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文武官

浩子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最令知识分子怀念的朝代: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温和的政治,还有文人地位的空前尊崇。连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也不禁感叹: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令人神往的局面,却是以“文”和“武”的严重失衡为代价的。宋太祖以武将身份,通过“黄袍加身”得了天下,自然要对武将严加防范。怎么防呢?杯酒释兵权虽然高明,但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办法是树立一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自觉放下刀把子,握起笔杆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说科举制自隋朝就已诞生,但达到第一个高峰却是在宋朝(第二个是明清)。即便是唐代,通过科举而做到高官的人依然寥寥无几,更多的还是靠门第和军功。而到了宋代,科举却成了人们入仕的唯一“正途”。宋朝皇帝不断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还亲自写诗“引诱”人们读书求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代的读书人,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不再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也不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在他们眼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心只向往通过读书和科举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p><p class="ql-block">这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反映到政治制度上,就是文官地位的空前尊崇和武将地位的急剧下降。宋朝政府各个部门一把手几乎是清一色的文官,武将被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朝廷大事,武将没什么发言权。在宋代官僚体系中,文官升迁很容易,武官升迁却非常缓慢,要比文官多出五六个台阶。武将见了文官,总感觉低人一等,甚至连曹彬这样的名将,每次在路上迎面碰见文官的车马,都会“引车避之”,主动躲进路边的小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文官</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宋朝,武将们不管立了多大武功,也难有文臣那样的光彩。正如时人所言,即便是率军收复幽云十六州,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的荣耀。(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宋朝的民间也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即便是科场失意,也很少有人弃文从武,而宁愿把时光花费在写诗填词上,把自己的“文章”视为最大的骄傲。</p><p class="ql-block">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直贯穿两宋始终,即便是面临亡国威胁时也未能彻底转变。</p><p class="ql-block">南宋初年,有位状元出身的官员叫王佐,在湖南做知府时平定了当地一次规模很大的叛乱,受到朝廷嘉奖。他的好友辛弃疾专门写了一首《满江红》向他祝贺:</p><p class="ql-block">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p><p class="ql-block">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浯溪石。</p><p class="ql-block">这首词把王佐比作平定孟获叛乱的诸葛亮,称赞王佐功劳卓著,必定因此青云直上,留名千古。</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明一下,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在南宋做官,但他自幼生活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后来才领着起义军投奔南宋。所以他身上保留着浓厚的尚武精神,一心渴望收复中原,立功疆场。王佐的军功,在他看来自然是值得狠狠夸赞一番的。</p><p class="ql-block">然而王佐却不这么看。他把这首词读了几遍,竟越读越生气:辛弃疾你什么意思啊?</p><p class="ql-block">“三万卷,龙头客”,说王佐饱读诗书,中了状元,做了“龙头客”,这当然没问题。可接着笔锋一转:“浑未得,文章力。”说王佐此次受到朝廷嘉奖,高升在即,却不是因为“文章”多好,而是出于平叛的军功。这就让王佐有些不爽了:身为状元,最看重的当然是“文章”,一次临危受命的“武功”又算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接下来的两句更是气人:“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貂蝉是高级文官的头饰,兜鍪是武将的头盔,这是说以后自己加官进爵,佩上“斗大”的金印,都是因为这次立的武功喽? 还什么“浑未得,文章力”,这不是把自己和那些不懂“文章”的武夫相提并论了吗?</p><p class="ql-block">不过生气归生气,王佐最后还是原谅了辛弃疾。毕竟他知道辛弃疾不是有意“嘲讽”他,只是出于价值观的不同罢了。后来王佐果然平步青云,一路做到户部尚书的高位。至于他心中作何感想,那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宋人的重文轻武有多严重。而两宋的灭亡,与重文轻武所导致的战斗力低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便经济再繁荣、文治再兴盛,没有强大的武力,也挽救不了亡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宋史》《稼轩长短句》《燕翼诒谋录》《儒林公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