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台 情 深

芳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茅台,国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酒,茅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类似广告的语言,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灵。记得那是1962年的春天,我刚刚5岁。老父亲去北京参加“7000人大会”,其实就是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从中央到县级负责干部共7000多人参加会议。这也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作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父亲从北京回来,带回了一张7000人大会的照片和一瓶茅台酒。老父亲说这张照片上有他的老首长。那瓶茅台是他南下时的老首长送给他的。在这之前,我只是听说过,还没有见过茅台酒。这次见到茅台酒,我有点爱不释手,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爸爸看出来了,就说,“今晚就喝”。我一听特别高兴。妈妈去弄了两个菜,一个红萝卜干,一个白萝卜干。我虽说不会喝,但却早早坐在了饭桌旁等着。爸爸打开茅台酒的瓶盖,一股酒香溢满全屋。我吃了一块萝卜干,拍着手,高兴地喊“真香”。爸爸妈妈各斟了一杯,爸爸无限感慨地说“南下的那些战友,大半都牺牲了,我们是幸运的,跟着党干革命吧,不然对不起他们呀!”我虽不能全部听懂,但知道爸妈是想起了他们牺牲了的那些战友,我也表现的心情很沉重。爸爸用筷子在酒杯里蘸了一下,抹在我的嘴里,我吧嗒着嘴说“好喝”。爸爸诧异地看着我,“不辣吗?”我摇摇头,这就算是我第一次喝茅台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喝茅台,是在1968年6月,爸爸被周总理保护起来之后。在这之前,我的爸妈做为走资派,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了。我们也被做为“狗崽子”,送到了乡下。一夜之间,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和爸妈被分在三个地方,互不相见,信息全无。这年的6月,我正在一个偏远村落的小学上课。忽然,学校的教务主任把我从教室叫了出来,我一脸茫然。主任说有人找我。这时我才发现校门口停着一辆吉普车,车旁站着两个人。一个年轻一点的,我不认识,一个老一点的,头发花白,有点面熟。正在我犹豫之际,那个老一点的已经大步向我走来,我愣了一下,大声喊着“爸爸”,扑到了那个人的怀里。其实分开才一年多,那个年轻英俊的爸爸哪里去了!一个40多岁的人,怎么会这么苍老。我不由得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爸爸抱起我,为我抹去眼泪,大声地说“孩子,我们回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天的晚上,爸爸又拿出那瓶茅台酒(因为埋在地下,而幸免被抄走),为获得解放,为一家人团聚而畅饮。这次我有幸喝了五分之一杯。喝酒之前,爸爸倒了满满一杯,放在周总理像前,说是敬总理的。这时我才知道,是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下来暗访,从老百姓口中了解到爸妈的情况。又通过特殊渠道找到爸爸,要爸爸写一个情况反映,寄到总理办公室。结果前后不到半个月,地方武装部部就收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批示:“对这样的老干部应该予以保护”。第二天,爸妈就被从牛棚里接了出来,恢复了自由。虽然我们还没有“家”,只是住在地方武装部的一间办公室里,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已经比什么都重要了。这都托周总理的福,是敬爱的周总理给了我们一家又一次“新生”。文革以后才知道,爸爸妈妈只是周总理保护的千千万万个老干部中的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次喝茅台,是文革之后,一次爸爸在火车站巧遇南下时的老首长,时任上海警备区的司令员。老首长从随身的军用挎包里掏出一瓶茅台,要爸爸拿着这瓶酒,去看看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这次爸爸带着我们兄妹几人一同前往烈士陵园。爸爸郑重地打开茅台酒,满满斟了一杯,高高举过头顶,大声地说:“战友们,我今天带着孩子们,带着老首长的嘱托,看你们来了。战友们安息吧。”爸爸又给我们每人斟了一小杯,要我们喝下。并嘱咐我们,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来看看先烈们。我们点头应诺。从此,一诺30年,年年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次喝茅台,是给老父亲过72岁生日。这时的父母早已离休,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日的那天,我从外地赶回家,带着父亲爱喝的茅台酒,也带着父亲一生都没有戒掉的烟—中华烟。我老弟特意给父亲定制了一个大蛋糕。一大家十几口人欢聚一堂,给父亲祝寿。父亲一生坎坷,打过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南下时断了一只胳膊,荣立二等功。解放后,他一直拿着国家给的残废军人津贴。每年领了这份津贴以后,他都会买些祭品,去烈士陵园祭奠那些牺牲的战友。父亲说,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这些津贴应该给他们。解放后,父亲无论是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还是在大跃进年代;无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还是在文革之中;无论多困难,多委屈,父亲都没有动摇过。他常说:“和死去的先烈比,这算得了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第一次过生日,特别高兴。看着满堂儿孙,父亲连喝三杯。嘱咐我们,要光明磊落,踏实做人。我喝下了杯中酒,品味着父亲的话,受益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给父亲过生日,也是最后一次。父亲第二年就突发脑溢血,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家中还有陈年茅台。可我再也没有喝过。我知道,那一瓶瓶陈年老窖,酿满了先烈志,父母爱,儿女情,成为久久融化不开的情结,传递着、延伸着……不会因岁月的苍老而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写于2010年,修改于2023年1月26日。</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