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寻古--梅县(一)

吉祥爸

<p class="ql-block">夜宿松口古镇,住宿相当紧张,还好镇里最好的酒店尚余最后一间套房,赶紧住下。房间大且干净,睡得舒服,自然起的晚了,移民广场周边的梅花灿烂得盛开,阵阵隐约香气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2013年10月13日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正式落成,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鉴于全世界客家人的影响力,也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也是“印度洋之路”项目的收尾工程。</p> <p class="ql-block">这块路牌可以看到松口古镇的游子们到达的世界各地与家乡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曾经繁忙的航运码头,如今吊机已经锈迹斑斑,辉煌不再。</p> <p class="ql-block">松口古镇的骑楼仿佛时空倒流,太适合拍民国时期的影视剧了</p> <p class="ql-block">墙上居然还残留着当年日本鬼子的仁丹广告</p> <p class="ql-block">火船码头上的民国时期香烟与香皂广告</p> <p class="ql-block">松江大酒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子君先生于民国21年(1932)建成,高五层,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是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世德堂建于1645年,总面积7000平方,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是明末皇帝崇祯儿子的老师李士淳(字二何)在携其逃难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p> <p class="ql-block">三堂不见瓦”是世德堂的独特之处,大门直进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间隔),上堂两侧是大天井,天井过去各有十间房,在当时是武士勤杂人员的住处。上堂后面有一半圆形空地,在当年种植了七棵荔枝树,而今仍存活三棵,每年五月挂果,又称“五月红”。果树后面的空地足以让五匹马并排奔跑,走过空地便是由12个门楼组成的两层楼的围龙屋,每个门楼内都有前后门,前门在一楼,后门在二楼,前后门若关闭,则各自独立。打开后12个门楼则全部相通。</p> <p class="ql-block">如今世德堂还有几户人家居住,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招呼随意参观,可惜已经无法再现当年的盛景了</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另一座大型围龙屋,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了,推开大门,只能在大厅看看,杂草丛生,再过几年没人维护,估计难免坍塌。</p> <p class="ql-block">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攀至第八层走出回廊,顿时开朗:凉山苍苍,梅水茫茫;古塔冲霄,意高气昂。白云悠悠,蓝天碧水,舟楫如梭,绿稻翠竹,真是无限好风光!抬头看那塔顶千斤重的铁葫芦,不禁令人感叹,在300多年前,是如何抬上的?</p> <p class="ql-block">宋湘是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文采风流,诗书双绝,为国为民做出较大贡献,被嘉庆皇帝赞为“岭南第一才子”,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梅州八贤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湘故居,又名太史第,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群丰大夫第又称“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是梅县区当地最大的围龙屋。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三围八横,规模宏大,气魄雄伟;规模最大的时候有400多间房子,能够居住近五百人。它是唯一入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案例。</p> <p class="ql-block">群丰大夫第因选址地点北部的丘陵隆起,而座西北朝东南方向建设,建筑纵深长87米,面宽约120米,由中轴的堂屋、两侧的横屋、后部的围屋以及化胎、池塘5部分组成,构成了“四进三堂八横三围龙”的庞大建造。整个建筑群有供居住用的房间390间,还建有百余间生活辅助用房,在其家族聚居的鼎盛时期,曾住有温氏族人90余户4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群丰大夫第内有两株巨型苏铁树,历经450多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古朴苍劲。每丛占地100多平方米,各有60多个分支,每丛外围要30个人拉手才能围拢,是国家一级保护涉危植物。</p> <p class="ql-block">梅州的著名特产梅菜就是这么制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