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同蹄学校

SCHOOL0001姚小安

<p class="ql-block"> 何中乾 姚小安</p> <p class="ql-block">  我俩分别于1969年2月和1970年2月(春季招生),成为同蹄学校新生入学了。1972年改为秋季招生,因而在这里都学习七年半之久,母校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虽然学校的设施已不复存在,但那块地还在,看到以前学校的照片,商量着写点东西,以示怀念。</p> <p class="ql-block">  同蹄学校属于一个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两年。最少时全校七个班,接近2百名学生;最多时全挍13个班,4百多名学生。建挍初期王家洼村学生在同蹄学校就读,到1972年后只招本村学生。</p> <p class="ql-block">  同蹄学校座落在东同蹄社区西南区域,坐西向东,紧邻村庄大道。每当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记忆的大门就会立马打开,回忆起母校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学校大门是用砖砌成的,有着雄伟、严肃、纯朴的造型。上方书写有“同蹄学校”的字样,是何振刚亲笔书写,后经张法学等老师多次刷新,始终保持原样。大门两侧的墙上书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大门安在5间门房中间一间的内侧,就象一个走马门楼那样,上学去早了可以在此等待学校开门。学校大门是对称的两扇木门,外面有铁制的插销,内面是木制的门闩。</p> <p class="ql-block">  走进校门,最先看到的是一道照墙,那上面曾有张法学老师创作的书画,内容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照墙前是一个用砖围起来花墙的一个小花园,75年被铲除,照墙后面有一口水窖,打扫卫生时师生从这里取水。接下来就是教学区了。</p> <p class="ql-block">  教学区最东侧左边是四五年级的墙报,右边是六七年级的墙报。墙报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宣传时政的阵地。六七年级的墙报前有一个砖混水泥板乒乓球桌案,那是全校最为活跃的地方,课前课后总是挤满了同学,观看老师之间或者师生、同学之间球技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 刚入校时,学校还正在建校中。我们最初的教室就设在村上戏台的后台,在这里上了有两年之久,聆听了老校长姚荣邦的启蒙教学。在上课之余我们参加过从前庙搬砖运木料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  建成后的学校东西两排房屋,共十二间。东南角两栋房两教室之间和每一栋房的东头隔有背靠背的两个教师办公室;其余4栋房两教室之间和东头各有一个教师宿办室。在两排教室之间,有漂亮的花园装饰着校园,花园边的林荫树是一排排的钻天杨,活像一排排战士一样呵护着师生,伴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学生数最多时在门房的最南端还盖了一个教室及一个教师宿办室。致此就有13个教室了。每当放学时候,同学们在教室门前整好队,然后全校集合在一起,统一发令,一个班级跟着一个班级走出校门,队伍一直保持到各自的巷口才分开。反映出学校传播文明,严格纪律的光荣传统。</p> <p class="ql-block">  大门南侧3个教师宿办室,北侧2个教师宿办室,向北紧临8面窑洞,再向北两间砖木结构平房为开水灶。加上两排6座平房带有的16个教师宿办室,校园内总共可容纳27名教师住宿及办公用(两个做库房)。起初最北一面窑洞为开水灶,后来由于学生数增多,移至最北边平房,此窑洞做为库房用。</p> <p class="ql-block">  走过教学区是学校操场,宽阔的操场可以容纳全校师生出操和做操。到现在还清晰的记着当时刚修建操场的情景,全体师生一起用脚来夯实着,一步一步硬是把操场踩得平平整整。后来还在操场南面建起了一个简易舞台,供师生开会和演出使用。收获季节操场便成了村民晾晒麦子和谷物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再向西是厕所,过了厕所是学校的“试验田”和“养殖基地”,那时学农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想必大家还记得刘忠俊老师“窝窝下蛋,一窝一万”的教学名言。</p> <p class="ql-block">  大门向北的窑洞是学校最引以自豪的建筑,八孔窑洞供教师办公和居住使用。窑洞前两排洋槐树密密地罩着窑洞,从来都不会让老师住在窑洞而感到西晒。站在窑背上可以俯瞰全村,但出于安全考虑,很少让学生上去。这里还有一个铸铁铃高高悬挂在窑洞西南角上,指挥着全校的作息时间,几乎全村大部分区域都能听到那清脆的铃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学期间,正处在文革期间。我们参加和见证过学校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活动,大到全校游行、开会,小到拿起那种纸糊的广播筒走街串巷。那时学校有宣传队,经常排练着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等节目,并四处演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写过大字报,开过批判会,经历过反修防修、批林批孔和反潮流等运动,曾有一度学校内外特别是窑背上贴满了大字报,学校名操一时。相信不少人到现在还记得“三叉戟,起了火,烧死林彪林立果”的顺口溜。</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经常组织给生产队摘棉花、拾麦子等生产劳动,全校集体出动,整着队唱着歌,那个场面真是隆重。夏收季节红卫兵岗位布置到村子的主要路口,最闹腾的时期曾经让过往行人背诵毛主席语录,有时也使一些小心眼的坏。甚至到了七二七三年,那时有“三线建设”的车队到榆林村拉沙从村头经过,大晚上不回家自发聚在一起在汽车经过时齐声呼喊,甚至设置路障。</p> <p class="ql-block">  学生上到五年级就要开始有晚自习了,春夏秋季晚自习天还亮着,不用点灯,到冬季晚自习时天就黑了,就要点灯了。那时村上还没通电,五年级时用煤油灯,家庭条件好的到商店买个带玻璃罩子的,家境不好的就自已制做一个简易的。一个晚自习下来,鼻孔内就会积上一层黑垢。到六、七年级就好些,用上了煤油汽灯,不但亮度好,污染也小。</p> <p class="ql-block">  1977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文革结束,这一届初中毕业生,改以往的推荐上高中为推荐加考试升入高中;1978年便步入了正常的升学考试。</p> <p class="ql-block">  从建校到学校关停,历经四十余年,平平坦坦,风风雨雨,安安然然,快快乐乐,同蹄学校输送出了几千名学生。他们都深爱着自已的母校,也对母校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无不在心中默默为恩师们祈祷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