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你我都是风雪夜归人,求理想,奔前程,追梦的路上勇敢而赤诚,愿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万事胜意!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活动一:非遗里的中国年</p><p class="ql-block">1.剪纸</p> <p class="ql-block">山西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元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就广泛流传古老的黄河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三晋人民的创作热情。三晋人民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嫁娶,乔迁祝寿都要用吉祥剪纸装饰于门窗,灯笼、嫁妆及礼品上,以增加喜庆的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2.挠羊塞</p><p class="ql-block">挠羊赛</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忻州市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挠羊赛,山西省忻州市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系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忻州境内的寺庙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盛大庙会,“酬神演戏,角抵斗胜,蔚然成风”。角抵斗胜者连续摔倒六个人之后,会得到祭祀用活羊一只以为奖励。获胜者将羊高高举起,绕场一周,向“神灵”表示敬意,向观众致以谢意,民间因此有挠羊赛(忻州方言“挠”即举起的意思)之称。比之中国跤正式比赛,挠羊赛较大的不同有二,一是不穿跤衣,赤膊上场;二是游戏规则简单,裁判权力不大,在场上几近看客。</p> <p class="ql-block">3.布艺</p><p class="ql-block">布艺 来源发展 、传统手工布艺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p> <p class="ql-block">活动二:南北文脉</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差异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地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东部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西部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北部以高原为主,主要是黄土高原。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提供了食材。比如,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山区里森林、水能、草场等资源丰富,河流众多,为各种水产作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茂密的森林为各种蛇虫兽鸟提供了绝佳的生存场所,广袤的草场便于牧民放牧,因此那里人们吃的食物多以水产、畜禽等为主。再比如,平原和高原坦荡开阔,便于灌溉,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因此这里的人们主要以面食为主,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吃法,包括蒸、煮、炸、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气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气候不仅影响农作物与动植物的生长,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但复杂的地形又使各地的局部气候具有各自的特征,因此人们就地取材,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饮食习惯。例如沿海地区以海鲜菜著称,沿河地区以河鲜菜著称,内陆山区以山珍野味著称,干旱区则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气候对我国饮食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南米北面”上。我国南北划分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低且临海,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降水多、河流湖泊多,便于灌溉,适宜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因而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秦嶺-淮河以北主要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在400-800mm,河湖较少,适宜种植耐旱的小麦,所以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而对于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内陆以及高寒的青藏高原地区来说,那里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居民多放牧,以牛羊肉为食。此外,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西南地区的居民喜食辣椒,也与当地气候有关,这些地区受地形或者气候等因素影响,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较为湿冷,吃辣有祛湿散寒之效,对人体有益。而在喜欢吃辣椒的这四个地方,又各有各的吃辣特点,其中川菜重麻辣、云贵偏酸辣、湖南多香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土壤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土壤的肥沃程度、耕作层厚度、酸碱度不同,可以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与动植物,为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我国南方多为富铁铝化土壤(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呈酸性、红色,含水量高,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因此南方的食品大多用稻米制成,如米粉、米糕、发糕等。北方多为黄壤,质地较为黏重,再加上降雨量较少,肥力淋溶程度不是很强,适合种植小麦、玉米,以及谷类作物、棉花,因此北方的食品多以面食为主。东北地区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肥力多,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粮食产量较高,且东北地区森林茂密,也盛产蘑菇、木耳、竹笋等山珍。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土壤多为荒漠土,风化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疏松,只能种植草类或沙生植物,所以当地居民除了发展灌溉农业外,多以放牧为生。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只能种植青稞、冬小麦、土豆等农作物,当地藏民常吃糌粑(青稞炒熟后磨粉)、喝酥油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水资源分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也造成了食材食源出现地区差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作物产品种类丰富,且水生产品也较多;而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则以旱生作物为主。水资源分布主要受到降水与河流两方面的影响,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年降水量较少,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地区,河流流量较小,由此造成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寒冷、干旱的环境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人们发明了腌菜、酱菜、泡菜、熏肉等可长期储存的菜品,以丰富饮食种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方以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较大,且河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物产较多,烹饪方式以蒸、煮、炒、炖为主。“炒”主要是因为南方食材丰富,调料种类多而形成的;“炖”则主要是因为南方阴雨天气多,秋冬湿冷,人们炖制食物以抵御湿冷天气,且南方常以药膳进补。饮食自古以来对于百姓来说都是的头等要事,而"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则更是值得一提。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得我国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导致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通过阐明地理环境差异对我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加深对文化与环境重要联系的理解,从饮食中看中华优秀文化。</p><p class="ql-block">活动三:制作水浒身份证</p> <p class="ql-block">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p><p class="ql-block">《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活动四:寻找奇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对联共分为四类:平仄对联、押韵对联、四字对联、五字对联。其中,平仄对联和押韵对联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联分为春联,喜联,寿联三大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春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人把桃木换成红纸,这才出现了名副其实的春联。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字却是一个不吉利的符号,被视为凶神,并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排斥和限制。关于民间相传王羲之改赠春联一事,(“福无双到今,祸不在昨夜”)完全就是一个传说,就是大家对他书法的景仰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联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春节期间人们借以表达喜庆心情的美好祝语,或是表达合家团聚、生活美满,或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还被载入语文教材之中,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下面举几组例以说明之。示例:运际升平人同欢,气当和淑鸟知春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喜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联,又称婚联。就是大家对于结婚者美好的愿望。其产生的时间已不可考。这类对联的特点是上下联语通常或隐或显地包含着能够表达夫妻意思的术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有关的成语及谚语吧!一、“飞蛾扑火”比喻爱情专一。示例:秋水银堂鸳鸯比羽翼,天风玉宇鸾凤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寿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联目前一般较少人重作。清代极流行,为长辈寿辰、晚辈或亲友所赠以示褒扬,预祝长寿之吉祥语。此联语有男寿联和女寿联之别。男寿联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女寿联则讲究谐音,雅俗共赏。寿联可用于祝贺老人长寿和庆贺新春佳节等场合。示例:鹤算是千年寿,松龄是万古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也叫楹联或对子,它是书写于纸,布或雕刻于竹,木,柱等处的一种对偶语句。对联对仗整齐、平仄和谐、一字一音,为中华语言所特有。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培养学生对对联学习的兴趣1.激发阅读兴趣。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联与其他使用的联语字数有差别,也就是说上下联通常是单的,取阳,尽量避免双数使用,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认识里双数就是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对联发展到了全盛的程度,这主要体现在对联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种对联被广泛使用。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被大量地创作出来,并逐渐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语言形式。到清代中期,对联已经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各家各户乃至各行业均有挂贴对联之习。寺庙道观,风景名胜之地,以之为楹联;日常交往,人与人之间以之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写景咏物言志抒怀</p> <p class="ql-block">活动五:“兔”发奇想,“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分油勺。在普通勺子的基础上做了加法创新,通过隔油弧板可以将油汤中的油脂部分进行分离。当勺体倾斜的时候,油汤中的汤汁从进汤口流入,慢慢从流汤口流出,由于油脂的重量比汤汁轻,此时油脂在汤汁上方,而在倾斜的时候,汤汁从出汤口流出,将汤汁和油脂进行了分离,并且防止了汤汁和油脂溢出。这样,平时喜欢喝汤又不想油腻的人群可以利用这种分油勺,过滤油脂又不丢失营养。</p> <p class="ql-block">活动六:“烹”然行动</p><p class="ql-block">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p> <p class="ql-block">和家人们一起做年夜饭是个很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一兔当先春来报,万兔奔腾威武耀。兔不停蹄来祝福,千军万兔势如潮。宝兔香车购一辆,兔不解鞍建家园。一兔一鞍白头老,跃兔扬鞭永向前。兔年吉祥安!</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祝同学们学业有成,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指导教师:张有智 第二小组:张梓萌 张文静 张馨悦 张夏彬 赵少康 赵一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