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淮安(淮阴)人民的元宵习俗</p><p class="ql-block">淮安(淮阴)人民俗称正月十五为“元霄节”,又名“灯节”。</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载;淮安(淮阴)人民的元宵节形成由来已久,其习俗可上溯至汉朝,据史料记载,汉代淮城平时“有执金吾,晓暝传呼”,即手拿武噐的兵士巡路禁夜,只有元宵节,才驰禁前后各一日,可见当时淮安(淮阴)人民视元宵节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民彻夜戏闹、休闲娱乐、联欢。</p> <p class="ql-block">淮安(淮阴)人民元宵节的习俗很多;有尝灯彩、食元宵、吃团圆夜饭等。正月半合家共进夜餐,意味着全家团圆欢乐,是吉祥喜庆的体现。而吃一顿红糖、芝麻、青丝、桂花等为馅心的元宵,象征着末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甜蜜。淮安(淮阴) 人民以“元宵”作为节日食品的习俗是从宋朝流传至今。元宵是用糯米粉作外衣,内包芝麻、猪油、糖、桂花等各种馅心。是圆形,人们称为“圆子”、“汤圆”。</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最热闹的场面是灯会,那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灯光灿烂,显示淮安(淮阴)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水乡丰富多彩文化底蕴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每年的元宵节,淮安城乡简直是一个灯彩的展览会。灯彩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中期,据史料载;唐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的诗里描绘淮城灯节的繁华景象;“火树银花开,星桥铁锁链”。到了宋代灯彩更盛,有史料记载说;“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驸马巷、礼字坝、茶坊、文庙、清江浦、东西长街、石码头、王家营、都天庙、酒楼灯彩各异、灯烛各出新奇、从鼓楼至河下、从西长街到文庙、数十里灯火不绝”。</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各地开始上灯,晚饭之后,几声铳响,鞭炮齐鸣,金鼓震天,城乡人民沸腾起来了,家家户户门前掛起了自制的走马灯、龙凤灯、金猴闹春灯、鲤鱼灯、宝船灯、鸳鸯荷花灯、兔子灯、龙虎灯……,到处张灯结彩、人声鼎沸、成群结队、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十五夜即开始规模盛大的串灯表演、舞龙、舞狮、搭台唱戏、高跷队、花船队表演。</p> <p class="ql-block">龙灯队的表演比花灯鱼灯更胜一筹,它有一百多盏灯组成,用各式各样的彩灯组成龙身、龙尾、龙角、龙鳍花灯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鱼灯次之,据淮安古老的传统习俗,这两种灯要十年八年才兴一次,串灯有两种形式,一种叫提灯会,叧一种组成龙灯队。提灯会普遍兴花灯和鱼灯两种。每一个花灯会至少有六、七架,多至百余架,每个鱼灯会也有几十架之多,在大小各异、五光十色的花灯和鱼灯中间,还有锣鼓、钹铙等各种乐噐混在一起游行,他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鱼灯领队是一个金鳌,传说是海中的大龟,串灯表演由它率领水族队伍,自然有独占鳌头的祝颂之意。花灯为首的当属花中之王牡丹,“国色天香”,象征着荣华富贵,幸福平安。其次还有一种高雅文明的字灯,灯上书写诗句、谜语、楹联或描绘花鸟虫鱼、人文地理、水乡风俗、山水人物、历史知识、独具诗情画意,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反映淮安人民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具匠心的水乡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舞动起来,五彩缤纷、腾云驾雾、波澜壮阔、水珠飞溅、形象逼真、生动活泼。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欢天喜地、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按照淮安民间的风俗,灯节要到元宵节后三天结束,其时名叫“落灯”,这天晚上人们尽情欢闹戏游,到处鼓乐齐鸣,流光溢彩,令人目眩,元宵节是淮安人民的联欢节、文化节、娱乐节。其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孙建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