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淮大地自古英才辈出,在中国现代史上汪道涵的名字当之无愧列在其中。汪道涵原名汪导淮,意为立志疏导淮河,造福人民。后在其父亲汪雨相的启发下,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更名道涵,意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作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 汪道涵生长在中国大动荡、大分化的年代。他在追求光明与进步的过程中,终于找到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他视国家安危,人民利益,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并为之奋斗终生;他坚守信念,经得起风浪与挫折的考验;他虚怀若谷,敏而好学,诲人不倦,实是吾辈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烽火岁月 家乡抗战</p><p class="ql-block"> 汪道涵1915年3月生于明光镇(现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1932年考入交通大学,开始接触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于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不幸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回到家乡,一面在明光中学、泗县中学任教,一面积极联络好友,组织“二三读书会”,走上街头宣传抗日。1937年,组建嘉山县第一个中共临时支部,当选支部书记①。1937年10月,与父亲率全家及明光临时支部成员等28人奔赴延安。</p><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汪道涵被组织派遣到舒城、六安、霍山等地,在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193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后,在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方毅率领下,汪道涵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开赴皖东。以自来桥为中心(当时国民党嘉山县流亡政府驻在此地并行使职能),深入宣传,组织民众,发展抗日武装,组建游击队,并在自来桥镇及其周边乡村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此间,汪道涵经自来桥党支部书记金石介绍认识了国民党嘉山县常备大队副官金汉溪,并发展金汉溪为特别党员(即组织关系由上级党组织承认,不参加组织生活,与汪道涵单线联系)。</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国民党嘉山县县长周少藩已显露出要投靠国民党盱眙县县长秦庆霖的迹象。3月10日,汪道涵受支队派遣与周少藩谈判。汪道涵带着自来桥镇党员刘仲民到达国民党嘉山县政府驻地朱山港(今属来安县)。此时,周的原形毕露,彻底撕去联合抗日的假面具,谈判决裂。有人建议周将汪、刘二人杀掉。县大队副官金汉溪与县政府祁秘书劝阻周不要杀害汪、刘二人,理由是: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古云,“两国交战不斩 来使”,应当留有余地,周也认为杀之背理,便把他俩绑起来关押在房东家的柴房里。11日,汪、刘被房东放出。12日,支队接到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电报:“拟即日将定(远)、嘉(山)、来(安)等县顽固武装一起剿完,并立即委派县、区、乡长”。3月中旬,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第一任县长。4月,嘉山县武装组织--嘉山县总队成立,汪道涵任总队长。主政嘉山期间,汪道涵始终坚持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健全县、区、乡各级政权,积极主动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伪一次又一次的“扫荡”,镇压土顽暴动,剿灭匪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展生产,兴办手工业和商业,振兴经济,支援主力部队。1941年8月,汪道涵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直到1942年1月调离嘉山县。汪道涵为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情系嘉山 捐资助学</p><p class="ql-block"> 在汪道涵70多年革命生涯中,家乡明光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身为一机部副部长、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副主任等职的汪道涵一直把家乡建设发展挂在心头。有二三事值得一提:一是“大跃进”年代,由安徽省立项准备在嘉山建一座“战备”发电厂,需要设备,嘉山县派员进京找汪道涵。经道涵同志出面协调,一机部决定从山西省太原调两套中型发电机组给嘉山县。可惜,这个项目后因种种原因下马了,电厂未办成。他在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副主任期间,出访苏联,友人赠送他一部35毫米电影放映机,自己没留用,而转赠给他的家乡--嘉山县。中共嘉山县委又赠给嘉山县东方红电影院,让它发挥社会宣传效应。二是通力协助家乡修志。1959年中央统一部署要求各级政府编史修志。嘉山县有人向县人民委员会介绍汪雨相早年修过县志。于是,县人民委员会发函给汪道涵,请他转呈雨相老,帮助家乡修志。道涵同志老少三代忙活起来,他们对志书手稿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与修改。在雨相老的口授下,道涵同志给县人民委员会写了三封两千余字的回信。道涵同志郑重地把这部志书(手稿)移交给嘉山县。这部手稿为我们今天修志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这是他们父子对嘉山历史文化建设的又一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冬,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滁县地区组团访问上海市。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汪道涵同志,委托市委副书记陈锦华同志接待代表团。在道涵同志的安排下,代表团参观了金山石化和正在兴建的宝钢集团。后来,又参观访问上海十区(县)工矿企业。结束访问时,道涵同志在百忙之中接见代表团,在亲切交谈中,给代表团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与鼓励,还亲自指定青浦县与嘉山县结对协作②。</p><p class="ql-block"> 1983年,嘉山县组团访问青浦县。青浦县的领导十分重视,经两县协商,列出以下协作项目:一是青浦县服装厂和嘉山县服装厂联营成立“明鹤服装有限公司”,按上海“明鹤”的要求,嘉山生产的服装由上海销售,部分产品还能出口创汇。二是青浦县的印刷厂帮助嘉山县印刷厂更新换代设备。由过去铅字排版、单色印刷改为电脑排版、彩色印刷,提高印刷质量,拓宽经营范围。三是青浦的食品(酱品)厂为嘉山食品(酱品)厂提供生产“玫瑰香豆腐乳”的工艺配方。嘉山县食品厂生产的“玫瑰香豆腐乳”,其色味俱佳,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赞誉。四是青浦县经委向嘉山县水泥厂提供50万元无息贷款,嘉山县水泥厂生产的产品供应青浦县时以产品抵还贷款。</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在汪道涵同志的关心和建议下,青浦县组团回访嘉山县,增进了相互的学习、交流,也提高了嘉山县的企业管理水平。其后,汪道涵同志以不同的形式多次接见嘉山县的访问者。每次都使家乡人民受益匪浅。一次,在谈到家乡的城镇建设时,他提出扩建必先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勿要贪大、过急;先从10万人规模做起,然后逐步拓宽;配套设施要跟得上,不然的话,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麻烦。同时,他还强调在招商引资时,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汪老的启迪下,嘉山县充分利用蕴藏丰富的凹凸棒粘土、铸石(玄武岩)、石英等矿藏资源,相继建立了相关的工厂。其中,凹凸棒粘土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p> <p class="ql-block"> 汪道涵同志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有一份特殊情感。他为母校嘉山中学题写校名,同时私人捐助5000元购书卡。他又与三弟汪琪③及其子女们为嘉山中学提供10万元奖学基金,还通过嘉山县妇联为留守儿童提供10万元帮扶基金。他还牵肠挂肚地思念家乡偏远的小镇--自来桥,这是他担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的驻地。在他的引荐下,由美国济丰有限公司捐资20万元与地方政府④合建了一所小学--济丰希望小学。道涵同志亲自为希望小学题写校名。济丰公司的老总黄良,还支持嘉山县菜篮子工程,捐资300万元给嘉山县明光镇发展养殖业。</p> <p class="ql-block"> 关心党史 尊重历史</p><p class="ql-block"> 汪老于1983年初冬和1990年10月两次抽空接见明光市党史工作者,谈情况,讲党史,核对一些历史资料,并鼓励我们要克服困难,认真负责地把党史编准编好,为资政育人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90年6月,明光市委党史办公室负责编修的《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嘉山县组织史资料》(1939.7-1987.11)经第三、四轮修改后,上报省、地组织史资料编纂部门阅审,可皆因“概述”的第二自然段,建立明光党支部等相关内容有疑问而没有通过。安徽省组织史资料编纂部门的意见是:因为汪老是明光第一个出去闹革命,又第一个回明光发动抗日斗争,第一个在自来桥发展党员,并成立第一个党支部的人,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是有影响的人物,在“概述”里不应当写得这样细、这样碎,应当概括、精炼一些。省、地意见让我们修改、精炼后,请汪老本人阅示,通过即可。之后,为了使《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嘉山县组织史资料》一书早日出版发行,我们党史办公室一行人(其中包括汪老侄子、县文化局副局长汪锡常)作好准备,于当年10月上旬专程赴沪。不巧的是,当时汪老正在参加远东经济研讨会,需等会议结束才能抽出时间接待我们。于是,我们先请汪老的侄子将我们修改打印好的“概述”送给汪老。10月22日下午,汪老在上海市委小会议室(康平路)接见我们。他说“概述”的第二自然段改为:“嘉山县(现改为明光市)于1932年11月设治。1934年,在上海市读书的共产党员汪道涵,回到家乡嘉山县明光镇。他不忘党的使命,邀集昔日友好,组织'二三读书会’(因人数不多,仅有二三名知己;又恰逢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故称'二三读书会’),他们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研讨救国救民的道理。1936年,组织'绥远抗敌救援会’开展声援活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们又组织'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同年10月,汪道涵带领进步青年等20多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讲,“概述”中的基本事实就是这样,文字稍作修改就可以,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编写的基本情节是对的,还有“文革”一段写得也是不错的。在汪老的关心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嘉山县组织史资料》于1991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发行。出版后,该书被中共安徽省委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为县级组织史资料范本。</p> <p class="ql-block"> 汪老不仅关心党史工作,而且还亲自给家乡撰写地方党史资料,如《忆1940-1942年嘉山县政府几项主要工作》、《路东政权工作琐记》等。还于1998年12月为《嘉山烽火》题写书名,并在扉页题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共建美好明天。”</p><p class="ql-block">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嘉山县政府何时成立的问题,由于我们在征集党史资料头几年没有查到相关文献资料,在诸多老同志的回忆资料中说法不一。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老同志。汪老回亿说,“1940年春,新四军第五支队和津浦路东省委,察觉国民党嘉山县县长周少藩暗中与盱眙县县长秦庆霖(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德勤是其靠山)相勾结,并有撤离嘉山的迹象。2月10日,罗炳辉和郭述申两位领导派我到自来桥朱山港(国民党嘉山县政府驻地、今属来安县)与周少藩谈判。途中遇到金汉溪同志,其说不能去,有危险!我说这时不能不去。话音刚落,从树丛里就蹿出几个人包围了我们,并下了警卫员的枪,随后就跟着他们到周少藩处。我劝周不要离开嘉山,继续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终因周执意投奔秦庆霖,谈判未成。国民党县政府和县常备大队在当日夜里就撤离了自来桥朱山港,临撤离前,周还将我捆绑起来关在柴房里,于第二天早晨才被房东发现并解绑。回到驻地不久,我奉命组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并被委任为县长。”他沉思一会儿接着说,“当时我记忆里是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即公历2月10日左右,又因为有不少老同志回忆是3月10日左右,相差一个月时间,可能是我记错了。尤其是杜李同志(原抗日战争时期嘉山县政府秘书)提供的资料是:嘉山县政府成立的时间在半塔保卫战之前,在国民党第六行政公署专员盛子瑾(已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通缉)到半塔礼送出境之后的几天,我是由新四军五支队政委郭述申谈话到嘉山县任政府秘书的,县长汪道涵是路东省委任命的。杜李确认自己没有参加半塔保卫战。因为盛子瑾离开半塔的时间为1940年3月5日,杜说在这之后几天成立嘉山县政府”。汪老看了各方面的旁证资料和我们提供的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后告诉我们把嘉山县政府成立的时间定为1940年3月中旬是对的,这是历史,不能随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汪老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p> <p class="ql-block"> 重情重义 关心战友</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汪道涵同志受到迫害,被隔离审查两年。但家乡人对汪道涵同志仍非常尊重,这里特别提及两个人,一是詹景春,嘉山县寨山人,原上海市委接待处处长,他是道涵同志的老部下,他们相处半个多世纪,情同手足,不离不弃。另一人是江树和,嘉山县大郢人,原北京某炮兵师代师长。“文革”时他在北京地区支“左”,接触到汪道涵。通过更深层次的了解,他判定汪道涵同志是冤枉的,不仅不回避他,反而亲近他,关心他。道涵同志说他是情深意重、有胆有识的好同志。</p><p class="ql-block"> 同样,汪道涵同志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的战友杜雷(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华南农大党委书记)的原配夫人陈恒秀,在杜雷逝世后,生活无着落,靠当保姆维生(陈的生活费原由杜负担)。当我们致函道涵同志,请他给予关心与帮助后,道涵同志以深切的关爱与同情给嘉山县委、县政府写信,请县领导斟酌给予陈恒秀老人抚恤。县委、县政府很重视这一个例,组织县民政局、老干部局、党史办联合调查,写出报告,最后嘉山县政府决定给陈恒秀享受烈士遗孀抚恤待遇。还有特别党员金汉溪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嘉山县党史办公室时常收到金汉溪(自来桥人)子女来电来函,询问其父辈过去到底是什么身份,又是怎么死的。我们查看有关历史资料得知其父是汪老秘密发展的党员,但具体情况不详。为此,我们就请汪老介绍金汉溪当时的情况。汪老告诉我们:“1939年下半年,金是我秘密发展的中共党员,他是国民党嘉山县县长周少藩的徒弟,是经周骏鸣(新四军五支队副司令员)同意发展的,由我与他单线联系。后来因国民党县常备大队仓促撤走,其与我失去联系,后在津浦路西一次对日军作战中牺牲了。他为在自来桥一带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及时提供周少藩的行动情况,起到了很大作用。”汪老深情地说:“汉溪是个好同志,情报工作很出色。”并交待我们把此事办好,到民政局申办烈士证,给其子女说明情况。我们向金汉溪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的儿子、在淮南工作的女婿作了明确回复,他们得知后都很满意,很欣慰。</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明光市自来桥镇建设可谓日新月异,老街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p><p class="ql-block">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经整修重建,将世代保存,供后人瞻仰。汪道涵同志和家乡人民息息相关,他的名字是家乡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他的光辉业绩彪炳青史,他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①道涵太爷爷是1937年,组建嘉山县第一个中共临时支部,当选为支部书记。41年后的我怀揣着太爷爷赠送给我的《共产党宣言》让我回到家乡发展,并开始陆续递交6次《入党申请书》,86年后,如今或许会如愿……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保持着一颗红心,远不比托人情送礼来的快。</p><p class="ql-block">②道涵太爷爷的墓地位于青浦区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外青松公路7270弄600号,说明他一直对家乡的一种眷恋。</p><p class="ql-block">③汪琪(原名汪导湖)汪雨相第三子,上海科协工作,现墓地在明光市圩山。</p><p class="ql-block">④1937年8月一个晚上,在秦其谷家的套间里,汪道涵发展秦其谷、李凝、杜雷、沙林、汪乃枢为新党员,并成立了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汪道涵被推选为支部书记,杜雷为组织委员,李凝为宣传委员。会上讨论了怎样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听说南京傅厚岗设有中共办事处,就派杜雷、汪乃枢去南京联络党组织,结果未找到。后来,形势更加紧迫,于是,他们就商量一起去延安找党中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