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版权声明:凡转载、录用本文入书的,请注明原作者名。借用、引用涉及本文情节、语言、非官方数据内容的,请与本文作者联系。作者保留版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无限风光在“险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一记跃峰渠险峰渡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设计建造师黄全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文/黄增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跃峰渠险峰渡槽凌空飞架于两山之间,它有青山之刚,长虹之美,白云之雅。桥上,一渠清波欢唱去,桥下,车水马龙飞驰过。其雄健、俏丽、灵动,使无数行人驻足观望,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就连许多外国友人也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争相一睹其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邯郸人民水利工程的一篇史诗。谁能相信,如此精美的大渡槽其设计建造师中,有一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村石匠,他就是后来被人称之为“渡槽专家”的武安人——黄全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全滋,又名魁存,1919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武安县东高壁村。七岁时在本村私塾读书,学过“四书”,在四年的学期里时断时续,真正上学时间也不到两年,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十一岁开始放牛,期间多留心观察所走过的每一处山势地形,对地理、风水、易经玄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自学。这为其日后成为建筑工匠所具备的工程选址,察看风水流向,并成为看地理风水高人打下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民国《武安县志》考,东高壁村,由村中黄氏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立村,“居民多数务农,而石工亦夥,雕刻术驰名全县”。黄全滋祖上五代为锻石磨世家,他又生活在这样一个石艺雕刻高手众多的村中,正应了那句俗话: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石匠技艺,但他并不满足已学到手的一般石工手艺,十五岁时,又到当时佛像雕刻技术闻名于世的南鼓山拜师学习。二十岁便为本村胡仙庙雕刻神像一尊,这便是其后来成为一名能工巧匠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全滋在工程施工中崭露头角,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开始的轰轰烈烈大建水库的热潮中。当时,武安人民响应党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怀着“誓把山河重安排”“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在武安西北部山区筑坝拦洪修水库。黄全滋正是在这个时候,于1961年来到了仙灵水库工地,并担任石材备料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这里他的设计和筑坝施工技术得到了锻炼和施展,为今后设计、施工更大的工程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961年到1971年,是黄全滋各种技能的提升锤炼储能阶段。十年间他在口上水库、窑沟河水库担任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雕刻了巨幅毛泽东石像,带领八名石匠下海河,设计并建成了号称“海河第一闸”的泄洪闸,设计了四里岩水库放水闸,向阳渠三里桥渡槽,淑村公路桥,窑庄西二线斜桥。这十年,黄全滋在建筑施工事业上一路疾行,如日中天,各种技术才能更加精进成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971年由他参与设计并负责工程技术管理的东风水库北干渠柳家河大渡槽,成为他在武安县水利工程界的成名之作。柳河渡槽高14.1米,宽6.2米,共7孔,每孔跨度12米,全长146米,过水量10立方米/秒。在施工中,他一改设计中的小跨度低拱券求稳的保守思想,大胆设计出大跨度、高拱券、宽桥体的新风格。他还亲自设计和雕刻了五十根望柱和栏板的浮雕图案,至今这些石雕依然清晰如故。柳河渡槽以威武、壮观、大方的雄姿,如一座雄关矗立在309国道上,赢得了当时武安县“渡槽第一”的赞誉。县委书记冯绍兴,水利工程指挥高贵连,在参观现场时称赞“武安有人才”,夸黄全滋是个身怀“绝技”的“活鲁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如果说,柳河渡槽是黄全滋建造渡槽才能的牛刀小试,那么,堪称“亚洲第一”的跃峰渠险峰渡槽才是他的惊世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险峰渡槽是跃峰渠施工中最险重的工程之一,也是后来为跃峰渠赢得“人造天河”美誉,被邯郸人民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跃峰渠于1975年春动工兴建,全长244.98公里,穿越54座山峰,跨94道沟壑。当工程进展到位于磁县白土公社张二庄村东南马家恼和跑马山之间时,一条巨大的山沟成为拦路虎挡住了施工去路,一沓图纸静静地摆在工程指挥部的桌子上,在场的技术人员反复开会讨论,最后的结论是“没法建”。后来这个任务又交给了邯郸驻军某部工程兵,他们拿到这个图纸后称:缺少石匠,没有建石拱渡槽的技术和经验。最后反映到了时任邯郸地区行署副专员、跃峰渠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李鸣魁的案头,李鸣魁首先想到了武安人,因为他是武安山里人,从小在山里长大,在武安水利战线奋斗了十多个年头,他知道武安人有着十几年的修建水库的经验,有吃苦耐劳“敢与天斗”的精神,有与石头打交道的人才,还有一个被人们称为“活鲁班”的石拱桥“土专家”黄全滋。面对一群人注视的目光,他坦然地说:让我找人吧。于是,这个难度天大的“卡脖子”工程,落到了武安人的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柳河渡槽)</p> <p class="ql-block">(柳河渡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到任务后,武安县以最快的速度从东风水库调来了下白石、安庄、磁山三个民工营和正在筹建化肥厂的一班管理人员,共1500余人,组建成武安分团,接手渡槽建设。黄全滋被点将,临阵受命“技术总指挥”。走马上任,他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图纸进行实地考察,针对“没法建”寻求解决方案,当他提出要修改图纸时,得到的回应是疑惑的目光和“好心”的衷告,但他的回答是:这个设计我们必须改,这个责任我们必须担,这个渡槽我们必须建。他提出:一改石料规格。将原来设计的石料三种厚度、三十多种规格(尺寸),增加为八种厚度、九十八种规格(尺寸)。减少了小尺寸的石材因不够规格而被浪费,充分利用现在可能提供的石料,以满足施工需要。对石料尺寸误差作出了明确要求:“六面十二棱要对得齐,误差要控制在两毫米之内”。对石料材质更是严格要求:“不够压力标号的不用,不合规格的不用,有山皮、水锈、圪节线的不用”。二改设计图纸。因为原设计图纸对每一块石料的规格尺寸、位置排序都有编号,别说改变增加石料规格数量,就是动一块石头,都会牵动整个设计。所以,整个复杂的计算必须重新开始,也就是改变设计图纸。这“两改”实际上就解决了因料石数量不够“没法建”难题,同时,由于将大尺寸石料放在低层,小尺寸石料用在高层,从力学原理上保证了桥身的稳定性。在解决另外一个“没法建”的问题时,他提出一个非常原始的土办法,就是打“土胎模”。这是一个“土法上马”的办法,在对险峰渡槽这种大跨度,高拱券的工程,使用现代建桥技术“没法建”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无论土胎模的稳定性,还是它的承重力,都是搭支架、支模板的现代技术手段所无法相比的。黄全滋的这一套灵活的“绝技”,为一个“没法建”的工程,成功寻找到了一条“可以建”的途径。方案上报很快得到了批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11月,一场修建举世罕见的“险峰渡槽”的人民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工地上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民工们你追我赶,争时间抢速度。但就在打土胎模施工快速进行时,土胎下面用于临时通行和泄洪的通道突然坍塌,黄全滋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用于棚顶的三层原木粗细不等,受力不均是坍塌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使用粗细相对均匀的原木,增加原木直径,将三层增至六层,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直至临时通道安全地完成其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5月初,渡槽的大拱券赶在雨季前完成了合龙口。这天,黄全滋早早地来到了工地,看天气风和日丽,如果顺利的话估计合龙口将在下午完成。常言道“五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午饭刚过突然起风,天空乌云密布,是大雨将至的前兆。黄全滋心急火燎的赶到工地,团里的领导全都到了,团长亲自指挥作业,加快施工速度,力争在大雨到来前完成合龙。如果大雨前不能合龙,土胎模一旦冲刷变形,将前功尽弃,损失不可估量。幸运的是,在大雨到来前合龙完成了。两小时后狂风暴雨袭击而来,此时,最担心的还是黄全滋,因为在建筑工匠中有一个口头禅叫“新墙如豆腐”,就是说新砌起来的墙像豆腐一样脆弱,禁不起风吹草动。两小时的暴雨过后,暴雨使整个土胎模下沉了近二十厘米,与大拱券完全脱离,而大拱券却纹丝不动,毫发未损。黄全滋查看后高兴地喊了起来:成功了——成功了!大拱券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说明设计工艺过关,工程质量没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7月16日,工程进展到关键的时刻,最后四个腹拱要在这天完成合龙口,也是整个渡槽合龙的最后战役。这天,天公不作美,没有上次大拱券合龙那么幸运。也是在下午,合龙还没有完成暴雨狂风不期而至,风雨中只听到工程团团长的一声高喊:“拼了,都跟我上”。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一个不留全都赶到了工地上,考验“人定胜天”这句口号的时候到了,因为历时九个月的工程,成败只在分秒转瞬之间。如果不能完成合龙,四个腹拱随时都有倾倒的危险,整个桥体都会受到冲击,后果不可想象。在狂风中站在二十多米高的狭窄的拱腿上,起重上千斤的料石,脚手架被狂风吹得左右摇摆“吱呀”作响,但谁都没有往后退,都在与暴雨拼命争时间抢速度。那是多么感人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群不要命的武安人面前,雷公败下阵来,撤了雷电收了兵。在两个小时的暴雨中,大渡槽完成了最后的合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雨过天晴,空中映射出一道彩虹,这是献给险峰大渡槽的彩礼,大渡槽终于破茧成蝶,横空出世。它全长210米,高32.3米,主拱跨度106米。共使用26780块标准料石,其中大拱券使用10830块标准料石。整个桥体大拱托小拱、拱上骑拱、拱中套拱、拱拱相连,共有26拱。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险峰大渡槽以美轮美奂阿娜的身姿,笑迎八方来客,阅尽人间春色,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辉。这是武安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改天换地”的里程碑,是武安民工团的一首壮歌。中央军委副参谋长李达在参观渡槽时盛赞:“邯郸人民不简单,这座渡槽真好”。挪威参观团留言道:这样大的建筑物,在我们的社会里,靠农民是不可能建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全滋笑了,笑的那么开心,那么如释重负。有谁会知道作为石工备料、桥体浆砌技术总指挥工程师,他为大渡槽付出了多少心血,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险峰渡槽工程最紧张的夏日里,他穿着一身单衣单裤,却生了一身的虱子,他偷偷地回老家用开水烫,用碱水泡,可穿不了几天又是一身虱子。俗话说“人无愁虱不咬”,他这虱子是渡槽天大的压力在他身上压出来的。在他最担心、最苦闷的时候,他一个人静静地跪拜在家乡的胡爷神像前,默默地祷告诉说心事,因为没人能替他化解这沉重的压力,只有“神仙”才能给他以力量和智慧。他成功了,完成了一座惊世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全滋,53岁时因对水利工程的贡献,由农民户口转为国家正式工户口,享受工程师待遇,58岁设计建造险峰渡槽,64岁退休。65到80岁的15年时间里,他退而不休,为村里设计建造了戏院、胡仙庙、“龙头特基十亩池”,并亲自操锤雕刻了一对镇池石狮,绘制了全村街道民宅图,修缮玉皇庙。直到90岁还在为村民们做着力所能及的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014年,岁次甲午新正月初六,黄全滋走完了他无限风光在“险峰”精彩的一生,享年9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全滋是一个真正的石拱桥建筑大师。人们说他是一个巧手“石匠”——是的;人们赞他身怀“绝技”——是的;人们称他是“活鲁班”——是的;人们赞誉他是“渡槽专家”——是的。这些口碑都是名副其实的,毫不过誉。他的名字将与“险峰渡槽”同在,在广袤的冀南大地上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12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qwLYA5Turaifr_ROkgSqQ"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黄增太: 男, 武安市东高壁村人。 </p><p class="ql-block"> 武安文化学会理事。 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在部队曾从事公文写作,业余时间尝试文学创作。曾在《百姓生活报(副刊)》、《诗歌月刊》、《长城网诗歌散文园地》、《散文天地 》、邯郸《散文城》、《邯郸文艺评论》、《新武安》报、《武安文化》、《冀南文苑》等刊发表多篇散文、诗歌。</p><p class="ql-block">论文《军人家属涉法对部队稳定的影响及对策》、《新时期如何做好部队保密工作》分获军队总装备部年度优秀论文奖。散文《老街》、《洺水三韵》,诗《无欲则刚》《天边那一抹绿》获长城网论坛"推荐阅读"优秀作品奖。散文《临行喝妈一碗酒》获丛台酒建厂75周年征文优秀奖,《新峰助我起高楼》获"新峰杯″征文优秀奖,诗《春联迎春》获武安首届诗词″读书杯″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