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爷俩追忆童年去看了《熊出没》,结束后,儿子眼圈发红地抱住我说,这个影片适合和妈妈看。儿子一颗童心未泯,却遭我嘲笑,说其幼稚。</p><p class="ql-block"> 而我一直相信国师的作品,去看了《满江红》。影片“悬疑”和“喜剧”碰撞撞,带来了极其别致、层次丰富的观影体验。它把人的紧张,爆笑,想哭,游刃有余地掌控在无缝隙的切换之中。</p><p class="ql-block"> 影片情节紧凑,抽丝剥茧,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浪漫且忠义。台词也讲究,字字珠玑,笑料频出,最后的复诵震撼人心,眼泪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点赞片中各位演员,佩服国师的眼力和演员的张力。尤其点赞雷佳音,演得是真好,恰好地呈现出了人们心中的那个秦桧,就好比鲍国安的曹操,李雪健的宋江,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好的演员的功力真不是盖的!</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的几段音乐明显地感觉到与故事情节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具有传统的戏曲色彩,有的感觉也不完全是,风格杂糅(其实整部影片也是风格杂糅)。第一段音乐,声音巨大,感觉好突兀,吓我一跳,也不解其意,随着剧情的深入,才慢慢有所感觉。</p><p class="ql-block"> 看过一段对国师的专访,国师曾想尝试一镜到底,大体的意思是整部影片一个长镜头下去,不做剪辑。为此,国师研究过大量一镜到底的影片,最终由于故事和人物的需要选择放弃,他说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清醒。电影专业的东西我不懂,但是有没有激起你对国师的下一部电影的期待呢?影片会不会尝试一镜到底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观影体验?胃口已经吊起,相信国师不会让人失望。</p><p class="ql-block"> 72岁的国师心中始终有一个电影梦,为了这个梦想仍然走在尝试、创新、学习的道路上,这也许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对国师抱有期待的根本所在吧。看来第五代导演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年青的导演们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 又由此想到了春晚,今年的基本没看。喜欢的人不登台,心中就没了念想。不是在无限地怀念曾经那些春晚的常客,实则各种类型的节目品质不堪品味。想想从前的赵本山宋丹丹、冯巩黄宏和范伟,真叫一个万众期待。全程高能,句句包袱,经典频出,即便不开口,不动腔,杵在那儿就是一出戏。</p><p class="ql-block"> 演员可以很多,好的演员并不多,而自成笑料,自带喜感的小品演员更难寻。好歹沈腾算一个,终究成了春晚小品的遮羞布。</p><p class="ql-block"> 看过赵本山的一段访谈,他说春晚就图一个“乐”,指望作品教育人是不可能的。经历了那么多春花秋月世事无常,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放肆地开怀一笑呢?</p><p class="ql-block"> 沈腾拯救不了小品,岳云鹏拯救不了相声,廖院长拯救不了歌舞,时至今日,谁也拯救不了春晚。春晚沦为鸡肋,却不能没有,已成为年俗,就不好舍之弃之。</p><p class="ql-block"> 守正创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国师的坚持,也应该是各行各业的坚持。有了这样的坚持,就有了些许期待,虽不精彩,但聊胜于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