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p> <p class="ql-block">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p><p class="ql-block">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节挂灯笼是一种习俗,是为了“过年”,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可以烘托新年的气氛。一般大年三十那天就已经挂好红灯笼了,这是一种迎新春的习俗,有些地区会在春节的时候挂灯笼,而有的地区在元宵节的时候挂灯笼。</p><p class="ql-block"> 关于春节挂灯笼有这样的传说。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只有姜子牙没有地方可去,而百姓们见他可怜,于是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此外,传说挂灯笼是为了赶“年”兽。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十分凶猛,甚至伤害人的性命。后来有人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年的大年三十,大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都只是传说,过年挂灯笼只是一种习俗而已,而红色的灯笼看上去很喜庆,让人的心情变好,同时,挂红灯楼象征着合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还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p> <p class="ql-block">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 兔年除夕万象新,岁月无情人有情。策兔扬鞭腾万里,快意回首乐一生。愿诸位:兔年新运走鸿运,满面春风得意行。愿君兔年美满乐,幸福万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