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老宅

龙玉玺

<p class="ql-block">  1826年(道光六年)正月,淅川县城东五里铺李家屯(今老城镇.小街村)。有一大户名叫李登魁老人家的院子内,热闹非凡,老人子女共五十多口过完年聚在一起举行一次盛大的李家宴大团圆活动。相亲相爱的李氏一大家子在一起喝着自酿的白酒, 夹着可口的美味佳肴,有说有笑,气氛相当融洽。</p><p class="ql-block"> 家人们在谈笑中议论着春后各自的小家庭一年打算。有的说再拿点银子搁城边再买点田地;也有的说搁城边开个小商铺;还有的说在城中开个铁匠铺之类等等的想法。这时李登魁老人的儿子老五李相文、老七李相克弟兄俩则提出了想要搬离县城到乡下去创业,去开辟一个新的家园。想离开喧闹的县城,去一个清净的地方过那种简单、踏实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提议说出后,遭到父亲及其他兄弟姐妹的极力反对。都舍不得他们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存。另外再说了这里是县城,位置相当优越于其他地方,去找另外一个地方绝对不如现在的李家屯地方好。人们也都认为他们弟兄俩是酒后说话不在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李相文、李相克兄弟二人真的收拾好行李携妻便要离开县城去寻找新天地。父亲李登魁及其他兄弟都出来好言相劝无果,只好以泪送行。兄弟们拥抱痛哭,那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叔侄情都在离别是尽情发挥。兄弟二人及家人在拜祭祖坟之后便离开了这片美丽的家园,一路朝县城西南方向走去。在经过大石桥乡境内看到一座叫东岳庙的庙时,他们便停下休息顺便拜了一下寺庙。这时他们看到了一条峡谷一直往里延申,他们想这样偏僻的地方可能里面居住的人口要少一些,便能多开垦一些良田。于是兄弟两人商议顺东岳庙这条沟一直往里行走。走了大约四五里程,就看到了一个村庄,而且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而且还有好多土地没有开垦,很适合在这里创业居住。于是便上村庄进行打探,得知这村叫全家屯(今李家沟),村里居住着一百多号全姓人。全氏族长看到憨厚善良老实的兄弟二人,便同意相邻为伴。在好心人全姓家人的帮助下,他们选好了居住地(今李家老宅)便安营扎寨。</p> <p class="ql-block">于是迅速行动起来,造砖、砍木、割茅草等建房材料都一一到位。老七在老宅上面盖了三间茅草屋,老五在老宅下面盖了三间茅草屋。有了居住的地方,便开始了开垦造田的工程,在小旦沟、阴洼等地开垦良田40余亩,基本能解决当时的温饱。后来又在全姓人的帮助下,在二人房子中间地段打造了一盘磨盘,可供生活磨面用,同时也成为了老李家两大门的分界线,磨盘上面为李老七一大门,磨盘下面为李老五一大门。</p> <p class="ql-block">当时全家屯是以全姓为主的,随着李姓的融入,李氏二兄弟和全姓家人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和谐生存。经过100多年漫长岁月发展的过程中,李氏后人慢慢的强大起来。老五李相文来全家屯后便生育养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升德、李升旺、李升有。后面又有十个孙子增添李家,分别是:李振康、李振甲、李振平、李振太、李振邦、李振国、李振林、李振元、李振坤、李振乾。在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四(1886年2月初4)为祖先李相文立碑时,第四代曾孙便有四位了,分别是:李天保、李天佑、李天全、李天合。祖先老七李相克后人也非常旺盛。(名字待写中)而全家屯的全姓原居人则急剧衰败,到现在为止,全姓人只剩一人了。有人说是李姓的融入动了全姓的地气;也有人说是全姓人因埋堵了要饭(今公路旁边的一个山洞)临时避难场所而造成的积德后果;还有人说…但这些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一个部落、一个民族,由盛转衰,由衰转盛都是自然规律。在李盛全衰的情况之下,人们口中的全家屯慢慢的变成了今日人们口中的李家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在李家就这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多少年,一场改革的春风吹动了李氏家人的心。一部分家人放弃了原本踏实幸福但不富裕的生活,离开了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196年的热土,到外面闯荡、创业。很快,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而且生活的质量也相当高,也很威武,也确实为李氏家族争了光,出了彩。李氏家人们都因他们而感到骄傲,如果祖先李相文、李相克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但成功的背后家人们更应该牢记家训:重孝道,诚待友,睦邻里,以恤贫之重。</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前移,李氏家族出去的这部分人很快步入了中老年的队伍之中。回头看我们祖先创业的基地已经是一片荒芜、萧条,杂草丛生。也经历了三年疫情反思:"大疫止于乡野”,也就更加凸显出了乡村价值。中华文明看乡村,五千年文明根源于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直遵循的规律,贴近自然生态化的居住方式才是最佳方式。所以,李家.老家.老屋.老宅则是你心灵永远的归宿,一种精神寄托维系亲情的最佳纽带。</p> <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一场出去又回归的旅程。从那里来,终回到那里,因路的尽头是家乡。就像落花归于尘土,落叶归于根。无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如果你心情达到这种家乡情怀的境界时,打拼几十年后老的时候请你回到李家.老家。房前房后转转,翻几锹土,种几畦菜,铲一下院内杂草,扫一下飘落的树叶,养几只羊去小时候曾经放过牛的地方去放放,很有可能就找回到儿时开心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春天散步一下,顺便观赏一下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夏天聆听一下,夜间蝉鸣的叫声。秋天,亲手去采摘一些那硕果累累的丰收果实。冬天,陪着老伴一起去欣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天空飘着雪花,和爱人一直欣赏到白了头。那份惬意、那份悠然、那份…一切放下之后的轻松、朴素、自然、安逸自在的生活终归又回到了祖先离开县城五里铺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每个李氏家族后人也都在努力加油中,只要我们抱着相亲相爱是一家人的情感,不忘祖先的初心,家人们一定会生活的更加开心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