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的早上,睡梦中的我听到电话响了,再看看时间,其实已经是9点15分了,弟弟叫我去取一个有名的菜肴“什锦菜”。我与弟弟分住在武汉市的南北两边,弟弟在武昌区的东南方向,我住在汉口这边的西北方向,虽然都是武汉市的主城区,但是在大江南北少说也有30公里。现在都是乘地铁还要倒两次。原来是走公交车,也是要两个小时左右吧。</p><p class="ql-block"> 因为正月初二,我们一起去给二姐,姐夫们拜年,弟弟带了一碗小菜“什锦菜”送给姐姐,提起了这个“什锦菜”,就大有故事。“什锦菜”是江苏省的地方特色菜,或者说是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到底是谁发明的,现在的媒体都在挖拙历史文化。努力重新找出他的源头,他富含的饮食文化。其实我觉得吧,什锦菜就是许多种蔬菜的大杂烩,这里要谈到短缺经济时期,老百姓不能像官宦人家过年的时候,朱门酒肉臭,但是还是要有过年的氛围,就用许多的蔬菜把他很好的汇合在一起,取一个很好的名字“什锦菜”。以慰穷酸劳苦的心态。而且还一次做许多,为了过年期间不再做菜了,哈哈,可以吃到正月十五。每次都是在做菜出锅以后,放一碗什锦菜掺锅,为了不浪费油水。现在讲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年轻人已经不理解了。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亲是南京市的人,原来的六合县,现在好像叫六合区了,什锦菜在南京,扬州一带比较流行,现在的街市上也有人把他搬上了市场,当天炒出来的什锦菜已经是预制菜的一个新的品种了,按原材料的不同,现在据说都要卖20--30元一斤了。我们家解放后流落到武汉以后,也是家境贫寒,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做一大脚盆的什锦菜。那个时候,家大口阔,子女多,而且还是长身体的时候,短缺经济的环境更是要活命啊?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无米,无油,更无肉可吃,过年的时候,做个什锦菜都是奢侈的愿望,因为买菜要有票据,计划分配的蔬菜是不够吃的,饿死人的事情现在都是知道的。有一次,年已三十多岁的侄儿问我,你们说那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总是说饿肚子,那报纸上说,北京的领导人还提出来每月少吃一次肉,就是跟全国人民一起度过困难呢?那怎么说呢?我也无语了,历史,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是读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解放后是做小学教师,薪资微博,家中子女多,又都是在成长期,可见生活是极端困苦,常常借债度日。谈到了过年,母亲总是要做一大盆什锦菜,以至于现在我们记得的过年,只有什锦菜是当家菜。母亲读书的时候,曾经在南京的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读过家政课程。学习了烹饪技巧。当然这些还是二姐多少年以后告诉我们的,我忽然想起来了,现在的学校也要求有素质教育,又重新开始教学生家政知识。呵呵,几十年了,又重复了。哈哈。</p><p class="ql-block">母亲做的什锦菜还特别好吃,当然我们还小,不懂烹饪,每次放的食材也没有讲究,主要的记忆还是胡萝卜,千张皮,木耳,芹菜等等。母亲退休了以后,也是改开以后了,到了春节期间,我们子女都会传承父母的过日子的精神,每年仍然要做一个什锦菜,也是保留这样的传承,更是不忘初心,穷日子也要好好过,现在条件都好了,过年也不用做那么多的什锦菜了,我们兄弟姊妹多,经常会一家做一次,大家匀分享。其实我觉得吧,做什锦菜还是一个体力活,现在年纪大了,都不想做了,这几年都是弟弟在做,所以他喊我过去拿一点,今天是初六了,这个菜不能像鱼肉,可以放冰箱里冷藏的,必须要马上解决,不然就放坏了。</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迎财神,财神毕竟是一个幻想,我也不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佛系鸡汤,许多的干部,知识分子都皈依了佛教,武汉市四大佛寺人满为患,可是我真的只记得,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我们才吃饱饭,不着急饮食。生命的最低需求满足了。</p> <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吃水不忘挖井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人到老了方知父母恩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