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平凡之人的奋斗之歌--母亲的回忆录《穿越风雨的旅程》整理后记

<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节过后,包头的新冠疫情又有一点反复,正月还没过完,疫情防控形势就越来越严峻了,各个小区相继管控,居民只能呆在家中,此时我已退休,就想着利用这段居家时间帮母亲整理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说起母亲写作回忆录,其实也与我的劝说有关,几十年中,断断续续听母亲说过她的家族历史,包括小的时候也听姥姥对某些事情有过描述,知道一些大略的情况和片段,感觉很多东西非常能打动人,加之从小目睹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一路走来殊为不易,我就劝说母亲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作为家族的历史和将来的回忆,而且我也相信父母一生的奋斗经历一定会对我们的后辈有所激励和启迪,所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认可我的想法,于是2019年下半年,母亲开始动笔撰写这部回忆录,当时她已84岁高龄,为了写作,她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列出了详细的提纲、查阅了很多资料、核实了许多细节,然后开始了一笔一划的写作工程,整个过程历时约一年。</p><p class="ql-block"> 期间我回去看望母亲的时候,经常看到她开着台灯坐在书桌前,她因年事已高,握惯笔杆的手已显得迟钝,书写速度明显减慢,早已不复当年奋笔疾书的功力,尤其尘封的往事被一一忆起,母亲的情绪随着这些往事起伏,几次看到年老的母亲红着眼眶,我的心中很是不忍,觉得母亲本来是在岁月静好中平静享受桑榆晚晴,写作的劳累加之情绪的波动如果影响到她的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p><p class="ql-block"> 但母亲以她一贯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耄耋之年,克服日益严重的眼疾,以戴着心脏起搏器的病弱之躯,一年时间笔耕不辍,终于写成了9万余字的回忆文章,我真心为我的母亲感到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信任我,把初稿写成后就交给我,让我帮她整理录入。那时我还未退休,工作很是繁忙,我挤出时间帮母亲整理,终因琐事繁杂,断断续续打出一万多字就搁置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终于可以拿出完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了,我一鼓作气天天埋头于此,用时约一个月基本整理成型,期间外甥女看我打字速度慢,来帮我打了2万余字,母亲听说我在集中精力完成此事,也来到我家守着我。当我埋头苦干时,一抬头居然看到白发的母亲颤巍巍地给我端来了水,真是又感动又感慨,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当年备战高考时,每天埋头学习,那时母亲常常端着水送到桌边,抬头总能看到她殷殷的目光。我不敢有一丝懈怠,尽我的全力完成母亲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母亲回忆录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次我被其中的文字打动,边打字边流泪。我心疼母亲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与磨难,更佩服母亲始终努力奋斗的坚韧精神。</p><p class="ql-block"> 读母亲的回忆录,好似被母亲的手牵引着去回溯她的一生,她所学的专业虽然是医学,但她的文字运用能力较强,对许多事件的描述非常生动,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很有画面感。母亲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隔多年她依然对她所经历的事情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的经历尤其令人唏嘘、更令人敬佩,她作为一个在旧中国出生的富家小姐,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也经历了从养尊处优到一贫如洗的巨大落差,又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艰难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她用行动实现了从一个没落家庭中不被重视的女儿到学有所长、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的华丽转变。</p><p class="ql-block"> 命运之手曾将她推入人生谷底,但她没有认命、也没有沉沦,而是在逆境中奋起、在泥泞中前行,向着心中的理想奋斗不息,终于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同时也为她的母亲大大地争了一口气,让她的母亲从没有儿子的绝望中最后转变为深以她的女儿为荣。母亲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当一个医生的理想,并为她的理想矢志不渝、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很善良,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曾给予她巨大帮助的母校内蒙古医学院和很多在艰难岁月中扶助过、温暖过她的人,多年过后对他们都心存感激,但她在书中只字未提她曾给予别人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母亲是家族中第一个学医的大学生,家里亲戚有病都要去找母亲,母亲总是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有一些年纪大的亲戚有病,她经常下班后到亲戚家中看病。母亲工作后把她的两个表妹介绍到医院当了助产士,后来都成了高级护师。有一次一个表弟在工作中眼睛受伤,母亲亲自陪着去呼市治疗。母亲的两个异母哥哥与她多年不来往,形同陌路,但母亲听说她大哥的女儿在医院难产,孩子也没有保住,她想到这个侄女已经没了母亲,就不计前嫌到病房探望。母亲对她的奶妈一家多年来心存感恩与同情,一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家人,她也尽自己所能给予奶妈的家人以帮助与回报。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母亲的善良也为她赢得了很好的声望,现在母亲年事已高,已久不出门,但过年过节来看望她的亲戚不断,大家都很敬重她。</p><p class="ql-block"> 我所有关于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是在包头市东河区文十字巷的那个大杂院,要说到家庭对我的影响,我不记得自己放学后写过作业,只记得在院子里甚至巷子里疯玩,那时的我精力旺盛,所有小孩玩的东西和游戏没有我不会的,爬墙上树都不在话下。家里姐弟三人就数我最淘气,姐姐长得好看又乖巧懂事,也是姥姥的得力小帮手,深得姥姥的喜欢和疼爱;弟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出头,弟弟小的时候长得就像年画上的娃娃,特别的可爱,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大杂院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有老师、有公职人员、有卖冰棍儿的、有在公园里收徒教武术的、有熟皮子的、有工厂的工人、还有家庭主妇。</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院子里,我家与别人家还是略有些不同的,首先是由于姥姥的打理,我家总是很整洁,姥姥有好多规矩,她一年四季不许孩子们睡懒觉,吃饭时不能端着碗到外面去,我们从外面玩耍回来,要先站在门外从头到脚用笤帚扫一遍才可以回家上炕等等,在这些方面,姐姐得到了姥姥的真传,她的好强、勤劳和爱整洁的个性以及会过日子的精明干练与姥姥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其次就是在那个大杂院里,我家是唯一有书架的家庭,母亲也给我们买了好多小人书,父亲还给这些小人书钉了一个木头小箱子,母亲偶有闲暇时也不像院子里那些妇女一样串门聊家常,而是在家里看看书,所以我在满世界疯玩的同时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如饥似渴地阅读我能收集到的一切书籍。每年过年挣了压岁钱,最盼望的就是新华书店赶快开门,我好去买几本心仪的书。</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那时虽然不谙世事,但总能感觉到家里有一种莫名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压抑感,让我意识到大人们过得不太轻松,似乎很早就懂得体恤大人,想帮着分担点什么。我虽然每天都在疯跑疯玩,但下意识里也在操心着家里,比如今天用不用买菜、用不用抬水、用不用换钢丝面,姥姥做饭需要回去拉风箱等等。</p><p class="ql-block"> 那时院里的人家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记得孩子们放了假,许多结伴去到红星坡上的螺丝厂捡煤渣,我回家找了个旧口袋,用铁丝做了个小耙子,也要去捡煤渣,姥姥不让我去,我根本不听,去了半天,捡了小半口袋煤渣,背回来倒进我家的炭仓里,心中满满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回忆中有苦涩,也有欢乐,在整理母亲回忆录的过程中,全家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初稿整理成型后,家中每个成员都阅读校对,把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提出来,再进行订正或与母亲商量修改,使得这些文字日臻完善。</p><p class="ql-block"> 孙辈们也都读了姥姥(奶奶)的回忆录,这对他们是一种教育和激励,他们有的帮忙打字录入,有的积极提出校对意见,有的主动接下了画肖像和插图的任务,还在读后的感动之余,提出要写点东西,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我的儿子就在他写的《读后小记》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打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退休赋闲的老人,所以在我的设定中她便一直都是这样。我竟未曾想过,如今儿孙绕膝的她,也曾在孩童时天真烂漫、在青年时四顾无援、在那些动荡的岁月中艰难打拼。姥姥的整本回忆录没有半字说教,但字里行间的人生过往都在更加扎实地告诉后辈,什么是正直、怜悯、坚韧和善良。她用一生的际遇传递出最朴素而珍贵的价值观:永远挺直腰杆,做一个自强自立、有用的人”。看到这一切,我觉得母亲的辛苦是非常值得的。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的父母是世间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人,他们没做过什么官,也没有积攒下什么财富,他们一生奔波劳碌,也只是在艰难中尽到了做人的本分:勤恳工作、照顾家庭、赡养老人、养育子女。但他们在困苦中不气馁、在逆境中不屈服,他们没有为了摆脱困境丢弃做人底线,也没有为了生存放弃心中梦想,他们只是在风雨中始终努力、不断奋斗,坚守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平凡之人的奋斗之歌,这奋斗同样可歌可泣、同样动人心魄,我想这些就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最大精神财富,也是母亲回首这一段穿越风雨的人生旅程的意义所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