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忘不掉的总是回忆!</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看了不下十几遍,有些画面记忆犹新,还是母亲的点评精准到位,一个活的现实版重现。剧中的情节大多和我家很像,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苦,农村的亲戚隔三差五的来家里,父亲从不拒绝,母亲只是不做声的照顾这些亲戚,人走后都给做一身新衣服,尽可能多给些钱和全国粮票,当时是计划经济,粮食等一些生活物质是定量的,搞得我们一家粮食总不够吃,好在我们年龄小饭量不大。</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父亲还是力所能及的给外甥侄儿从农村把户口迁来,安排了非常体面的工作。从此,侄儿外甥从地道的农民转变成国家的公职人员,命运从此一生转变,生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父亲所做的这一切尽在不言中,或许情非得已,或许是不忘根不忘本,母亲也只是尽最大限度的去做好家务事。小时候在院子里玩,常有人说你家来亲戚了,搞得哭笑不得,好像我们家像过年似得。</p><p class="ql-block"> 现在闲聊和表哥们说起这些也非常有趣,好在他们也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老家亲戚非常佩服父母亲,一个人参加革命转业到青海定居工作,在青海我们这一代人组建了几个大家庭,子孙三十多余人,真的是不敢去想象。</p><p class="ql-block"> 记得父亲健在时和我也谈起一些老家事情,他参军入伍是他的一个叔叔送的,也是一个资历比较老的老红军,解放以后是我们陕北老家神木县第一任法院院长,他在世时对父亲也是相当气重,因为老家村子里只有他们两人投奔革命,而父亲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再也没回到故乡,只是在1956年探亲才回到离别十年的故土。父亲叔叔在世时也对父亲的工作大力支持,他是父亲走向革命的引路人,父亲也非常尊敬他。他们叔侄也谈起过张姓的很多事情,老人对张姓发展也谈到了几点,青海由父亲带出来的人口兴旺,内蒙赤峰也有和父亲同辈走西口出去的,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下生意兴隆,赤峰步行一条街都是张姓经营,在内蒙也是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资产上百亿,神木老家张兴庄人才辈出,张姓在神木也算是名门望族,政府部门、国企高管、大学教授、文艺明星、各类人才屈指可数,全国各地也有零星张姓分支也非常优秀。想到这些还是要感恩父辈们的付出,才有了张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人总是在回忆中想起过去,想起一个人的好,或许好的定意是“人走后才被认可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剧中的画面感动人心,父亲从一个给地主放羊打短工的贫农,参军入伍走向革命,转战南北是亲眼目染的经历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是多么的振奋斗志感染人心,您也曾在枪林弹雨中的小船上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睡在上海下过雨的街道边,也受到南京解放的市民欢庆进城,但这短暂的喜悦也不曾动摇革命斗志,真不知道当时您的内心深处想的是什么?“南京路上好八连”配得上您所在的部队,也配得上您英雄的连队,也配得上您一生对党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您军装洗的掉了颜色,您1954年以前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连长,年青英俊帅气,军帽洗的成了白色,帽徽“红星"闪闪清晰照人,一双粗布的军鞋和皱巴巴的军袜堆在脚面,全身上下干净利落,手上的第一块手表送给您旁边的战友,不知您的战友身在何方,是否健在?</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时,怀揣的不是无处可逃的感慨,而是“不如喜悦、不如清心、不如释然”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人,必定是懂得生活真正滋味的人,也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万般滋味,从不抱怨,莫不多言,静心生活。</p><p class="ql-block"> 愿今后的自己永葆童真,并乐此不疲地去生活。</p><p class="ql-block">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会抬头看到太阳照样升起,阳光依旧在身边。</p><p class="ql-block">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p><p class="ql-block">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