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的参照

蒙山沂水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春节不同以往,疫情的封控和放开让许多人的出行和盘算有了许多不确定。我便是在被动限制和自我管控下,成为"空巢独居老人"的。</p><p class="ql-block"> 春节临近,蒙山康谷温泉疗养院的魏院长专门打来电话,建议我去疗养过年,他怕我一个人在家难免有寂寞和孤独,这等兄弟般的关心着实让人感动,无耐我己提前做了安排,愿意谨慎地延续"天选之人"的荣幸。</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里,随着退体生活的不断延展,独生子女家庭都有着共同的痛点,特别是子女在外地工作,让人每逢节日便左右不定。我的情况更与众不同,妻子为照顾在外地居住的老人,或为帮助工作繁忙的孩子,不得不在三地之间辛苦地奔波。退休后我身体状态总是不如心愿,特别最后一站的组织安排,心境坏到了极点,各种排解的办法都不凑效。恐于出行,惧怕噪音,躲避聚会。导至夫妻二人互相间不能携程同往,聚少离多成了不可迴避的现实。譬如说在那里过年,总是居无定所,节前思绪的摇摆和犹豫成了家庭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总应守在自己的家里,去那里都有局限性。受疫情的影响,近几年海南热,云南热,雪景热,出国热都不得不消减。想当年我曾写过一篇《逃年》的散文,是说不愿在不加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地方过年。当下开禁的呼声在网上风传,说是呼唤传统,又说是增加节日气氛。自全国政协委员张玄武最早提出禁放的提议,到原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连续6年在重要大会上呼吁,终于有了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竹的具体规定。现在专家们的提议,国家经过六年的努力形成的禁放共识,眼看就要被冲破。不可否认,燃放烟花爆竹能增加节日气氛,可现在燃放烟花爆竹,根本不同于过去,城市人口密度大,烟花爆竹大都是化学品,再没有过去的一硝二磺三木炭,连做爆竹的纸张也不再是传统的草品,加上土豪们的大甩把,燃放烟花爆竹除了噪声超级大,空气污染重,爆炸垃圾多,没有任何益处。有一年我所在的城市正月十五放孔明灯就沒加限制,一夜间成千上万只灯衣落满城里城外树稍和绿化带,几百名环卫工人足足清理了两天。这便是节日气氛的副效应。所以开禁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倒退。人口密度及人口基数的不可动摇,一齐倒向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无情的挤兑,并且可能使管理者防不胜防。有资料表明,华东地区是全国农药化肥甘草磷平均使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对此许多人忧心忡忡,端起饭碗,拿起茶杯,都不由得心生疑虑。 </p><p class="ql-block"> 城市化步阀的加快,是人口集约的同体。网络发达到了如此的程度,象前不久,当你从手机上得知防疫放开应备退烧药时,便己经晚了三春,你不必去药店,根本就没有现成的药品。人口基数大,可以让任何信息都不对称,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最近高层向全世界宣布:国家不走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凸现出了许多问题。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大唐盛世的诗圣就说过,朱门之外有冻死之骨。这与社会財富的多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更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彻底改变。专家们极力呼呼和倡导要阻止阶级固化问题,但社会运行机制却越来越显示出猛烈,太多数人必须适应和认可这类冲击。试曾想七八十年代,春节走访老同志,包括过世的退休人员的遗孀,是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对待的,伦到今天就沒有或者很少有这种活动。有人说是因为上边有八项规定,这也觉得理所应当,毕竟规定要约束每一个人。虽然节日期间,对于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的老人来说,走访大概是莫大的慰籍。我本人的感受,还是祈盼有人呼吁一下,最好不要去除这种真正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无疑会产生莫名的烦恼,删除这类焦虑,还是应寻找生活的的参照。还记得常说的那句话:苦不苦比比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七八十年代,每年都有春节不放假,都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到一线同工人一起劳动过年的实例。改革开放后,觉得那样欠人性化,从此有了年假,一天,三天,一周,还说是黄金周,于是人们在黄金周里一起出行,汇如潮涌,集似洪流,令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商业服务超常运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然,集中出行也有惬意和快乐,人生无非就是经历,在经历中你有幸福和感悟,有收获和享受,同时也无法逃避困难和烦恼,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参照。</p><p class="ql-block"> 记得早年有一位离休的老干部,受不了突然而至的初冬寒冷,看着好好的暖气设施,却要受冻,挨到天亮准备到机关办公室发脾气骂人,走在大门口顺便问年过七十,住在活动板房看门的老周师傅冷不冷,老周说:不冷呀,昨晚孩子送了件棉袄,压得我出了一夜的汗。于是,这位老干部转身回家了,我想这便是这位离休老人的参照。 </p><p class="ql-block"> 在无处不在的生活参照中,你会因此得到慰籍和安抚,会把困难当成荣耀。前不久有人爆料,北京城有30万博士毕业生像乞丐一样生活。据说在革命老区某市,有3万多人远离父母定居海外,单身和大龄男女己达到38万之众。这些眼花缭乱的说法不可能空穴来风,不可能不形成人们的无耐和焦虑</p> <p class="ql-block">  不说人生的参照多么重要,没有参照还是不行的。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有一夜徒步急行二百里创举,也有不吃不喝连续在阵地上拼杀三天三夜的战例,这又是怎样做到的。以后的人们可能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但当年确是有人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当有人因没踏出国门感到遗憾的时候,可想到那么多人沒去过首都北京。当报怨家里暖气不热,可曾想到广大农村的老人,一生都没有享受过暖气是什么滋味。</p><p class="ql-block"> 曾经遇见一对农村老夫妇穿着的化纤汗衫,说是己穿了十个夏天,当建议他换件新的时,他却说:现在科学真了不起,衣服总是穿不毁(坏)。你想不到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是多么简单,每当说到这件真人真事,就有人拿贪官的腐败行为反驳,可能贪官们的罪恶恰恰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参照。</p> <p class="ql-block">  在常人的生活中,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观念,这种具体的人生秘籍救护了许多普通人的灵魂,可能是出对于生活的无耐,不得不予以选择,这大概仍然算是预约的参照。</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一次偶遇乞今无法让我释怀,在一个水果店里,看到那么多超高价水果,心想谁买呀这么贵。因为平时总认为,水果价格每斤超过五元,就不是普通民众消费的物品。恰巧就有一位衣着普通的女士,挑了一大堆天价水果,结帐一千八百元。作为旁观者,觉得有些迷惘。同一时段门外环卫大嫂,捡到一包变质的葡萄,脸上带着微笑,女士走了,脸上没有表情,一切都是那么应当。我问环卫大嫂,葡萄还能吃吗?她连连点头,似心花怒放。</p><p class="ql-block"> 社会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你不能干预精制利己主义的存在,正是财富不均衡才让人处在越来越多的矛盾中。还是寻找生活的参照吧,也许能平复动荡的心情,不然你会跟自己过不去的。</p><p class="ql-block"> 这并不可叹,人生必须寻得不同的参照。</p><p class="ql-block"> 于二O二二年除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