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

张增勇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9年 极限片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尼科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A.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是“强力集团五人组”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乐笔而著称于世,成为最受俄国人民欢迎的作曲家之一,堪称继俄国“音乐之父”格林卡之后,俄国最伟大的民族乐派大师。</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 2019年 油画《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由19世纪俄国肖像画巨匠瓦伦丁·谢罗夫Valentin Serov 创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出生于俄国诺夫戈罗德省的季赫文市(Tikhvin,位于圣彼得堡市东南方向约180公里)一个贵族家庭。这个处处保留着古老的民间仪式、风俗习惯,处处回荡着优美的民歌,像田园诗般的小城,留给了童年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水手,他的曾祖父和他的叔父都曾是海军的高级将领,他的哥哥也是海军军官,父亲在沙皇统治时期担任过省长等要职。</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44年 纪念科萨科夫诞辰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6岁起跟从父亲学习钢琴,11岁尝试写作乐曲,12岁(1856年)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校学习六年,期间未曾中断对音乐的学习和研究,闲暇时最大的爱好是练钢琴,听歌剧,尤其是喜欢格林卡所创作的民族歌剧。1862年海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准尉,随后被派往“金刚石”号军舰巡航欧美,到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南、北美洲等地,在长达三年的航程里,他经历了艰辛的海上生活,大海馈赠给他了宽广博大的胸怀,启发了他的乐思和灵感(他日后创作的音乐作品里,很多都与大海有关,常能听到无垠大海的歌吟,还有惊涛骇浪的咆哮);他饱览了异国的风土人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航海期间他还挤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和科技书籍,为他后来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养料,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他之所以能被人们称为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是与他早年这段宝贵的航海经历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共和国 2019年 年轻时期的海军准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在1861年,17岁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结识了俄罗斯专业作曲家巴拉基列夫以及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和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等,并积极加入了他们的活动;同这些音乐家的交往,进一步提高了他的音乐素质,开扩了他的艺术视野,并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欧洲、南北美巡航回到俄国后,他返回了圣彼得堡,再度回归强力集团的行列并开始了积极的音乐创作,写出了交响音画《萨德科》(1867年)和《第二交响曲(安塔尔)》(1868年,1897年改为交响组曲)。早在1862年,18岁时,他在巴拉基列夫的指导下就已经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乐》,同年,公开演出即获得音乐界的关注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共和国 2019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指挥自己的歌剧《萨德科,Sadko》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71年,27岁的科萨科夫成为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1871-1903),后来还兼任帝国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义务音乐学校的校长(1874-1881)。</p><p class="ql-block"> 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一大批音乐人才,其中包括了里亚多夫、格拉祖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等著名的作曲家。</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5年 纪念里亚多夫诞辰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贝宁 2016年 纪念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25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记录、整理、编篡了大量的俄罗斯民歌,审编修订了格林卡歌剧总谱。在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及达尔戈梅斯基等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分别去世后,他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承担起对他们的遗稿进行整理、续写、配器、出版、演出等工作,如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最终都得以完成并公演。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这项工作有意义,甚至有人认为一些作品被修改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他的艰辛努力,才使这些作品重见天日。他还著书立说,写下了《和声学实用教材》(1886年)、《管弦乐法原理》(1913年) 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1909年)等书籍。</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44年 纪念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诞辰100周年,肖像背后的建筑为莫斯科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由于支持和保护了青年学生而遭到解职,其作品也被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他被解职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新上任的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他的学生格拉祖诺夫,邀请他重返音乐学院,继续担任教授一职。</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90年 邮资片 右上角为格拉祖诺夫肖像, 左边为其创作的三幕芭蕾舞剧《雷蒙德》剧照)</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3年 芭蕾舞剧《雷蒙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72年7月12日,科萨科夫迎娶了娜迪达·普尔戈尔德(Nadezhda Purgold,1848-1919),他的妻子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对作曲也颇有研究。他们夫妇共育有七名子女。</p> <p class="ql-block">(油画名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夫人》,规格:117*90cm,创作年代:1864年,是19世纪德国宫廷画家温特哈尔特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三大美术馆之一的巴黎奥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08年6月21日,因突发心脏病,科萨夫逝世于圣彼得堡郊外的卢班斯克(Lyubensk)享年65岁。死后被埋葬在圣彼得堡的压力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陵墓园。这里也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鲁宾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和“强力集团五人组”其他四位成员的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他诞辰100周年的1944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特更名为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同时,政府做出了为作曲家建立纪念碑的决定。纪念碑由雕塑家弗拉基米尔·博高柳波夫(1895-1954)和建筑师莫得斯特·舍佩列夫斯基(1906-1982)共同创作完成。1952年11月30日,纪念碑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数以千计的彼得堡人出席了典礼。这座纪念碑矗立在圣彼得堡著名的剧院广场上。红色大理石的基座上面,镌刻着镀金的铭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巨大的青铜雕像高三米多,将正陷入凝神沉思中的科萨科夫坐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光彩夺人。</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 2019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的得意门生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特地作了一首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挽歌》,并于他死后不久演出。这位后来也成为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的年轻人,曾一度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视为继父。</p> <p class="ql-block">(格林纳丁斯群岛 斯特拉文斯基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主要以歌剧为主,共创作了15部歌剧,几乎都是俄国民间素材与东方风格的有机融合。歌剧的代表作有:民间生活气息浓郁的《五月之夜》(英文名:May Night,1878年,根据果戈里中篇小说改编,1880年首演);取材于富有哲理含义的童话故事的《雪姑娘》(英文名:The Snow Maiden,1881年,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童话改编,1882年首演);表现俄罗斯古代航海经商传奇人物的《萨德科》(英文名:Sadko,1896年,取材于民间传说,1897年首演);</p> <p class="ql-block">(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2008年 小全张</p><p class="ql-block"> 邮票图案为科萨科夫肖像,背景是歌剧《萨德科》场景;小型张右边是歌剧《雪姑娘》剧照)</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4年 纪念科萨科夫诞辰150周年,歌剧《雪姑娘》场景)</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5年 纪念科萨科夫诞辰150周年,邮票中间为科萨科夫肖像,右边是萨德科,背景是海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揭露沙皇选妃丑恶罪行,为平民妇女鸣不平的《沙皇未婚妻》(英文名:The Czar’s Bride,1898年,根据梅伊同名剧本改编,1899年首演);嘲弄君王昏庸腐败的《撒旦王的故事》(英文:The Tale of Tsar Saltan, 1900年,根据普希金原著改编,同年首演);以神话题材影射沙皇专制统治的《不死的卡谢》(英文名:Kash Cheythelmmortal ,1902年,根据彼得罗夫歌剧脚本,同年首演);以讽刺手法嘲笑沙皇荒诞昏庸的《金鸡》(英文名:The Golden Cockerel,1907年,根据普希金童话改编,1908年首演)。</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5年 歌剧《沙皇的未婚妻》场景)</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4年 歌剧《金鸡》场景:邮票左上角有一只金鸡站在尖塔的顶端,左边是男主角昏庸的达顿国王,右边是美艳的榭马卡女王,中间是神秘的占星术士)</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2年 画家苏辛于1968年创作的绘画 《金鸡》,画面中一只金鸡站在塔上,左上方是达顿国王,左下方是达顿国王的骑兵队,右下方是达顿国王与女王榭马卡双方的骑兵队打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原名马尔加什,1988年,纪念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逝世80周年,科萨科夫肖像的下方是歌剧《金鸡》的象征图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创作了交响乐曲、钢琴曲、合唱曲、抒情曲、歌曲、独奏乐曲和室内乐曲等一百多首。其传世之作包括了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俄罗斯复活节序曲》、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 2012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世界曾贡献给人类一部伟大的作品——《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了格言、谚语、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和历史掌故等等,真实地反映了中世纪中东地区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马里 1971年 阿拉伯画《一千零一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事情节大致是: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山鲁亚尔专横跋扈,残忍至极,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且不忠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宫相维齐尔的女儿叫舍赫拉查达,为拯救无辜的女人,她自愿嫁给了苏丹王。</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2004年 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机智的舍赫拉查达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说第二天接着讲,使国王因爱听故事的结局而不忍杀她。她的故事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讲述了许多奇异的故事,引用了诗人的诗句和歌曲的歌词,一篇童话套着另一篇童话,一则故事套着另一则故事。国王终于被感动,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舍赫拉查达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马里 1971年 阿拉伯画《一千零一夜》)</p> <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就是取材于这部伟大的著作。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他选择一个乐章描绘和展示一个主题画面的方式,来传达和抒发他对阿拉伯世界风情世故的想象和感悟。表面上看这四个乐章彼此之间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充满了内在的联系性,它们都是舍赫拉查达讲述的离奇故事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1995年 《舍赫拉查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更有机地将各乐章结合起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突出运用了两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交替、盘结,反复地在乐曲中出现,既是凝结了全曲的灵魂,又借以促成乐曲的发展。主题之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除了竖琴的穿插伴奏之外,没有其它乐器的伴奏,委婉而动听,就像王妃在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而又美丽的传说。另一个主题则是威严而残暴,无疑代表着苏丹王的形象,有趣的是这个主题在作品中每一次出现,都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折射出国王逐步被感化的情绪变迁。</p><p class="ql-block"> 这部交响组曲写于1888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好评如潮。</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3年 极限片《纪念马林斯基剧院建成200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交响组曲的四个乐章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卡兰德王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公主</p><p class="ql-block">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和撞毁于立有青铜骑士礁石的船</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标题是科萨科夫在作品初版时为每一乐章配有的比较明显的小标题,但后来再版时却删掉了。他说“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象,引入我自己的想象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象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尽管他一向倾向于器乐创作的标题性,但在这部作品中,他还是想留给听众更多、更大的自我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 1988年 小型张,纪念科萨科夫逝世80周年,小型张的右侧依次分别是东正教教堂、科萨科夫修编乐谱的神情,以及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辛巴达救出公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1月3日,青岛交响乐团于青岛大剧院上演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这部伟大作品(2022年,青交曾几度公告演出,却因疫情的原因几度推迟),由青交艺术总监张国勇老师指挥,小提琴首席:姜宛书;长笛独奏:马勇</p> <p class="ql-block">(上左:青交演出现场;上右:指挥张国勇老师;下左:首席姜宛书;下右:长笛演奏家马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所有作品,题材多取自历史、文学和民间传说,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了东方的民族音调,既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又散发着异国风味,多以艳丽的旋律和多彩的配器,描绘风光景物和神话境界。</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 2019年 小版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不能不简单介绍一下格林卡和强力集团。</p><p class="ql-block">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俄国音乐整体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半业余水平。只是到了格林卡的时候才跨入成熟的时期。格林卡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赶上了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准,为俄国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7年 极限片,格林卡肖像,这是我2021年参观上海邮展时,从一位苏州邮商处购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生于斯摩连斯克一个地主家庭。10岁起学习音乐,1818年在贵族寄宿学校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30-1834年曾赴德、意、奥等国学习和钻研音乐,回国后积极从事于歌剧和浪漫曲的创作,之后往返于巴黎,华沙、彼得堡、马德里和柏林演出和创作自己的作品,1857年病故于柏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4年 纪念格林卡诞辰150周年,格林卡肖像下面的一段乐谱选自其歌剧《伊万·苏萨宁》第五幕的合唱曲《荣耀归于你,神圣俄罗斯,Glory to you,saintly Russi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林卡音乐创作的特点是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将自己的作品牢固地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充分汲取了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既突出了音乐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使它建立在了坚实的艺术技巧之上,从而推动俄罗斯音乐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被后人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2004年 纪念格林卡诞辰200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全仰仗新一代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的崛起,而在格林卡和强力集团之间充当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作曲家更是不应被忽略,那就是压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达尔戈梅斯基(1813-1869)。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就喜欢音乐、文学和戏剧,并学习钢琴、小提琴、唱歌和作曲。</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2013年 未实寄的邮资封 纪念达尔戈梅斯基诞辰200周年 邮票图案为作曲家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21岁时,达尔戈梅斯基结识并受到了格林卡的影响,开始了专业音乐创作,他继承了格林卡的民族音乐传统,在题材和技法上均有所突破。他一生写了三部歌剧、三部管弦乐作品和大量的声乐浪漫曲。1839年,他根据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埃斯美拉达》;1855年根据普希金的《水仙女,Rusalka》创作了同名歌剧,这部歌剧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之后他又创作了个性鲜明的歌剧《石客,The Stone Guest》(1872年由科萨科夫续完)。《水仙女》和《石客》这两部歌剧不仅在题材上是民族的,思想上体现出进步的民主精神,而且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和音乐语言上,也具有民族特征,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对五人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有着直接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3年 达尔戈梅斯基肖像,纪念达尔戈梅斯基诞辰15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强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俄国19世纪著名音乐评论家、艺术史家符·瓦·斯塔索夫(B.B.Ctacob 1824-1906)的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呼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由于他们中共有五名成员,故被称作“五人团”,而这五人又自称自己为“新俄罗斯乐派”。</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7年 信销票 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斯塔索夫撰写了许多俄国作曲家以及柏辽兹、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国外作曲家的论著,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强力集团”五人组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 2012年 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强力集团”五人团中,依照加入顺序的早晚分别是巴拉基列夫(1857年,时年20岁)、居伊(22岁)、穆索尔斯基(18岁)和后来加入的科萨科夫(加入时间1861年,17岁)和包罗丁(加入时间1862年,29岁)。</p> <p class="ql-block">(2012年 几内亚比绍 小全张 强力集团成员肖像自上右侧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6年 巴拉基列夫肖像,这枚邮票标出作曲家的诞辰和逝世年份为1836-1910, 但实际上巴拉基列夫的出生日是 1837年1月2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拉基列夫(Balalirrev,1837-1910)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五人组成员中唯一一位职业作曲家,同时又是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既通晓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创作成果,又熟悉和崇拜格林卡的创作和俄罗斯民间音乐,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指导和影响着“强力集团”其他成员。他重视民歌的收集和研究,出版过两本亲自采集的俄罗斯民歌集。其代表性作品有《俄罗斯主题序曲》(1858)、交响诗《塔玛拉》(1882),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1869)以及一些钢琴奏鸣曲和歌曲等等。</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7年 邮资片 《纪念巴拉基列夫诞辰150周年》)</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 2012年 巴拉基列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塞撒·居伊(Cesar Cui,1835-1918)军事工程师出身,既是作曲家又是音乐评论家,是“强力集团”中影响力最小的一位。他曾师从波兰著名作曲家莫纽什科学习过作曲。他虽然是强力集团五人组成员,也生活在俄国,但他并无俄罗斯血统(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立陶宛人)。他分别用海涅、雨果、大仲马和普希金的原著写了《上尉的女儿》、《威廉·拉特克利夫》、《海盗》、《高加索的俘虏》等 15部歌剧,还用童话故事写下了若干儿童歌剧,如《雪勇士》、《小红帽》等,另外还有一些声乐浪漫曲和室内乐。但这些作品现如今几乎都已散佚了。</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 2012年 居伊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1839-1881)陆军近卫军军官出身,是“强力集团”最具个性、思想最为激进、创新最为突出的成员,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 1985年 穆索尔斯基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索尔斯基早年就显示出音乐才华,5岁时跟母亲学习钢琴,10岁时在圣彼得堡拜海尔克为师,继续学习钢琴。然而三年后,他却出人预料地进入了帝国近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即加入御前禁卫军。服役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居伊、斯塔索夫、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自由独立的创作风格。</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 1989 纪念穆索尔斯基诞辰15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索尔斯基虽然出生于地主庄园家庭,却接受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他新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形成。他自动放弃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慷慨分给了刚刚从奴隶脱身而出的穷苦农民。他在创作初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是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和器乐曲,描绘了贫苦大众的形象,对底层人民寄予真切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圣马力诺 1999 穆索尔斯基与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他思想和艺术完全成熟的高峰期,一生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于这个时期。歌剧在他的创作中处于首要位置。总共写了五部歌剧,其中影响最大的歌剧是《包里斯·戈杜诺夫》,由于早逝,他未完成的歌剧,相继由伊万诺夫、居伊、科萨科夫续完。</p> <p class="ql-block">(莫三比克 2012年 穆索尔斯基和他的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借鉴了法国大歌剧的结构,全剧由序幕二景和四幕六景组成。歌剧序幕一开始就显示了人民群众与贵族统治的对立,民众的合唱《你把我们抛弃给谁》既渗透了俄罗斯民间悲伤旋律和哭腔音调,又蕴涵了讽刺意味,描述了不明真相的民众被士兵驱赶到修道院“乞求”包里斯登基,民众违心地赞颂新沙皇的合唱《光荣归于天上的太阳》。歌剧情节围绕着人民、沙皇、假太子三条线索展开。序幕第一景中,群众处于受蒙蔽的被动状态,他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听从凶狠的士兵任意摆布;在第四幕第一景中,在包里斯暴政下,倍受压榨、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纷纷诅咒包里斯王朝的覆灭!在第四幕第三景中,人民已经觉醒,他们将贵族老爷、包里斯的官吏捆绑起来,边唱边跳《不是雄鹰在空中翱翔》的歌舞,奚落嘲弄他们,随后众口高歌《好汉的豪气磅礴四方》,齐声怒吼“死去吧,死去吧包里斯!”充分显示出人民的愤怒和反抗。</p><p class="ql-block"> 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表现独特,不仅是俄罗斯歌剧的艺术杰作,同时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音乐典范。</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9年 邮资片 《纪念穆索尔斯基诞辰150周年》)</p> <p class="ql-block">(尼加拉瓜 1975 被誉为“世界男低音之王”的俄国歌唱家夏里亚宾与他饰演的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 1970年 左边为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右边是他饰演的包里斯·戈杜诺夫沙皇)</p> <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 1964年 信销票 左下角为罗马尼亚著名歌剧演员乔治·佛雷斯古,英文:George Folescu,1884-1939 ;背景是佛雷斯古饰演的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包里斯的角色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索尔斯基的其他著名作品还有: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片展览会》、以及动人心弦的声乐套曲《育儿室》(1870)、《没有太阳》(1874)、和《死神的歌舞》(1875—1877)等。</p> <p class="ql-block">(吉普提 2014年 小版张 《纪念穆索尔斯基诞辰175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索尔斯基一生饱受疾病的折磨(主要是癫痫病),同时酗酒成性,酗酒加重了他的病情,最后还是死在了酒精中毒,终年仅42岁,是强力集团五人组成员中最短命的一位音乐家,不能不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89年 纪念穆索尔斯基诞辰150周年。票面上的穆索尔斯基肖像是他在去世的前几天,在医院里,由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所绘,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副画像,也是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压力山大·鲍罗丁(1833-1887)军医出身,兼化学家、大学教授。他是一位俄国贵族的私生子,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更热衷于科学。1856年从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化学界享有盛誉,他所实验并完成的一次化学反应被苏联政府命名为“鲍罗丁反应”,他25岁时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同时他还是女权主义忠实的拥护者,积极提倡教育上的男女平等,并亲力亲为在圣彼得堡创立了女子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莫桑比克 2012年 鲍罗丁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62年他结识了巴拉基列夫,1869年,36岁时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并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又创作了第二部交响曲。1870年开始创作歌剧《伊戈尔王子》,然而该剧的创作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去世也没完成,后来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67年 歌剧《伊戈尔王子》场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鲍罗丁写过歌剧和交响曲,还创作过非常优秀的室内乐,著名的代表作有:交响乐《b小调第二交响曲》(1877)、《在中亚西亚草原》(1880)、《第二弦乐四重奏》、歌剧《伊戈尔王子》 (1887)。</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2008年 邮资片 《纪念作曲家鲍罗丁诞辰175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强力集团”作为一个创作集体并非十全十美。他们在对待过去和同时代的一些音乐和音乐家有某些偏见,例如对贝多芬以前的音乐,对意大利和瓦格纳的歌剧,对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对柴可夫斯基的评价上,都或多或少表现出某些主观片面的倾向,有失公允。</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8年 无齿邮票 柴可夫斯基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强力集团”存在了十多年,由于内部发生分歧而逐渐解体。巴拉基列夫操劳过度,与五人组成员日渐疏离,转而投入狂热的神秘宗教活动,最终从五人组完全隐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去音乐学院任教而被强力集团其他成员视为背叛,穆索尔斯基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的公演在“集团”内部评价不一,这一切造成了强力集团的不和。然而造成“集团”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每一个成员在思想和创作上成长了,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强力集团的解体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51年 信销票,纪念莫斯科大剧院成立 175周年,下排中间自左至右依次是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上排两人分别是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不仅诞生了众多举世闻名的作家、诗人、画家和艺术家,而且,在世界浩瀚的音乐长河里,俄罗斯的音乐家,包括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舞蹈家及指挥家,更是群星灿烂,熠熠生辉,他们卓越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他们的名字将伴随他们的作品而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所配乐曲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复活节序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2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3年春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