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团仓石,瞻仰古遗址

且兰耕夫

<p class="ql-block">  癸卯岁正月初三,随二弟家到新州镇黄飘片区摆稿村团仓寨张家跟江平提亲,有幸踏访了黄飘摆稿团仓石,瞻仰了黄飘大捷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驿道变油路,遗址今犹在</p> <p class="ql-block">丰盛佳肴,祖上遗风</p> <p class="ql-block">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飘大捷遗址位于黄平县新州镇黄飘片区的摆稿村。该村辖岩脚、鸡冠坡、沟边、翁沙、团仓石五个自然寨,该村东接谷陇镇翁勇村、西连黄飘大寨、南邻白保村、北界谷陇镇黄猫村。境内有鸡冠坡、团仓石,鸡冠坡坡脚有太平洞,反清苗族农民起义军凭借此洞与清军周旋五年之久,清军久攻不克,无奈撤兵,苗民得以太平,故名太平洞。原谷陇至黄平的古驿道穿过该村,红军长征到遵义也曾从此经过。 </p><p class="ql-block"> 清咸同年间,张秀眉领导的反清苗族农民起义军将领包大肚驻守黄平,他利用黄飘摆稿村特殊的地理条件:距黄平城19公里,左有团仓石、右有鸡冠坡,两山对峙,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山道峡谷蜿蜒曲折,是打伏击战的有利地势。于是,便在鸡冠坡至黄飘大坳一线设伏,诱敌深入,聚歼湘军荣维善、黄润昌将领及士兵18000余人。团仓石自然寨后的黄谷公路旁一尊擎天石柱巍然耸立,蔚为壮观。石柱旁边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立有一人多高的“黄飘大捷记”碑刻,在鸡冠坡的山坳上建有“黄飘大捷”纪念亭。 </p><p class="ql-block"> 1869年农历3月23日,正是“古壁翁”(今白保坡)芦笙集会,苗族农民起义军早作好备战,在黄飘大坳至鸡冠坡四公里长的古道后山上,都备有大量的擂石、滚木、火炮,当清军进入埋伏区后,义军统一号令两头夹攻炮击,义军从路旁的山头上放下擂石和滚木,击毙敌军。战线中段的“团仓石”脚下,同样备有大量的滚木、擂石,当清军行军至团仓石脚下河沟的小桥上,顿时义军滚木、擂石齐下,清军抬头仰望“团仓石”,误将石柱顶上那株常青树认为是“石柱开花”,恐招灭顶之灾,加上“古壁翁”芦笙节集会人头攒动,摇旗呐喊,清军不明真相,顺着义军预设的通往悬崖的假道猖惶逃窜。到Veex xox dangf liaod(苗语,意为:虎吃牛岭)时找不到方向,一窝蜂顺山而下,跑到悬崖尖嘴上,下也得下,不下也得下,加之后面“炮火”追击,清军就像鸭子翻田坎似的,纷纷坠入几十丈深的崖底,粉身碎骨,尸体堆积如山。湘军将领及士兵一万八千余众全被歼灭。这是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一次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誉为“黄飘大捷”。</p> <p class="ql-block">巍然擎天柱,奇秀美名扬</p> <p class="ql-block">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立的《黄飘大捷记》碑刻</p> <p class="ql-block">踏访团仓石,瞻仰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  团仓石脚下的团仓石自然寨张姓人家,是始迁祖张士杰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淮安府支家河祝家湾迁入黄平,其十三世孙张于进迁居黄飘白保野沟乡,第二十四孙包九(张其武)迁居摆稿。我们前往提亲的就是29世孙七德之爱女——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桂花。</p><p class="ql-block"> 昔有祖上扬名五间屋,</p><p class="ql-block"> 今育儿女不才双硕士。</p><p class="ql-block"> 这是桂花家的一幅春联,经考察,此乃其家勤劳发家、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此户人家,祖上凭借古驿道从屋后经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从谷陇或者从新州走到团仓,正是吃中午饭的时间),于是在古驿道边,摆了一个饮食摊,供往来客商提供饮食便利,于是积攒了不少银子。后来就起了一栋五间的大瓦房,富甲一方,名扬四海。张桂花的爷爷曾任黄飘乡乡长,其父曾任黄飘乡副乡长、武装部长,乡人大主席。而今瓦房变成了三层的小洋楼,可是主家不忘祖德,继续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并注重培养子女立志奋发,勤奋好学,一对儿女相继成为硕士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勤耕苦读传家风,清河世家美名扬</p> <p class="ql-block">  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积善人家</p><p class="ql-block"> 地处驿道遗址边,</p><p class="ql-block"> 灵动摆摊攒金银。</p><p class="ql-block"> 人兴财旺舞翩跹,</p><p class="ql-block"> 杰出家声不变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