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保持松弛

Mslong

<p class="ql-block"> 新年里,喜获第一本好书~表弟推荐的一本哲学小品《倦怠社会》(是韩裔德国社会学家韩炳哲写的),在柴火旁看完此书,些许能联想到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也引发我感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下些许感悟,也算及时输出。</p> <p class="ql-block"> 书中谈到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焦虑的社会,书中称为“倦怠社会”,他所提到的是人类现在正处在社会的转型,由以前的规训社会到现在的功绩社会。</p> <p class="ql-block"> 在原来的社会当中,人类主要是在一些规矩规则的约束下过着“否定性”的生活(即我们的行为在他律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多用到的词是“应当”,当我们不再被他者剥削时,我们们对于规训的“后遗症”依然存在,我们便会自我剥削。</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上评价一个人的正确与否不再是看你是否违背社会规则,而是你能不能够,所以当我不能完成某件事情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归因于“我本可以完成,只是我不够努力”。换言之功绩社会中是以一个人的绩效来权衡的你是否成功。所以这种工具权衡可能会让人给自己约束,是让自己必须要完成要做的事情,就会产生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和一个现实当中的自我,在现实中我们不断的要求自己需要足够努力。从而产生自我内耗,自我剥夺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就像普罗米修斯神话当中,普罗米修斯被绑在石壁上,每日不同时间有一头鹰疯狂啄食他的肝脏,然而他不会死,因为他的肝脏又在不断的重新生长,这其实是普罗米修斯的另一个自我,每天不断地同自身作战,如此看来,普罗米修斯和这只鹰的关系就是一种自我指涉的关系。它一种对自我的剥削。</p> <p class="ql-block"> 肝脏自身并无痛感,而由此导致的疼痛感即为倦怠感。其实实际上是普罗米修斯另外的一个自己,说明现代社会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创造最大化绩效,来提高自己效率而不断的剥削自己,所以就产生了这种由他律变成自律的进行社会,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产生差距时,现代社会便诞生了很多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等。</p> <p class="ql-block"> 当今的功绩社会充满着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大规模的解除了规训社会中的种种限制和界定。如今个体之间的竞争并不是问题所在,而是个体的自我执设,既和自我竞争激化成了一种绝对的竞争供给,主体同自我抗争,从而陷入一种毁灭性的压力之中,它必须不断的超越自身这种自我剥削,伪装成自由的形式,虽脱离了他者的监控,我们看似自由,却在奔向自由的道路上精疲力竭,以死亡作为终结,经历枯竭便是这种绝对化竞争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 就像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许红豆,她的工作是五星级酒店的前厅经理,每天都在做琐碎的服务工作,站到了“足弓塌陷”,连恋爱都没有时间谈而分手。刚毕业的时候存钱,能买北京几平米的房子;十年过后,还是只能买几平米。就像她说的那样,“工作之前一直学习学习,工作之后一直工作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落人后,不服输,转眼十年过去了,没房没车没对象,只有病。”这样的女生内心深处有追求,实际境遇却不如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关系进行阶层跃迁的。</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的精神内耗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为了更好的绩效,持续焦虑,而越是焦虑,越是消耗自己。事情一有不如意,马上陷入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对效能的无节制追求,必然导致心灵的梗阻、孤独的疲惫,倦怠社会,其实有很大的温床。现在叠加疫情等不确定性影响,这种倦怠感席卷了每个人的身心。</p> <p class="ql-block"> 那如何在这种攻击社会中求生存?作者没有直接提到一些具体做法,更多是提出现代社会各种问题及背后深层原因。但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中讲到,如果一个人在行走时感觉无聊,又没有办法忍受,无聊的话你会焦虑烦躁的转来转去,并且急切的寻找各式各样的活动,而那些对无聊更有信心的人,将忍耐片刻之后,意识到也许这种行走的方式令他感觉到无聊,但可以促使他形成一种新的行走方式。所以文章所讲到的深度无聊,实际是一种比较正确的做法,人们只有停留在深思之中,才能够进入悠长、从容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学会放空自己,享受极端的无聊,这里的无聊其实是个褒义词,就是希望现在社会的人不要过分的过量的积极而来布施自己,让自己成为施暴者。需要学会放空放松,短暂的停留也是为了更好的继续前行。不要过分的苛责自己,要懂得享受生活和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陷入沉思,因为只有沉思才能够有倾听的能力。有时候不要走得太快,我们要适当的停下来等等灵魂。</p><p class="ql-block"> 人需要跟自己和解,需要无为而治。</p><p class="ql-block"> 有些东西,你松弛、柔软下来了,迎着风吹着,自然就感应到了。无为的倦怠是消极的,却能激发灵感。或许这也是《倦怠社会》提出的方案。</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便失去了倾听的能力,便不存在倾听的群体,他们同我们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倾听的能力恰恰是沉思的专注力的基础,而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抵达这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喜欢韩炳哲引用的伽达默尔这句话“艺术带来一种特殊的时间体验,我们因此学会了停留。也许,这种体验最好地对应于人们通常所谓的永恒。” </p> <p class="ql-block"> 顺其自然地过。不要强扭。你想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见的人就见,想做的事就做。这就是不确定年代的生存格式。这样才能松弛,才能不经意间有新的转机降临。所以,不要过分地苛求自己,我们尽我所能做该做的事情;尽量的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生命是由每个当下组成的。就像是在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当中说到,“生命,实际就是在聚光灯下的跳舞往前往后都是虚无黑暗,只有当下才是真实”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让虚无看不见的未来来牺牲鞠躬灯下的当下,所以我们应该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这才是活着的真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仅仅是一地鸡毛碎片着、蓬松膨胀着,我们也可以可以沉浸式投入,紧致静心,愿大家也愿自己新的一年轻松些,开心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