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中美人”、“东方仙子”之称的吉祥鸟朱鹮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红鹤,是东亚特有种。朱鹮非繁殖期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翅下和尾下亦缀有粉红色,飞翔时极明显可见。中等体型,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因此,才有了朱鹭、红鹤、朱鹮等具有特色的美名。朱鹮是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鸟中美人”“吉祥之鸟”“东方宝石”“东方仙子”。被世界鸟类保护联盟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经过40余年保护恢复,朱鹮呈现种群兴旺态势。截至目前,陕西省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7000余只,占全国的87%,占全球的77%。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超9000只,种群稳步增长态势基本形成。1981年,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举世瞩目。陕西省迅速行动,全面加强朱鹮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掀开了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崭新一页。</p> <p class="ql-block">  经过40多年科学探索与保护实践,陕西创造了“以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新模式。随着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朱鹮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由1981年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超过1.6万平方公里,朱鹮分布范围逐步向历史分布区扩展。自1993年开始,朱鹮野外繁殖地向低海拔地区扩展,目前87.4%的繁殖地位于海拔600米以下区域。</p> <p class="ql-block">  朱鹮,由大山飞向丘陵平川、飞向城镇周边。朱鹮野外种群分布不断自然扩散,洋县以外的朱鹮夜宿地数量占总量的60%以上。朱鹮栖息地由洋县一隅向秦巴全域扩展,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扩展。2013年在渭河以北的铜川市耀州区野化放飞后,朱鹮一路向北,2021年已抵达延安富县葫芦河流域,深入黄河流域,到达黄土高原腹地。自1985年向北京动物园提供朱鹮幼鸟后,陕西累计向各省提供种源124只,逐步繁衍扩大到1400余只。陕西在省外帮助建立人工繁育基地9个。</p> <p class="ql-block">  朱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一种鸟类。体重1400-1885克,体长68-79厘米。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非繁殖期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翅下和尾下亦缀有粉红色,飞翔时极明显可见。最外侧飞羽几全暗褐色,仅基部的内外缘以及羽干白色。第二枚内翈沿羽干中央部分以及羽端暗褐,第三枚仅先端沾染一些暗褐色,其余飞羽全白色。</p> <p class="ql-block">  朱鹮,头后枕部羽毛延长成矛状,形成松散的羽冠。繁殖期头、上背和颈缀有灰色,两翅粉红色较浅淡,第1-5枚初级飞羽具灰褐色端斑。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尤以初级飞羽的粉红色较浓,头颈部的羽毛特化伸长形成下垂的冠羽,整个面部,包括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且呈鲜艳的红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红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黄色,脚亦为鲜亮的红色。</p> <p class="ql-block">  朱鹮,繁殖季节的成鸟在整个头部和颈部乃至肩部会分泌出黑色的小颗粒,将头颈肩部沾染成灰黑色,但必须指出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颜色的变化。虹膜橙红色,嘴黑色,嘴基及头裸露部分朱红色,跗蹠、爪及胫下部裸露部分亦为朱红色。幼鸟两颊被有绒羽,其余脸部裸露无羽,橙黄色。体羽缀有烟灰色而具玫瑰色光泽。初级飞羽黑褐色,脚淡褐色,虹膜淡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p> <p class="ql-block">  朱鹮,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半翅目昆虫、甲壳类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活动在白天。通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水稻田中觅食,也见在烂泥中和地上觅食。在地上觅食时常慢步轻脚行走,两眼搜觅前面地上,发现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浅水处或泥中觅食时主要靠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觅食物。</p> <p class="ql-block">  朱鹮,在中国曾广泛分布于东北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和兴凯湖,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辽宁省辽东半岛大连、金县和营口,河北,河南西部熊耳山,山东,山西东南部,陕西南部太白山、洋县,甘肃兰州、东南部徽县,安徽,浙江衢县,以及福州、台湾和海南岛,在中国仅见是陕西汉中洋县、城固县,陕西安康宁陕县。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p> <p class="ql-block">  朱鹮,繁殖期3-5月。营巢于较少干扰的山地森林中,巢置于水域附近高大的栗树、杨树、松树和其他树的枝杈上。常成对单独营巢。该物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19年版附录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濒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李红《朱鹮》</p><p class="ql-block">拍摄地:陕西省阳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