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初三

林宏

<p class="ql-block">民俗有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满锅转。”说的是吃。又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好。”之说,说的是经过守岁、拜年、回门的疲惫以后,人们需要稍作休整。从前,到了初三这一天,人们习惯闭门不出,贴赤口,道吉言,只为在赤狗之日避免犯冲之险。而“睡得好,吃得饱、不出门”以避“熛怒之神”无疑是先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不宜出门,居家含饴弄孙则是最好的快乐。给孩子们讲讲六十年代时的春节——曾经的贫瘠,曾经的人山人海,曾经的张灯结彩,曾经的鼓乐喧天,曾经的“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年味……一切已然悄悄的变了,随着“禁放令”的出台,282个城市与爆竹隔绝,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失去了应有的人间“烟火味”。《人民日报》曾评论指出:各地不应轻易地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直接禁止,反而应该在合理的条件下,允许人民按照正确方法来燃放烟花爆竹。更不应该以“环保”的名义大做文章,最终导致禁放烟花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临国鞭炮齐鸣的喜庆景象。由此稍作延展。比如众所周知的雅乐是中国乐文化的核心,雅乐作为中国古代在重大场合中所用的乐舞,与周礼共同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内外支柱。正如孔子所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遗憾的是,早在2001年,韩国的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国申请的不仅是雅乐,而是整套的宗庙祭祀礼仪。而作为发源地的中国却无法再将雅乐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程度而言,当属悲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流传于世并被广泛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被我们摒弃而被他国继承。再比如,韩国抢注了中秋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就连饺子、元宵、面条、粽子等传统食物也被作为系列打包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同仁堂”也早被日本抢注。如此等等数不胜数,长此以往,我们引以为豪的“根”要到哪里去寻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孙让我形容一下鞭炮齐鸣是什么样的景象,我只能给他讲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师侠的“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张伯寿的“爆竹声残天未晓,金炉细爇沉烟。儿孙戏彩映芳鲜。共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不须厚禄与多田。诗书为世来,清白是家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今人尚能借助古人诗作中的浪漫,来讲述文字中关于年的感慨——那曾经千百年来中国春节时独有寓意的喜庆,承载着延绵不断的岁月记忆,亦是今人“不得不摒弃的愚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