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九曲

北极星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传统记忆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就算开启了过年的前奏。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都是过年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山西祁县三合村每年都会按照传统习俗设置”九曲黄河阵”,也吸引着许多的人前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九曲群体活动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 “九曲”是民间的称谓,正名叫“迷宫”,在山西祁县以及清徐一带世代相传,是民间游艺活动的一种群体活动形式。“九曲”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是祭奠神灵的游九曲。游“九曲”能除祸避邪,还流传着:“游九曲活九十”的民谣。多在正月十五前进行。</p><p class="ql-block"> “九曲”,又称“九曲黄河阵”。据传“九曲”之九,取其九九之数以合天道,九数为大数,是吉祥之数,有除祸避邪之说;“九曲”之曲乃曲折,原意指黄河河道之曲折,源头昆仑山向东北,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渤海。取其形以“九宫”为造型。“九宫”是指东汉时道家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以365根柱杆为点,而连成离、坤、兑、乾、坎、艮、震、巽之八卦八宫,中央设中宫,这就构成复杂的八卦九宫图。转游起来,大弯套小弯,小弯连大弯,游出来又转回去,转回去又游出来,越转越觉奇妙,使人分不清方向。</p><p class="ql-block"> “九曲”就是根据此意此形而构思创意了民间的“九曲”形式。据民间传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九曲的历史源头众说不一,据明《帝京物略》中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秸作棚,周悬杂灯,门径曲折,藏三四里,入者如不得径,即久速不出。”由此可见,在明朝,“九曲”的活动在民间已很盛行,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流传的社火游艺形式。也有的传说“九曲”原是古代的一种作战阵图,相传《〈封神演义》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三霄妹,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阵势,叫“众神九曲阵”。后人根据“三霄妹”作战的“九曲阵”的阵势造型创制了“九曲黄河阵”的民间游艺活动“九曲”。</p><p class="ql-block"> 总之,“游九曲”是一种沾带有传统风俗和宗教色彩的民间大众化的游艺活动形式,它阵势壮观,颇受群众喜爱。“九曲”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是祭奠神灵的风俗活动,游“九曲”能除祸避邪,还流传着:“游九曲活九十”的民谣。因此,它的活动范围广,游览人群多。每年元宵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去游九曲。凡游完“九曲”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百业俱兴,长寿延年。</p><p class="ql-block"> 游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盏”的民间风俗,加油的灯盏一方面起照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民间习俗的需要,所以这种偷灯盏的行为是默许的,他们将偷到得灯盏带回家放置在门头上面。偷灯盏者要默默许愿:有许愿求神保佑百业兴旺的;有求消灾免难的;也有老年人求除百病,延年益寿的;还有年轻小媳妇许愿求生儿子的。小媳妇偷油灯盏时,守灯的人不时地高喊:“偷灯盏养小子(地方语,意为生男孩子)哩!”故意挑逗小媳妇偷灯,引发游九曲的人哄堂大笑。许的愿一旦如愿,来年必须得还愿。还愿的仪式很隆重,形式各样,有的敲锣打鼓,携带供品,上香拜祭;有的供1一3日九曲灯油,以示还愿的虔诚。“九曲”像一个城廓,逐个看,大城廓内有9个小城廓,小城廓的门道、走向各不相同。人们大部分将这一活动称为“九曲”,也有称“九曲黄河阵”和“九曲葫芦阵”的,制作工艺精巧别致,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曲”的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 “九曲”在扎制时,通常会选择一处较为宽敞的平地广场,选用365根高梁杆或竹杆,为扎九曲的柱杆(也称柱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改用钢管作为柱杆了),按等距离的方法横竖各扎置19根柱杆,扎成一个正方形阵图。柱杆与柱杆间用横杆上下两层连接,用细绳绑紧,每根柱杆上端置圆形木质灯盘,再用手工纸裱糊灯罩,形为莲花,木盘中放陶瓷制的灯盏一个,灯盏以胡麻油为燃料,灯盏内穿一根棉线扭成的灯芯捻(为安全起见,现在已由彩灯以及闪光条替代)。365根柱杆则象征一年的365天,阵的中间柱杆上安七盏彩灯,叫“七星灯”,与别的灯有区别。一排柱杆与另一排柱杆之间留出2.5—3尺宽的弯曲路径巷道,各有九条曲折通道。</p><p class="ql-block"> 九曲是由外面的一个大的正方形,内有九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和大的正方形应分成横竖的六条巷道,有九曲回廓,各有重复路径组成。九曲中央部位要竖立1根10多米长的椽子,俗称“老杆”。老杆上有装制“混元斗”的,有装制盘旋巨龙的,还有的只插一面红旗都可以,但必须吊一盏大红灯笼,此景望去感到威武壮观,引人注目。“九曲”在进出口门的地方,要搭柏叶彩门楼,两边贴上对联,在门楼的门头上挂一块大匾,匾额书“九曲灯会”或是“九曲黄河阵”等字样。柏叶彩门楼的对面,要搭制屏风壁,上面可绘制“八仙过海”图,或是“九曲黄河阵”、”三霄妹的作战图”样等,屏风壁前摆一供桌,上面摆上供品,桌上放香炉,桌前放椅垫和功德箱,供游人上香叩拜和向功德箱内投钱积德。以上是一般“九曲”的扎法与民间习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曲图样地方传统演绎</span></p><p class="ql-block"> 山西祁县三合村的“九曲黄河阵”别具一格,从扎制和装饰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价值,让游览者有游头,有看头,有想头,还能在自娱之余增长见识。她采用九个曲曲折折的阵势组成,每阵设一个门,共九门。此九门有时按方位而设,即是: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门、太阳门、太阴门、罗猴门、丰都门;有时按黄河中下游的九州而设门,即是:幽州、冀州、雍州、青州、豫州、荆州、兖州、并州和杨州;还有的一种说法是按阴阳八卦而设门的。九曲中心也立“老杆”,从老杆顶部向四角拉四根铁丝,固定老杆位置,老杆顶部要吊一盏大红灯笼或插一面红旗,在四根铁丝上悬挂三霄妹的“混元斗”、“金蛟剪”、“如意钩”三件法宝和各色三角小彩旗。“九曲黄河阵”四周全是用布围起,在布上彩绘出黄河之水势的画面,画面中有鱼、虾、蚌、蚪等水族类精致图相,十分引人注目。门口搭有彩门楼,进出门口前立一块屏风,上面彩绘着三霄妹为兄报仇摆的九曲黄河阵与12大仙战斗的画面。屏风前设置有供桌、供品、香炉、功德箱。</p><p class="ql-block"> 整个九曲黄河阵构思奇巧,布局严谨,颇具气势,并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内涵。九曲一般会在年前就扎好,在年后点灯开游。游九曲时要有锣鼓和八音会吹打伴奏。自改革开放以来,还用电器音响设备播放各种乐曲。人们在游串九曲的行程中,可享受着优美动听的乐曲,好似步入了音乐的殿堂,尽情地享受着乐曲的乐趣。九曲开游后,一天不断,会直到没有人游为止。</p><p class="ql-block"> 九曲不仅是平日游人不断,当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元宵节时,昼夜游览人群如潮,络绎不绝,更是盛况空前。夜间望去:九曲阵中灯光齐明,横竖成行,红旗招展,巨龙飞腾,皓月当空;近观见盏盏荷花灯,似含苞待放,远观如满天星辰,熠熠生辉。再加上彩门楼上的各式花灯,五光十色,绚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中,夹杂着九曲阵周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小孩的呼喊声,商店的音响声,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着实让游览的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们祁县的年俗文化节目还是特别丰富多彩的。作为晋商社火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民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撅棍、顶杆帆、火流星、抬扛箱、高跷、狮子舞、二鬼摔跤、张瓮背张婆、竹马、牛斗虎、旱船、刘三推车、抬轿、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逗柳翠、扑蝴蝶、钻钱鬼、红鞋前程等。</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正月十五由祁县各乡镇推送的社火节目都会集中在城里展示。每次展演,道路两旁都会挤满观看的群众,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文气息。</p><p class="ql-block"> 特别希望这些年俗文化元素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永远保留在祁县人的生活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