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年味无穷

永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最快乐的时光是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特别是玩,小孩子想的就是开心快乐。至今想来,如同做梦一样。</p><p class="ql-block"> 七十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无锡梅村大西园农村,过年的习俗是很多的,也很讲究。这是不知多少年遗留下来的一种规矩和习惯。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乡村文化。反映人们心里上的一种思维和生活态度。辛苦了一年,利用过年休息养生,享受人生乐趣,缅怀祖先的恩德和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祝福。</p><p class="ql-block"> 按照乡俗,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十八掸檐尘搞卫生开始,人们便忙起了过年的事情。这时祖母把鸡毛掸帚绑在一根竹子上,戴上草帽或在头上扎一块布,对房屋前后的每个角落掸一边,主要是掸掉一些蛛网和灰尘。按照农村的说法,十七,十八越掸越发。搞了卫生又讨个吉利。</p><p class="ql-block"> 过后便是要做粉蒸糕了。我们家祖母和我二个人,一般每年蒸二蒸糕,有时侯三蒸。一蒸糕大约15斤米左右,其中糯米70%,梗米30%。祖母先把米淘好凉干,然后到新河滩旁老牛家的磨房排队磨粉,那是一条水牛拉着一个大石磨盘,不停地转速度很慢,每次做好粉到家都要半夜。</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家蒸糕有几次是请自屋里大黄里的阿六、阿七来蒸的。有时候是叔叔蒸的。蒸糕的时侯先把米粉放在匾里加上糖水拌好。拌到把粉揑在手里一放松就散即可。</p><p class="ql-block">然后用一个园的木蒸笼,在底部放一块纱布,将拌好的米粉放到蒸笼里,拿到灶间的鍋子上蒸。每到这个时候,祖母一边拉着平时不用的风箱,一边将砻糠不定的放进灶堂,火力很旺。半小时以后,将木蒸笼放到大门间的条凳上。把蒸好的米粉倒出来。祖母总是先掰一块没有揉的松糕给我吃,很松很好吃,吃了就意味着又长大一岁了。松糕通过反复的揉加工好后,用线切成一条条年糕。按照乡下的规矩,谁家先蒸好年糕,左右乡邻都要送,每家二条。</p><p class="ql-block"> 过年是很忙的,大人们忙着烧各种菜,小孩也尽力帮忙。蒸好年糕后,还要做团子,祭灶等。厨房里天天热气腾腾,风箱辟辟拍拍响个不停。最忙的是过年吃年夜飯。这是过年的主要形式,日子自已定,好多人家都放在农历廿七,小年夜或大年夜。我家由于父母在外工作,春节加班不回来。因此我和祖母都是和叔叔家一起过年。过年时,首先要祝飨祭祖。在大门间八仙桌上用香炉点二支蜡烛,上香三支。供三晕三素,年糕,团子,水果等供品。祝飨开始前,祖母将大门小半开,嘴里喊着祖先吃年夜飯。八仙桌的对面是不放凳子的,两边的凳子不能去碰。祝飨时要敬酒,按长幼有序,磕头跪拜三次,酒过三巡,上大菜米飯,最后白菜老卜汤。到香点完,祭祖结束,叔叔在门口放二个炮竹欢送祖先。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吃年饭。饭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吃年夜饭时,大人关照小孩老卜一定要吃,吃了年老卜又长大一岁。</p><p class="ql-block"> 每次过年这一天,我去外面採一些扁柏,还有一种我叫不出名字,叶子较阔,树尖像枝毛笔的树,和柏树放在一起,末端用红纸包好。过年后掛到门上。大年夜的晚上,按照风俗,每家人家都要在自家门口的场上,用石灰水画弓箭,这也是我的事情,最初的几年画弓箭,这是传统画法,比较简单,说是可以避邪。后来我画和平鸽,大人们都说我画得好。还有用石灰水在后门,糞坑等地方画上一条条白线。还有过好年后要贴对联,那时我们乡下大多数人家只在门上贴一张红纸,还有在屋前屋后种的树都要贴上红纸。</p><p class="ql-block"> 大年夜的晚上,要守岁,因此都睡得很晚,记得最清的是听叔叔讲故事,讲白蛇传,许仙和白蛇娘娘的故事,感到很新鲜引起无限的遐想。大年夜晚上关门的时候,按照风俗要放炮仗,名为关门炮仗。</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上要放开门炮仗,由于每家人家关门和开门的时间不定,因此炮仗声听起来也不断。大年初一早上按照风俗都要吃年糕圆子和面,小孩要向长辈拜年。这一天还不能扫地。小孩都穿新衣服,我穿的是青布长衫棉衣。纽扣在右面,是用布缝起耒的老式纽扣。这一天很热闹,一清早村东小学校门口就开始敲锣鼓,吸引很多小孩观看。到了八九点左右,要饭的络绎不绝,有唱春的,一男一女二人在各家门口唱地方戏,还有一种叫画得好,嘴里唱着画得好,手里拿着一张图片贴在每家人家大门前右边的墙的下面。也有的到每家门前说好话。对于这些人,祖母事先将年糕切成小块放在八仙桌的飯盘里,来者不拒,每人二块年糕。一天下来要给掉好多。我们小孩吃着瓜子、花生等零食,玩着du铜板、打弹子、跳绳、放鞭炮等游玩,开心快乐。年初一的晚上,大人们说晚上听老鼠做亲。年年这样说,但我从未听到过。</p><p class="ql-block">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新年里舞龙灯,不是晚上是白天,龙灯队七、八个人,从村东到村西,一百多家人家都到转一圈,围观的小孩和大人有几十个跟在后面,形成了一支热闹的队伍。还有一个就是丢田穗,大约是年初九,具体记不清了。那天晚上,我们在村西土岗下的麦田里。把养蚕“上山”用的草龙点燃,在空中拗动。还有把草把点燃后丢到空中,参与的人很多,很是热闹,小孩子特別起劲。大人们说丢田穗,荘稼不怕踩反而长得好,新的一年兴旺发财。到了正月半玩灯,有小孩的人家几乎每家都要做灯笼,用竹篾为材料外面用各种颜色的彩纸糊起来,做成各种形态的灯,记忆中做兔子灯的为多数,里面点一支腊烛,下面做四个小木轮,小孩们在地上拉着走很好玩。过了正月十五过年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感觉上每天都是过年。到了春节,除了祝飨祭祖外,其余有了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因此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