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书屋系列(之十一)

康乐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 品 展 示</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 容 提 要</b></h1> <p class="ql-block"><b>  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的标志之一</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建军史上向正规化、现代化伟大转变的两个标志,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两个标志是: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建立(校址设在南京)和1953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校址设在哈尔滨)。毛泽东主席在给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解放军军事学院“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事学院开学典礼,刘伯承讲话</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典礼,陈赓讲话</b></h5> 军事工程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创建的。军事工程学院不是一般的军事技术学校,在我国国防现代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为我军正规化打头阵,奠基础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则为我军现代化打了个头阵,奠定了基础。1953年7月10日,陈赓院长请毛泽东主席为学报起个名字,毛泽东主席说:“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随即在宣纸上反复书写了“工学”二字,交给陈赓院长拿回去挑选。所以说,毛泽东主席是把南京军事学院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南一北,一“军”一“工”,相提并论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为哈军工题词《工学》</b></h5> 就在毛泽东主席题写《工学》二字的三天之后,时任总参谋长黄克诚把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思想作了更明确的阐明:1953年7月13日,黄克诚受军委主席毛泽东之命,主持中央军委例会,专门研究和解决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问题。黄克诚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军事工程学院和军事学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说:“国防现代化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南京军事学院培养战略战役战术指挥干部;一个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培养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程技术干部。这两个问题中央军委很重视。”<br>  作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军事工程学院,从1952年6月23日军委决定创办,1952年9月1日开始筹备,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和开学,到1957年基本建成,并于1958年3月培养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军事工程师。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视察学院后,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了四、五年的经营,规模很大,在远东可能是唯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55年10月回国,12月间到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他感慨地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到20世纪60年代,军事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有志献身国防建设事业的青年学生所向往的名校,其极盛之勢,如日中天。<br>  所以,书写中国人民建军史,不能不提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p class="ql-block"><b>  20世纪中国两大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院校之一</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有多所为强军、为中华崛起而创办的军事院校,其中,有两所办得很成功的、著名的军事院校,一所是1924年6月国共合作时期由国民党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埔军校大门</b></h5> 当年,孙中山先生接受苏联顾问马林的建议:“必须建立一个军事学校,为革命奠定武装基础。”;另一所就是1953年9月由共产党创建的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当年,毛泽东主席接受苏联斯大林的建议:“赶快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为哈军工题写训词</b></h5> 这两所院校是20世纪历史的天空里闪烁的两颗璀璨夺目的军事院校之星。在中国,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比得上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如此众多的高级将领,蛮声中外。这些黄埔毕业生,在第一次国内战争(北伐),第二次国内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解放战争)的历次重大战役,战斗中,几乎都能看到黄埔师生的身影。他们或并肩作战,一致对外;或分道扬镳,甚至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兵戎相见,为各自的信仰而战;在中国,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比得上哈军工,在毕业的13期学员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武器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这两所学校有着共同点:其一,它们的创建都是在战争形势的背景下,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迫切需要培养军事指挥或军事技术人才;其二,它们的创建都有苏联的援助。苏联对黄埔军校的援助,不仅有顾问,还有资金,武器。黄埔军校仿照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这种制度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建军时,学习苏联军队建设经验提供了借鉴。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30年后,苏联帮助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推行的是苏联军队现行的一长制,而我军坚持的却是在借鉴原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基础上,发展为军政首长负责制,军队一定要设政治委员。这是中苏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br>  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和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它们创建的时间相隔近30年,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仔细对比和研究这两所军事院校的历史与文化,不难发现,军事工程学院在办学中,它的某些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甚至某种精神,似乎能看到当年黄埔军校的影子,传承有黄埔军校的教育元素,感觉到黄埔军校与哈军工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脉相承。当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30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受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他的黄埔军校经历,是这两所学校之间有着相似之处的重要因素。从哈军工的辉煌成果和历史地位来看,说它是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这一评价并不过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埔三杰</b></h5> 所以,书写中国近现代军事院校发展史,不能不提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br><br><b>  既拥有名将名师,又拥有优秀校园建筑的中国最美大学</b><br> 1931年12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关于何谓好的大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军事工程学院这所大学既有大师,又有大楼。<div>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一所好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批大师。不少声望高的教授是周恩来总理签署的调令,进入军事工程学院的。著名弹道学专家张述祖教授,是这批大师的代表人物,曾担任原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学院第一任科学教育部部长;空气动力学专家曹鹤荪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学院第一任教务处处长;火箭技术专家任新民,学院第一任教务处副处长;周明鸂、梁守槃、卢庆骏、孙本旺、刘恩兰(女)、马明德,还有钱学森大师的高足庄逢甘、罗时钧等,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优秀学者和专家。</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述祖教授</b></h5> 钱学森从美国返国后,首先走访的高等院校就是军事工程学院,以后,又多次来到这所学院和后来的国防科技大学,对学院的办学思想、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著名科学家钱学森</b></h5> 一所好的大学,若有一个优秀的校园建筑,它展现的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蕴含其中的文化和精神是这所学校保持特色的必要条件。军事工程学院就是拥有一个优秀校园建筑的院校。<br>  2018年5月1日出版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载了一组《最美大学。在国宝建筑中读书是怎样的体验》文章,介绍了我国20多处美轮美奂、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建筑,其中包括:燕园、清华园、现今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原金陵女子大学和中央大学校园、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开封市明伦街上的河南大学等。这些校园建筑,或东方韵味,或西式风情,或中西合壁,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建筑,并成为许多大学学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她在无言地告诉所有人:这,就是最美的大学。<br>  这组文章写得很美,如果再补充一个大学校园建筑--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校园建筑,这组文章就更完美了。作为优秀的物质文化遗存,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上的军事工程学院(现今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址),一条3公里长的文庙街,作为院区内最长的主干道贯穿东西。丹墙黄瓦、松柏苍翠的文庙古建筑位居院区中央,空军工程系与炮兵工程系两座教学大楼沿文庙街东端南北对峙,隔路相望。海军工程系教学大楼坐落在院区最北端,装甲兵工程系与工兵工程系两座教学大楼东西相对,和海军工程系教学大楼,东、西、北形成品字型,围住边长千米的大操场,举目环顾,气魄非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部分教学楼鸟瞰</b></h5> 由这五座教学大楼组成的建筑群,都是黑瓦灰墙的“大屋顶”建筑,气势恢宏,浑厚典雅。那大屋顶正脊两端昂首翘尾的啸天虎,那四条垂脊上英姿威武的解放军骑士和跟随其后的一列列武器装备(每座教学大楼各不相同,或飞机、大炮、战舰、坦克、工程车,一看到这些,就知道这座楼是什么工程系了),以其独特的创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更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哈军工文化,折射出这所院校的灵魂和精神。作为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这座建筑群成了不朽的物质见证。<br> 在哈尔滨这座以欧陆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的城市,哈军工五座教学大楼的出现,不但成为哈军工的标志性建筑,也使这座城市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这五座大楼,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建筑群,它应该申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br> 所以,书写中国建筑史上优秀的校园建筑,不能不提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br> 的确,这所学院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既拥有大师,又拥有大楼”的大学。<br> 不仅如此,军事工程学院不是地方院校,是一所高级军事工程技术学府。在陈赓院长麾下,集结了一批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分别担任院、部、系的领导职务。副院长、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当年他是北京大学学生,在朝鲜战场上也是一位英雄。他曾任中朝前方联合铁路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挫败美军的“绞杀战”,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立下了不朽功勋;第二任政治委员谢有法,16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曾任解放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所反映的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精神面貌,正是第九兵团进驻上海期间的表现。他在学院工作期间,在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有刘有光、徐立行、李懋之、张衍、唐铎、赵唯刚、黄景文、徐介藩、唐凯等老干部。他们忠诚军事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胆识和智慧,献给了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br>  这样,在军事工程学院,既有名师,又有名将,老干部和老教师“两老办院”,团结建院。<br>  名师、名将、大楼,军事工程学院三者兼备。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军事工程学院是一所既拥有名师名将,又拥有优秀校园建筑的中国最美大学。<br> <p class="ql-block"><b>  事物的变化,往往是很难预知,甚至是不可预知的</b></p><p class="ql-block"> 当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舍得下本钱,举全党、全军、全国之力,去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特别是在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财力还十分有限,却仍对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资金大开绿灯时,党和国家真正是把这所学院的建设放在重要的“百年大计”战略位置上。那时,谁会想到,仅仅过了13年,形势却急转直下,军事工程学院遭到了消亡的厄运,于1966年4月1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证明,军事工程学院是一所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它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重托,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仅仅13年,却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短暂,却很辉煌。</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大门</b></h5> 军事工程学院这段短暂辉煌的经历,有些类似于西南联大。抗日战争开始,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名校的师生徒步三千,流亡万里,来到后方云南昆明,合而为一,组建了一所崭新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抗日期间,办学8年,办出成就,战后,西南联大“解散”,这是一个短暂的辉煌历程。西南联大解散之后,三校北返原址继续办各自的学校,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仍然存在。而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却不同,在经历了13年辉煌之后,退出军队序列,黯然解体,不复存在。1952年,为组建军事工程学院,有过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从祖国大西南到大东北万里大搬迁的壮举,曾几何时,却是这所学院的大拆散,大解体,来了一次从东北到江南的大迁徙,大折腾,一个知名的“品牌”被轻易摒弃。这只有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国情下,才会产生的院校教育史上的不幸事件。 <p class="ql-block"><b>  形散神不散</b></p><p class="ql-block"> 军事工程学院以其高起点、高速度的创建,跨越式的发展和取得的骄人成就为世人所瞩目,虽在短暂辉煌后黯然解体,但足以在我军历史上,特别是院校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60周年之际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哈军工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以哈军工为基础,分建出军地多所高校,但形散神不散。哈军工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哈军工传统值得发扬光大。”这一重要讲话,更使我们对创建哈军工立下不朽功绩的以陈赓院长为首的老一辈哈军工领导者,发自内心的崇敬;更使我们认识到:哈军工成功的办学道路,它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对当代我国的国防科技和高等院校建设,仍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习近平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b></h5> 唐代诗人白居易,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热情歌颂古草原的顽强生命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后,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分建出了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工程兵学院、解放军防化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军地多所高校,和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依然保持着哈军工的优良传统,不仅传承,而且创新,续写着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这所院校的凤凰涅槃。至今,这所虽已成为历史的院校,它的历史地位已为更多的社会人士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当代人想知道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这所不一般军校的传奇。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一代名校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院校领域,成为一个社会现象。<br><br>  <b>从使命感、从传承、从学术上,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b><br> 1993年,哈军工创建40周年之际,原哈军工老首长都为“宣扬哈军工,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原学院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和副政治委员刘有光联名为任学文撰写的《哈军工》一书所作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应该宣扬哈军工的成就及其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贡献,继承和发扬它的优良传统,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被破坏的教训,不能让陈赓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建树的这块丰碑在历史上湮没无闻。”为纪念哈军工创建40周年,原学院第二任政治委员谢有法题词:“军工学院成历史,传统发扬看当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大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任院长刘居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任政治委员谢有法</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副政治委员刘有光</b></h5> 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同时又是一个丰富、深邃的研究领域,哈军工给我们留下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结束。所以,要研究它。这种研究要以习近平主席关于哈军工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特别是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站在现代高等教育新的起点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使命感、从传承、从学术上,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哈军工。研究哈军工历史,研究哈军工文化,研究哈军工教育,弘扬哈军工精神,把哈军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br>  哈军工后继院校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研究哈军工,传承与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方面,做了几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在哈军工原址建起了哈军工文化园(该园已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二是建成了哈军工纪念馆(该馆已成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名录);三是成立了哈军工研究中心。这几项文化建设工程,将成为追忆和展示哈军工历史、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哈军工校址是哈军工精神与文化的发祥地,以当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基础,发展为现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历史功绩,是守住了哈军工原址,守住了哈军工的根。<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工程大学</b></h5> <b>军事工程学院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它的文化</b><br>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与考察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可以深化对军事工程学院的认识。开阔的文化视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及其办学思想的真正内涵。因为:军事工程学院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它的文化。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事件;军事工程学院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军事工程学院在创建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一切业绩与财富,涵盖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所有活动,影响、熏陶和塑造着每个军事工程学院人的思想言行。文化无处不在,军事工程学院从它的起点到终点,都是文化。<br>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讨论文化离不开形成这种文化的历史背景。由于军事工程学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军队高等技术院校,使得军事工程学院又不完全等同于其它军事院校,有着当时的时代烙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军事工程学院文化。因此,考察军事工程学院文化,需要知道军事工程学院历史,需要研究和记述军事工程学院创立与发展的过程。同时,研究与考察文化不能局限于概念,就文化谈文化,要有思想、有分析、有故事,即理论联系实际。<br> 依据这一思想,本书结构与内容的安排,共二十章:<br> 第一章至第八章,以历史考察为主,从历史发展中可体察文化。包括:创立军事工程学院的历史背景;学院高起点、高速度创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的决策、对军事工程学院的支持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开国将帅的军事工程学院情结,这种情结是这所特殊的军事院校所特有的;苏联顾问团对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贡献。<br>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哈军工纪念馆前五老塑像<br></b><b style="color: inherit;">左起 周总理 陈赓 毛主席 朱德 彭德怀</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瓦加著《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们》</b></h5> 第九章至第十九章,以文化考察为主,从文化内涵中可了解历史。包括: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的特色与文化形态;以我军优良传统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在军事工程学院的交汇;中苏军事文化在军事工程学院的融合与分歧;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的组成;军事工程学院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群体(第一期学员)和两位优秀个人(谭国玉、李慧芬),以及这一文化现象在军事工程学院建设上的意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第一期学员谭国玉</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的典范李慧芬</b></h5> 第二十章,辉煌后的反思。历史地、全面地审视军事工程学院,在高度评价它辉煌的同时,如何看待它的美中不足之处。 美林书屋设立“哈军工专柜”,广泛搜集有关“哈军工”的图书资料,主要目的是为教育界、理论界、传媒界、文化界、艺术界研究哈军工、宣传哈军工、创作哈军工艺术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详实的史料。<br>  “哈军工”被文学艺术家称之为可供开采的一座“富矿”。近十年来图书馆已向多所高校及广东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珠江电影集团,广东文联、哈尔滨市文联和作家尽其所能的提供各方面的资料,支持他们的创作。<br>  希望早一天能出现有关于“哈军工”的小说和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展示。这是哈军工人共同的愿望,希望得到广大哈军校友的支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 自拍、网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推荐 杜香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编辑 孟庆泉</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录:美林书屋简介</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bgpfw3?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451862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美林书屋简介</a></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