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啦、捡漏儿去!

东木刀文

所谓“捡漏”---时也、运也、勤也、懂也!<div> 对于各类玩家藏家而言:故事天天有,套路比漏多。“打眼”家常便饭,“捡漏”已是传说!</div> 编剧本、讲故事,是文玩界最常用的忽悠手段,绝非范伟的“防忽悠热线”所能轻松应对。<br> 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古至三皇五帝,今至核酸防疫。古董摊老板的话,基本上连标点符号都不能信,否则便只能吃药“交学费”了,即便你“道高一尺”,奈何他“魔高一丈”?岂不知周瑜自诩“一步三计”,却总失算于孔明的“三步一计”,故而:计不在多,而在高。 面对真正的高手,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总能信手拈来、信口雌黄……<br> 上代的敢说成商代的,烤蜜蜡能说成老蜜蜡,韩骨玉敢说成汉古玉,唐山材敢说成唐三彩,简直是太监开会---无稽之谈!那真叫一个“忽悠死人不带偿命的”,直到你心甘情愿慷慨解囊,个中滋味不足与外人道也。<br> “文玩穷三代,盘串毁一生”,从文玩开始,便也开启了上天入地藏“私房钱”,每天和老婆斗智斗勇的“无间道”模式,一入文玩深似海,从此老婆是路人。 捡漏,说白了就是“水平高的人捡水平低的人的漏”,否则就是被骗的结局,收藏无捷径,知识才是财富。<br> 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吃药”“打眼”“交学费”在所难免,很多人捡不到漏,盖因其知识积累和鉴别能力尚不到火候,即便真品摆在眼前,不识货也是枉然。 通常所说的漏,分为大漏小漏,大漏基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便已难觅踪迹;小漏赚个几百几千的偶尔有之,不过2005年以后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已无漏可捡,现在市场摊位上虽不敢说全是假货,起码99.9%是假的,可谓:“千足假”。 说实话,哪有那么多宝贝等着你去捡漏儿啊?别说低价买臻品,就是花高价,也不见得价实货真。为了增加可信度,动不动便请“砖家”“叫兽”来鉴定真伪,其实“鉴宝专家”更是一个很鸡肋的群体,上面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不起,下面被一线的文玩从业者架空,只能靠嘴皮子上下翻飞赚个出场费,也就剩“口活”了。何况利益当前,“砖家”也忙着捡漏呢,“叫兽”也都欲辨已忘言,哪有空帮你投资理财? 随着社会经济稳步增长,“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全民收藏、方兴未艾,一些资深老玩家经过多年的扫货,市场上真品越来越少,大多数物件多属于普品:欣赏不美观,增值无潜力,收藏无意义。 面对生性凉薄、六亲不认的文玩市场,初入门的菜鸟,更是面临严峻的考验。爱好收藏应尽量从原材料开始接触,不要一开始就去购买成品或冲击高端,务必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收藏之路。<br> 多看、多学、多问、多上手;少听、少信、少买、少冲动。不碰不懂的领域,不买存疑的物品,宁可买贵也要买对!应是至理名言。<br> <b>边学边玩、边入边出,去伪存真,去糟留精,以玩养玩、以藏养藏,方为文玩之道。</b> 所谓的青铜器,不一定是西周的,有可能是上周的;所谓的汉古鼎,不一定是西汉的,有可能是锡焊的;所谓的宋瓷器,不一定是北宋的,有可能是白送的。<br> 既然上帝给每个人,黑色的眼睛搭配了白色的眼球,如果不用来辨别黑白与真假,岂不是浪费? “文玩无贵贱,人心有高低”。<br> 文玩本是一件陶冶情操的雅事,但时间久了极容易沾染了各种文玩的毒,自打接触文玩以后,便感觉整个世界都包了浆!<br> 这便是文玩的魅力。 <div> 那么,文玩市场当真无漏可捡了吗?<br>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市场在,漏儿便在!大小而已,多少而已,难易而已。</div> <b>事实证明:</b>“精品在民间,全凭眼睛尖”。在文玩市场上最容易捡漏,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藏品非民俗杂项莫属了,由于民俗杂项东西繁杂,一般没有太大的价值,通常不被高手重视,作假的都不愿费精力去做,故真品较多,恰恰这类杂项摊位最有可能捡漏。<br> 山西一位老玩家数年坚持逛地摊,曾以5元的价格淘到一枚古西夏珍稀钱币,后几经转手,一路飙升至五千、一万、十万,最终以三百万高价被一北京藏家收入囊中。 <b> 事实又证明:</b>“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尽管“捡漏”这事儿近乎绝迹,无异于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试想,能在市面上摆摊设点的,哪个不对手里的货物摸的门儿清?<br> 正因如此,往往存在一种潜规则,由于文玩市场经常出现偷窃或老千的剧情,摊主为确保安全,都会把好东西放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所以,越是靠近摊主的文玩,越可能是比较好的东西。 <b> 事实还证明:</b>“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藏家”。虽是笑话,细思不无道理。现如今,专家遍地走,行家多如狗,某些鉴宝专家行家,只要给钱!假的也是真的,要是不给钱,真的也是假的,即便上次鉴定是真的,这次没给钱就是假的。<br> 白石老人的孙女齐慧娟曾经参加某档知名的鉴宝节目,带了齐白石一副《枫叶秋蝉图》,专家现场鉴定为赝品,当她亮明身份说出这幅画的来历,结果经专家再次认真鉴定为真品。可叹,莫听专家一锤音,真亦假时假奕真。 <b>事实再证明:</b>“缘分不是经常有,该出手时就出手”。逛市场、练地摊,除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缘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捡漏有时还真要靠运气,如果机缘巧合发现了宝贝,确定物有所值,那就要当机立断出手果决,否则,稍纵即逝便会令你悔青了肠子。<br> “缂丝陀罗尼经被”曾是西藏活佛送给乾隆的贡品,后随乾隆下葬,数百年后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宝物流入民间。2005年一位藏家以9万元的价格购得一件袈裟,并意外发现了袈裟夹层中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而后,先后两次被拍卖,价格分别为7205万和1.3亿。 <b> 事实最后证明:</b>“收藏不能靠金钱,知识比钱重万千”。文玩圈内有句俗语:“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足见文玩行业水之深、利之高。故而,对于专业摊位最好勿存侥幸,凡是只玩单项的商家,往往业精艺高,想从他们手里捡漏实在难之又难。当我们想着花低价买走好东西时,对方早已连宝贝带故事加上专业托儿都已经准备好了,等着你往里钻呢,对此,若真遇到心仪的宝贝,也只能真刀真枪的凭本事吃饭了。<br> 中国陶瓷鉴定元老耿宝昌先生,有次参观一个仿古陶瓷科技生产线,事后坦言,要不是亲眼所见都会认为眼前的东西是真的。可见,古玩真假古难分,一分知识一分真。 文玩文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如果精力在“玩”而忽略了“文”,则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注定昙花一现,烟消云散。不管玩啥都应该有个度,应该是一种良性的爱好,不能影响到正常生活,否则便是玩物丧志。 文玩真假一直是个模糊概念,并非非黑即白,绝大多数文玩都是存疑的。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对于那些孔子不懂、孟子不懂,老子也不懂,而且又好又便宜的东西。我看,这不是“漏”而是“药”,还是敬而远之为妙!<br> 否则,便只能是做了个五谷丰登的梦、醒来却是个颗粒无收的年。 昨晚,在一古玩店买了个瓷瓶,瓶底落款还有个二维码,于是拿手机一扫,结果竟然是:康熙官窑青花山水人物瓶!<br> 然后……<br> 然后……<br> 然后……<br> 善了个哉的,竟然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