琴老师、田明亮(田贤成付军长最小女儿)宫闽宁(一年级同学,和培欣他们一起来的。她说她父亲原是93师参谋长,后调南昌步校,现住在南昌)。二排左起我、汪丽娜、朱建国、宫京闽和她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张维维注:</p><p class="ql-block"> 这是鼓浪屿幼儿园大班毕业照,董开建、王建等跑到三楼天台躲起来。老师把我和王玉冰、刘小建、孔迎庆从二楼床铺底下揪出才拍成的珍贵一照。</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孟玉秋(孟乐天政委女儿)我、陈丽娜(174医院子女)、王玉冰、汪丽娜(汪少川政委女儿)、(记不得姓名)。第二排左起刘小光、严克力、(记不得姓名)、孔迎庆、刘小建。第三排左起刘文泳、刘慧英、朱榕娜、于闽娜。左边生活老师,右边班主任陈老师。<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小伙伴们你们在吗? 能找到照片中的自己吗?</b></p><p class="ql-block"><b> 能一直珍藏这张历史照片的您——是哪位当年的老师和同学? </b></p><p class="ql-block"> <b>收藏英雄父亲三年战地日记的“水写苍茫”您在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汇编于2023年春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b></p><p class="ql-block"> 由于还会出现一些新的资讯、人和事,甚至本篇中的重要事件。因为改动是永恒的,所以作者决定采取一种全新阅读的融合形式,即美篇的正文不改动,请把评论区和正文结合一起来阅读。评论区的附文和正文相互补充纠错,评论区中的许多回忆也许更精彩!我们鼓励阅读者不仅看正文,而且还能看看附文中精彩的补充。我们更期待着“水写苍茫”的出现,看到此珍贵照片收藏者的出现等等。希望老同学们、老战友们经常回来看看、写写……</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