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读过有印象的十四本书

tonghong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写完2022年的读书会回顾,准备将回西安这三年每一年的都做个梳理。但也不知会拖到哪天。被在中国独角兽BAT都工作过的小朋友触动,他一边腾讯编程,一边还是几个月孩子的奶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年三十</span>他将去年涉猎各领域的九本书做了梳理。被严重刺激了,大年初一,我不拖延了,将2021年看过印象比较深的十几本书做个回顾,这是我回西安的第二年,配乐是前几年张小龙微信公开课中场休息时的,当时觉得惊艳,他又木讷又低调,又酷又炫,充分展现出科技之美,音乐太打动我了。</p><p class="ql-block">这十四本书的视频在文末。</p> <p class="ql-block">​1.《照护》深圳体贴机智看我回西安照护妈妈的女友推荐。可人的本性是偷懒,一看哈佛大牛写的我就不想读了。那时读书的能力还没提升上来,正好合禾学堂推出共读,搭上顺风车了。景凯文(阿瑟)哈佛跨三个学科的大牛,遇到五十几岁的优雅太太早早遭遇阿尔海默症,开始学照护。他的思考所得角度都能打动我,这是第一遍看此书。合禾威武,将此书的译者和作者学生都请来共读,复旦潘天舒老师作为学生提供的作者背景,打开了更开阔更易亲近的视角,作者照护太太十年迫使能力超强的他俯身蹲低,了解人所不能,辛苦付出的同时意外获得更大收获。</p> <p class="ql-block">我又延伸阅读了很多潘天舒老师一席的视频,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2.《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波兰尼的这本书,不是恰巧由之前我深圳认识的王瀚领读,读不懂呀。信任会很好的帮助理解和聆听。私下里又请教了他,写了四点:</p><p class="ql-block">1)、市场经济只是众多模式的一种,在它形成以前,可以被其他模式或社会模式所利用,或者将它变成工具。</p><p class="ql-block">2)、但现在市场经济将它本身当成了最高原则,变成目的,一切不符合它的都要根除。</p><p class="ql-block">3)、如果任由市场经济无节制发展,所有人都被商品化物化,是要出大问题的。</p><p class="ql-block">4)、社会对市场会有一种反向保护,它们之间互相拉扯。</p> <p class="ql-block">2017年,王瀚深圳组织的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3.《巴西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p><p class="ql-block">​有些书完全不需要搭梯子,天然进入。在巴西有血吸虫的边远渔村,泥泞的的路要开几天才能到,窗子上每天爬满好奇的孩子,他们还能快乐的制定计划,采访村子的各种人。后来这个村子成为作者科塔克四十多年里持续田野调查地,他的儿子跟受访者的儿子也成为好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写的这里和文盲叔叔的温暖,成就了二代人的友情。那时合禾每月共读前还有我们小组讨论,同学们说那里是没有污染的天堂时,我都惊呆了,都苦成这样了,哪天堂了,才恍然想起书名就点题天堂。觉得自己太low了,点醒我站在不同视野看问题,完全不同的结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p><p class="ql-block">幸好有合禾,不然如此棒的书,这些奔跑向辽阔的世界四处不停张望的人可能就此错过。</p><p class="ql-block">领读人是中国农大的叶敬佩忠老师,线上都炸了,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袭击蒙了,这才是大学,这才是老师该有的样子吧,中国怎么样都有十几亿人,总有些靠谱有料又愿意认真上课,跟大家分享的人吧。尽管他跟本书作者耶鲁大牛斯科特有多次交流,但为此书,叶老师写了四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他说我们此刻线上有159人共读,此书就应该产生159个体系。他四十分钟,客观从容的与我们细细梳理了一遍。</p><p class="ql-block">看书时我自己共鸣到的:​砍掉其他树种植被,整齐划一的森林好管理,但因为缺少其他我们未知的养分,最后连整齐划一的森林之树全死了,是对此书特别好的意象解释。</p> <p class="ql-block">叶老师和作者斯科特</p> <p class="ql-block">5.《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对应国家的视角的是弱者的武器。连续读同一作者的二本书,在合禾是少有的。斯科特写完国家的视角转过身来写弱者的武器,两者比较着看更清晰一些。</p><p class="ql-block">日常反抗的行为,比如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傻、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与权利者持续斗争的过程,斯科特构建了一个概念弱者的武器。</p><p class="ql-block">想想这两本书的副标题就蛮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读时合禾也是请来本书的第一译者华中师范大学的郑广怀老师。回顾文章细细梳理了这几个概念。</span></p> <p class="ql-block">​6.《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总算有一个不是大学里的老师来讲了。实践出真知,宾大学规划,世界各地实施项目的王焱规划师,聊此书。全国各高校本硕博的同学们多敏感呀,感慨他分享的每幅PPT手绘海报太美啦,我后知后觉赶紧凝神细看。</p><p class="ql-block">​这本有名的书最有意思最令人启发的是,作者雅各布斯是记者,不是美国的建筑师,不是美国的规划师,但却是她发现指出美国规划建筑的优劣。她敏锐的用自己切身的体验观察写下纽约芝加哥这些城市街道,社区的兴盛和消弱,便捷和麻烦的种种。一针见血的告诉你好的街道社区和失败的关键点,作为外行却一语道破,更看清内行的种种门道,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课堂上的手绘</p> <p class="ql-block">​7.《发展的受害者》,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和所有弱者受害者糊成一片啦。特别记得本书领读是南开大学的陈巴特尔老师,他少儿时的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身份,对发展的受害者就格外敏锐有贴切观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世界土著居民为何及如何成为现代化及全球规模文化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如何运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手段,逐步使土著居民沦为发展的受害者,其实细细想想,我们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受害者。</p> <p class="ql-block">​8.《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我跑步的时候开始听这本书,惊讶的停下脚步,取下耳机。怪怪,中国也开始有这么英勇独自一人到凉山诺苏居住区,冒着各种危险莫测,历经十年长达二十个月,追踪探访利姆人生活的——人类学家了,还是女生。后来知道作者刘绍华是台湾人,在哥大读的博士她看见:他们不是主流社会中的彝族,他们经历了三次现代化的冲刷,众多赖以生存的资源都被改变。很多都吸毒的,很多都是艾滋感染者。一般主流社会都会觉得这些人就是混出来的,这些人就是不好的,主流社会的概念就是这样子。</p><p class="ql-block">​看了这本书以及一些资料,我恍然发现,在看待凉山兄弟的种种现象问题时,主流价值观对我们的捆绑束缚。特别是长久以来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的大汉族主义的目光,削过一切跟我们不同的人群事件。</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绍华的领读分享,我感觉有很多颠覆,视野开了条缝。我又延伸阅读了她的一席视频和很多资料。</p> <p class="ql-block">9.《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连续读到那么多完美的有牺牲精神(是我狭隘了😂)充满激情和乐趣的人类学家,我总想看到一个例外,听说人类学家的鼻祖马林诺夫斯基有本隐藏的日记暴露了真实,我就到图书馆去查阅,鬼,那时候到那样偏远的小岛,他都学语言做各种访谈,坚持下来做了大量记录和功课,全都是人所不能。真想看个人类学反例。</p> <p class="ql-block">10.《歌声响处是吾乡》作者狄马记录陕北民歌,说书,历史,艺人故事的文集。我能被感染震撼共鸣特别高兴。近二十年狄马对陕北文化自觉做了很多抢救性发掘记录,因为闭塞远离主流文化,又因为当地的血缘人种,还保存着一些极赋特色的文化,有些强烈大胆直白得意洋洋的冲击力让我想到诗经的某些篇章,那阵子我正好看许鞍华的采访,不知怎的我的思维一下跳到了狄马笔下的陕北。</p><p class="ql-block">张爱玲笔下、许鞍华电影里香港上海百转千回,忽明忽暗,复杂疏离的都市情感,和陕北民歌火辣直白原始本能的情感,一南一北,一妖一钝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有海的辽阔妩媚,才更显黄土高坡的苍凉质朴。</p><p class="ql-block">哥哥吃烟我点火,</p><p class="ql-block">哪哒哒把哥哥难为过?</p> <p class="ql-block">11.《历史的细节》大部头五卷本,让我通过细节进入历史。还不是中国史,是世界史。作者杜君立通过轮子、马镫、弓箭、火药和帆船这些细节进程的推进,引发变革,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链接碰撞,形成文明史,历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期间我认识了西安一个女作家,她告诉我杜君立的语言干净利落,清爽简洁,有中国传统文字之美,读起来不累很舒服。</p><p class="ql-block">我才如梦初醒,想着那些不声不响颗粒饱满圆润的石子,在时间的长河里被人发现,珍惜的捡起,排列出新秩序,却始终保持朴素之美。</p> <p class="ql-block">SKP书店还举办过他《历史的细节》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最好玩的是我后来发现2016在深圳我就参加过他的新书《现代的历程》新书发布。</p> <p class="ql-block">12.《生命·求索—麦克哈格自传》也是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好奇连续追索,英文版的看不懂《Design with </p><p class="ql-block"> Nature》,中文版太专业不想看,但其中一个小小的评论打动了我,“读麦克哈格的自传热泪盈眶”,瞬间这本书穿越一切信息吸引我,想最快读到。立马到深圳图书馆借阅。完全是崭新的呀,很高兴是本书第一个读者,豆瓣第一篇书评,作者麦克哈格的一系列奇迹,从苏格兰小工到入伍到美国宾大读书创立规划专业,开办公司又被踢出的神奇。无理由想到《照护》哈佛的阿瑟,全都是一样的强悍强大强人。</p><p class="ql-block">果然能力不够传记拯救抵达,从小到大,我是有多喜欢看传记类呀。</p> <p class="ql-block">​13.《长乐路》熟悉我阅读口味的都知道我是《江城》迷。所以同样是按图索骥,又将上海译文其他老外的书也都找来看了,说实话我蛮好奇他们眼中的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哇塞他们不是都约好了吧,我们走过三百次都熟视无睹的街道人群,他们都能细细真实的投入情感,建立链接。项飙说要关心附近五百米,爱周边的人,我看这在他们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动物本能,并且全都遵循的不打扰不居高临下的指点教育,只善义同情的理解和聆听,最终全部跟那里的小人物,小店家建立深厚的友情。他们也有大的视野看待一系列事件,提醒我们事情本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史明智一声不响的看着那些伤口,耐心倾听上海长乐路那些个人的选择。一滴水在中国这奔腾浪花里,下一秒就认不出来。辨识并真正走进他们,才能发现,他们又是如此独特,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历史的投射。</p> <p class="ql-block">14.《再会,老北京》</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总是他们?他们都有相同的一个特质,呈现出这个城市某个地方浑身的缺点,更展现出它的热气腾腾生机勃勃,他们因此而热爱。看见黑暗,却依然保持对世界的温情和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梅英东这个“歪果仁”住在北京四合院,租个六百元的房子,到胡同外很远的地方上厕所,门帘随时被老寡妇掀开,虽然冬天不会也不愿生炉子取暖,冰彻骨髓的寒冷。然“无形巨手”四处挥舞随时拆迁,但依然也可以感受生活其中的人们努力向上,不断奔波,善良含蓄友善。这些一次次像冬天温暖的哈气,贴心的打在你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边记录,一边享受着民情,人性和温暖。</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自己的母语里流浪,他们却安然找到栖身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