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洛阳桥

真为

<p class="ql-block">  一座不在河南洛阳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泉州有个洛阳桥,不知原由。到了泉州首先到泉州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泉州乃至闽南的人文历史,从远古先民垦荒、晋唐衣冠南渡,到宋元耕海牧洋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再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俞大猷抗倭、清朝闭关锁国,历史的河流缓缓流下,直至现在。原来晋唐时中原士族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岭南闽南,把老家的地名也带了过来,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便有了晋江、洛阳江等,洛阳桥因建在洛阳江入海处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第一次聆听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一一泉州南音,明白南音南戏中保存了许多古音乐原素,客家话中保留有中原古语音,许多古诗用现在普通话念不押韵,用闽南话念就押韵了。虽然边走边看二个多小时,腿有点疼,但收获颇丰,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利用中午吃饭前空挡顺便到附近泉州西湖走马观花游一趟。“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惠州并杭州”(苏轼诗)。原来只知杭州惠州扬州西湖,不知道泉州西湖,到景区看介绍才知道,泉州西湖是市区排洪排涝工程改造的。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值得点赞学习。</p><p class="ql-block"> 午休后驱车前往洛阳桥,以前对洛阳桥慕名己久,在中国建桥史上,北有河北赵州桥,南有泉州洛阳桥。我又是洛阳人,更是格外关注,“吾是洛阳人,今由洛阳来,观赏洛阳桥,畅叙洛阳情”。</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由北宋时蔡襄主持建造。蔡襄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曾先后两知泉州。未建桥前人们南来北往非常困难,“沉舟被溺,死者无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蔡襄出任泉州太守,目睹百姓过江苦难,决定集聚民力建桥。蔡襄的倡导,得到泉州人民的热烈响应。经过近七年时间,耗费一千七百万贯钱,终于建造起这座巨型石桥。洛阳桥在建造工艺上运用了三大技术:一是浮运架梁法,在古代没有机械的条件下,用船载着十几吨的石板,利用潮水的涨落安在桥墩上;二是筏形基础法,两头尖的船型桥墩极大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有效缓解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三是牡蛎固基法,在桥墩上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洛阳桥还是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确实令人自豪骄傲。蔡襄也因为建桥而名垂清史,老百姓为其立祠塑像以纪其功。民心是秤啊!只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人们就不会忘记你,古往今来多少载,这是个颠簸不破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又顺路夜游西湖,观赏夜景,湖光月色、流光溢彩,倒影摇曳,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元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