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虚构 共八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君子老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写于2021-08-12</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杰米与我同龄。1972年,当我这个广州知青转成农业户口到燕塘农场种番薯收玉米割水稻,墨尔本的嬉皮士杰米同学先是穿着喇叭裤挂着大胡子顶着披肩长发,跑去印度探索东方文化的奥秘;大学毕业后,就当了公务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9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将就业服务通过招标制实行民营化。中年杰米扔掉铁饭碗创业竞投,中标成了政府就业服务的签约机构。而我,跳过前面几篇小文里絮叨过的各种蹦达,于2003年面试成功,进入DR当就业顾问,成了杰米公司历史上第一名华裔雇员。后来杰米告诉我,其实他青年时代曾经追捧过Chairman Mao呢,还收藏了一本我小时候用来表忠及辟邪的红宝书。他们家那本,自然是英文版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入职两三天,杰米给了我一个反馈:“与你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舒服。”董事总经理使用“舒服”一词做评语,有点非同凡响,我没法不印象深刻。我们这个行业,新员工常规试用期为六个月,可才过了一个月杰米就给我转了正,完全彻底在我预期之外。西人朋友阿标刚退休,听到这事,为自己的反应注上了无数个感叹号:“What?! 我工作了一辈子,从来没听说过雇主让员工提前转正这种事!从来!哇,不可思议!……”阿标撑我没商量,认定杰米长了一双慧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DR热火朝天地干开了。不久就有三大发现:第一,这家私人机构,从管理层到前线同事,居然没有一个人来自杰米家族。第二,除了给予跟联邦政府合约相关的政策指引,杰米从来不干预我的工作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三个发现更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就业部对签约机构的监管手段之一,是随时去指定办事处随机抽查案卷。我的理解,负责办这事儿的官方合约经理及客户经理,该被视为钦差大臣一类人物了不是?审核当日大清早,只见官员们每人拎着各自的瓶装水,鱼贯而入,走进我所在办事处那个会议室。随之闭门一天,可想而知里头干的都是敲开鸡蛋挑骨头的活儿呐。下班前,合约经理召集我们开会通报一下初步审核意见,完了就撤回部里接着处理。官员们的任务, 说白了就是来找茬呀,奇怪的是杰米,即便连请人家喝杯咖啡啊、吃个工作餐啊、讨好讨好啊…… 什么的念头都没动过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未满16岁就参加工作。以上三大发现,彻底颠覆了我对职场文化的固有思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君子老板坦荡荡,与这样的人共事,我对自己说:太舒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司绩效稳健上升,杰米要提拔我当现场经理 (Site Manager),问我怎么想。我说:“我喜欢与人互动,就业顾问这个职位挺合适的,创造业绩方面也满有信心,但我对管理从来不感兴趣。就是有点好奇,杰米,你为什么会选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杰米笑眯眯,给了一个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理由:“因为你的性格,还有你与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噢,是吗?老板这么一说,我也对自己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就接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杰米的目标,是把公司做成行业领军机构。2018年,联邦政府公布的全澳就业服务机构绩效排行榜上,连年被评为五星的DR果然荣居榜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那年做的机构文化调查问卷里有一道问题:“你为自己在DR工作而骄傲吗?”全公司十二个办事处,百分之百员工都选答了“Yes”。</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得以在公平、公正、尊重的工作环境里做事,还参与了健康机构文化的建设,已然圆了我的职场梦。</b></p> <p class="ql-block">图:作者和杰米摄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8年</span>公司派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媒体世界一过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写于2021-04-12</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2年前,以中国大陆留学生身份进入澳洲中文报业工作的,我敢说是凤毛麟角。此处关键词有三:“32年前”,“中国大陆留学生身份”,“澳洲中文报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得贵人阿唐推荐,1989年3月至8月间,我在本地唯一的中文周报做过半年兼职助理编辑。有个小插曲,当时雇主在招聘过程中曾经有过提防中共间谍的顾虑甚至争议。我听说了,差点没从椅子上笑翻落地。就我这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得不触碰一下当年国事,我在澳洲中文媒体从业的日子虽短,但期间恰好跨过了那个举世闻名的6月。我忘不了和同事们守在编辑部,接收从吉隆坡传真过来的消息、编发稿件、排版、送印。那种环环紧扣,息息相关的凝聚感和紧张氛围,曾唤起我久违了的,亲切的职业情怀。周报社长来自南越,总编辑来自马里西亚,都是原住国的资深华文报人。一群各有来历的同业,在海外共同关注着祖国另一群人的命运,感觉实在太奇妙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Y世代来临之前,我已经两次从媒体离场,第一次在中国,第二次在澳洲,因此体会不到媒体人在时代更替中那些哀与乐。多年来,只是有距离地旁观中文媒体的更新换代,从爬格子到敲键盘,从人工排版到电子编排,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 我不再抓笔爬格子了,早就随大流敲起键盘。后果是,中文笔划一旦懈怠,书写阵地便迅速沦陷。从此,方块字幻变成乌龟,执起笔来如同狗咬乌龟,无从下口。时至今日,基本上靠打拼音辨字,不是不尴尬的。从尴尬到接受,却是一场有趣的体验,我也早学会了对自己说“it’s OK(没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近翻出了1989年3月下旬在周报发表的一篇人物特写,题为《向天主宣誓的女人》。这篇旧作给我回放了更早的历史片段:1988年初,正是特写中的人物莎莉把初抵埠的我领入了澳洲中文教育之门,是我在澳洲遇到的贵人之一。既然有纪念意义,就把旧作摊开来见见日光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向天主宣誓的女人》从选题、采访、撰文,到版面设计、排版,都是我一手一脚砌出来的。伏在稿纸上奋笔爬格子,趴在桌上操着笔尺刀剪拼版面,端的是纸媒时代的精细手工活,已成绝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写下本文,给今日的自己与32年前的自己一个重逢机会。媒体世界一过客,仰头望天穹,低头观自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It’s OK。</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图:1989年发表在澳洲中文周报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收官之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写于2021-08-22</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澳洲原住民(即土著)的认识仅限于肤色与长相。大学时代选修了“土著连续体”,老师咋看都是个白人,他却郑重声明自己是原住民,才知道老师的母亲属于传说中“被盗窃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澳洲联邦政府在1910年-1970年间对土著人实施白人同化政策而造成了“被盗窃的一代”,导致原住民家庭及后代遭受匪夷所思的伤害,婴儿死亡率、失业率、入狱率、酗酒率、吸毒率、家庭暴力率都远远超过其他社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4年,澳洲著名原住民球员米高·朗(Michael Long)为自己的社群做出一大壮举:从墨尔本家居出发,步行650公里去首都国会,与总理何华德讨论原住民问题。后来为支持原住民各种项目筹款而举办的年度公益步行The Long Walk,便是以米高姓氏“朗”(音)和“远行”的含义命名。</b></p> <p class="ql-block">图:2018年,我和数万名澳洲人(包括儿童)一起参加“远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8年,当朝总理陆克文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在国会为澳洲历届议会、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向原住民正式说了声“对不起!”白种澳洲人和原住民自此进入和解的新纪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客户名册出现了原住民,我理所当然便将他们列为重点服务对象,亲自介入。开初不太顺利,客户们总是失约,失约后在电话里道歉,接着继续失约,再道歉,再失约……那时我还没与原住民直接打过交道,不免有点紧张,甚至一度怀疑,会不会是他们的习性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终于,一个名叫杰罗米的年轻人出现了,23岁,长着地道白人样,性情温顺而敏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巧了,”我指指墙壁上那张海报作为开场白,对他说:“原来今天是原住民和解周呢。”杰罗米扭过头,仔细看了海报的内容,露出了笑容,跟我聊起他在中学代表原住民学生演讲那些趣事,我也顺势问了些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交集,还有土著人的精神信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杰罗米主动说出了精神健康问题对他的困扰那一刻,我确定,信任之门已经开启,我们的工作关系走上了轨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为杰罗米安排了四周就业准备的培训。想到当初介入杰罗米时那种种困难,我不断提醒自己警惕,以防在进展途中有个闪失,他分分钟退回原点,前功尽弃。我与杰罗米商定:在培训期间一旦他感觉到即使是轻微焦虑,立即让我知道,以便改变策略;假如没有不适,期望达到80%出勤率。杰罗米说到做到。随着双方信任度的提高,我们与培训机构的市场顾问合作,把杰罗米推荐给了对原住民抱有善意的雇主。杰罗米争气得很,一举把工作拿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丽萨,是个少有能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原住民,上过大学一年级,因生养育儿而中断学业。这些年,丽萨饱受了丈夫吸毒与家暴的创伤,虽以离异收场,她和孩子们却一直躲不开前夫的骚扰,恐吓、暴力、报警之事时有发生。丽萨性格随和、热情、好学;特别敏感,严重自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对丽萨的了解从倾听开始,和她一起量身定制了职业规划,并与原住民项目导师莱恩紧密联手,实施扶助。莱恩为丽萨联系了某机构总经理助理的工作机会,我为雇主安排了政府提供的学徒计划和薪酬资助。特别值得记上一笔:雇主方总经理吉尔本人就是“被盗窃的一代”原住民后裔,也是一位以帮助土著社群为己任的女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中,在墨尔本新冠疫情封城期间,我决定辞职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我退出江湖前两周,澳洲原住民丽萨开启了她的职业旅程。环环相扣,衔接得天衣无缝。“人心天意归有道”,可说意味深长,也是我职业生涯的完美收官!</b></p> <p class="ql-block">图:莱恩、丽萨和作者。丽萨捧着澳洲国旗和土著旗,作者手持丽萨的就业合同。摄于2020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