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很低,两排平房的孩子们都期盼过年。过年可以放开吃一顿肉,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放鞭炮,可以从爹娘那里得到压岁钱……</b></p> <p class="ql-block"><b><i>1963~1966年月份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家里换上新月份牌时,离年就不远了。阳历年(元旦)吃顿饺子就悄悄过去了,我们向往的是热闹的农历新年——春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家境贫寒,父母亲也尽力让全家人过个丰盛的春节。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做准备:打扫屋子,买年货,给我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新鞋……那年11岁的我跟母亲去商店买年画,商店屋顶几条铁丝挂着写着编号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年画。母亲挑了“天女散花”和“水漫金山寺”,我选了一张两个解放军骑马在雪地巡逻的,回家贴在雪白的墙上,家里顿时有了年味。</b></p> <p class="ql-block"><b><i>1966年春节我家贴过的年画,那是千家万户最后一次贴“封、资、修”内容的年画。那年6月风暴骤起,这些年画被撕掉换成了领袖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九,蒸馒头……”家里没有供着灶王爷,父亲也会买回一包淡黄色形状像象棋子一样的麦芽糖,灶王爷没有享用的糖瓜被我们分而食之。母亲忙里忙外,擦萝卜丝炸丸子、用肉汤和淀粉蒸焖子、炸馓子、蒸带枣的花馒头、豆包、花卷、糖三角,做好后都放在放杂物的小南房里。夏天积攒的杏核也是过年的食材,我们把杏核放进一个有小坑的砖上用榔头一砸就有一颗完整的杏仁,换着水泡三天,杏仁没了苦味。母亲用芹菜杏仁花生米藕片等拌一盆凉菜,吃起来爽口又解油腻,从初一吃到初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最深刻的是年三十晚上可以放开肚皮大块吃肉,让肚里缺油水的我们彻底解了馋。母亲看着狼吞虎咽的我们哥仨说:等以后有钱了,过年时买半片猪让你们吃个够!父亲看着吃完大块肉就想跑出去玩的我们说:刚吃完肉不能马上出去玩,让冷风顶着了会胃不舒服,以后就再也不能吃肉了!“再也不能吃肉”的警告让我们立刻止住了外出疯跑的脚步。</b></p> <p class="ql-block"><b><i>曾经放过的小红炮</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放炮是男孩子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大西门每年春节前有热闹的炮市,听说炮市摊位摆放着各种鞭炮:二踢脚、起花、摔炮、苶灯及泥窝窝头(一种圆锥形花炮)、老鼠屎、滴滴金……哥哥和他的伙伴们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逛炮市,我即没钱也不想走很远的路,一次也没有去过。依稀记得从1964年开始,商店柜台上开始卖湖南产的机制小红炮,一包100响只卖一角一分钱。手工制作的鞭炮个大声响价钱也贵,小红炮便成了男孩们的最爱。虽说小红炮物美价廉,买回来也舍不得成包放,都是拆散一个一个零嘣。临近初一前七八天,孩子们便提前进入状态,前后平房里不时传出零星炮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晚上是我们疯狂的时候,玩到多晚父母也不责备。我们打着小灯笼,燃放各种各样的鞭炮:起花(钻天猴)有个又细又直的长尾巴,手拿着起花的力度要不大不小,点燃后像火箭一样从手上飞向天空。滴滴金火花四溅,在黑夜里划出各种图形。弯曲的老鼠屎两头尖,点燃任何一头就会高速旋转着到处乱钻。苶灯像二踢脚一样大,没有捻,撕开上口封纸,点燃药面开始冒小火苗,火苗熄灭后冒浓浓的黄烟,大约三五秒后,苶灯就会像闷雷一样炸响!泥窝窝头放在地上,点燃尖部的引线,冒出的火花冲向天空,耀眼的火树金花有一人多高。二踢脚威力大,有个戴帽子的人点燃炮捻反应慢了点,二踢脚冲天时顶飞了他的帽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初一和初五早晨都吃水饺,自然是菜多肉少。我的任务经常是帮着剁馅,肉馅难剁量小,白菜好剁量大。在单调又漫长的咚咚剁馅声中,最希望听到母亲说:行了,玩去吧!母亲和面、做剂、擀皮、包饺子又快又好,她包的饺子大小形状都一模一样,包完随手往盖帘上一放,横竖斜看都成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一早早起床,换上过年的新衣裳,母亲煮好饺子,父亲就去院子里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我们围坐在一起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吃饺子。左邻右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拨又一拨的人们开始串门拜年,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这也是过年的高潮。有的拜年的人来的特别早,寒暄几句就去了下一家。我对父亲说:互相拜年多麻烦,谁规定的?父亲说:我们小时候还要给长辈磕头,礼数要多很多,串门拜年是增进亲情、化解矛盾的办法之一,平日里乡亲们之间难免有些小摩擦,拜年一走动就尽弃前嫌了。</b></p> <p class="ql-block"><b><i>小时候的压岁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崭新的零钞,给我们由自己随意支配的压岁钱,那时我感觉人民币上的图案最美丽,无论颜色还是画面都是那么干净精致耐看。嘎嘎新的压岁钱夹在书里,好长时间也舍不得花出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好吃好喝随意玩的日子过的很快,到了正月十五,母亲自己调馅摇元宵,那元宵馅里有白糖芝麻核桃仁和青丝玫瑰,感觉那香甜的青丝玫瑰很高档,后来问大人知道那不过是用糖腌制又染色的橘子皮和玫瑰花切的丝。过完十五,就等着可以吃炒黄豆的二月二,然后绚烂归于平淡,开始了粗茶淡饭的日复一日……</b></p> <p class="ql-block"><b><i>12岁的石头/1967.7</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当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弹指间石头已近古稀之年,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是那么遥远却又那么清晰。风风雨雨中,那个曾经年少的、快乐的我没有了。过一年,老一岁,儿时盼过年,老了怕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1月24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月初三)</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鹿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除注明外,本文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