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雾在教科书上的定义是: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千米以下的天气现象。与严谨的科学定义相比,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雾要美妙有趣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多年前,我从省气象学校在职班毕业后,去一个县气象站上班。从成都坐夜班车,一路酣睡,到达县城时已是第二天早晨。睁眼一看,大雾茫茫,远处什么也看不清。我问车站旁摆烟摊的老大爷:去气象站的路怎么走?他指了指南面山坡说,就在那个山上,没雾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我想不会远吧,于是背上铺盖,提着网兜,兴冲冲想几步赶到气象站。然而我足足走了四十分钟,才看到隐没在浓雾中的百叶箱。那时我已大汗淋漓,精疲力竭。雾,跟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气象站在县城的最高点,站在观测场,可俯视全城,远眺长江。当上了气象观测员,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跟班的第三天,我就遇到了一场大雾。薄薄的雾气最先从江面上生成,氤氲袅袅,伴着长江滚滚东去的浩大声势,如同一条蜿蜒腾飞的巨龙。翻腾的“雾龙”不断扩散,越来越大,与岸上地面的水汽融为一体,在田野逐渐变浓,接着涌进郁郁葱葱的竹林,然后翻滚着挤进城区,在高楼间盘绕,很快吞没整座县城。浓雾把原本一目了然的景物半遮半掩起来,甚至改变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麦苗的深绿色变成了浅绿色,村姑的大红袄化为一片水红,身影疑在远方而欢快的笑声却近在耳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雾是山岭的神秘面纱。有一年我到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已是下午五时,天空晴朗无云,千沟万壑尽收眼底,但过于直白却使峨眉佛山失去了应有的神韵。朋友收起相机,要等起雾时再拍。第二天清晨,“舍身崖”边一排游客举着相机,焦急地等待着雾的出现。忽然,一个小山梁下涌起一团雾气,不断变浓增厚,不到二十分钟,云雾就包裹了大半个山体,淹没了山腰,一个个山顶好似云海中的座座孤岛。金顶下面白云翻腾,我们如同乘风去了九天之上,尽显佛山的神秘与妙意。</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雾还给画作带来灵气。纵观中国的山水画,在崇山峻岭中,大多少不了雾的身影。绘画大师们借助雾的缥缈灵动造出山势的多变与虚实,既有山岩的雄姿,又有云雾的柔美。雾生云雨,水育祥龙。有了雾,山活了,也就有了灵气。</b></p><p class="ql-block"> 2010年2月</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