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国路的故事

王红亮

<p class="ql-block">  阳城县的北面有一块独特的地理单元,她像一个菱形的叶片铺潵在那里。登上牛头山回望大地,万泉河就是叶片的主脉,而与主脉并行伸展的就是甘国路了。</p><p class="ql-block"> 阳城县有许多条路,比如八芹路,阳云线等,它们的命名都是取起点和终点各一个字命名,而唯有这条路不是,它的起点在马寨,终点在寺头,但它不叫马寺路,而取名叫甘国路,是不是很有意思啊!说起来它还真有不少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明末的时候,闯王李自成率领部队沿万泉河北上,恰逢秋雨绵绵,道路泥泞,等到达寺头的时候,天已渐黑,人困马乏。举头望去,山腰上雾气缭绕,雨线迷眼,低头看脚下,黄泥带水,举步维艰,何处可以歇脚啊!正在这时,前方军士来报:大王,前面发现一个煎饼铺。闯王大喜,立刻前往歇脚。</p><p class="ql-block"> 原来寺头的人们都是住在山顶或山腰的土窑洞里的,山下河沟边是没有住户的,又逢这样的天气,怎么可能遇见老百姓呢?若是不特别注意,他们的窑洞近在眼前都不容易发现。这对开煎饼铺的夫妇,天黑点起了油灯,黄昏的光顺着窗户透出来,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唤起了官兵们的信心,更像是给闯王带来了胜利的希望。</p><p class="ql-block">看着疲惫的军队,闯王大步走进了煎饼铺。迎闯王,开城门,闯王来了不纳粮。人们早就知道闯王是咱老百姓的救星。听说是闯王驾到,夫妇俩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起火做饭,热情招待。</p><p class="ql-block"> 煎饼铺的饼子是这样做的,把面和好,捏成圆圆的饼子,然后把饼子贴烤在坩埚的外面,下面烧起火来烤。不一会煎饼就烤好了。当热气腾腾的饼子端到闯王面前时,一股烤面的清香直扑鼻腔,闯王乐坏了,三五个下肚才想起来说:这个东西好吃,你们是用什么做的啊?夫妇俩赶紧回答:坩埚,坩埚。就这样,闯王记住了坩埚二字。</p><p class="ql-block"> 当闯王节节胜利,打到北京城的时候,想起来在寺头的这段经历,感慨万千,虽想不起煎饼的名字,却能想起坩埚二字,于是命人在寺头修建了坩埚寺。后来经人们口口相传,坩埚就传成了甘国,当寺庙建起来的时候,就叫成甘国寺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闯王走过的这条路,抗日战争的时候,成了阳北县政府的主要交通路线。有一次,由于叛徒的出卖,一对日本兵沿着这条路进范阳北县政府所在地,当他们过了寺头的时候,我们的通讯兵就发现了他们,这时他们离老板疙堆已经不足十花里了。我们的通讯兵抄小路死命的跑回去报信,终于及时传回了信息,给阳北县政府争取了撤退的时间。当这股日本兵赶到的时候,阳北县政府早已是人去楼空,他们只好灰溜溜的,漫无目的地在山沟里打转。这时正好被我民兵分队发现,他们从两侧包抄过去,终于把这股日本兵包了饺子,剩下几个猖狂逃窜,丢盔卸甲,顺着山沟跑到沁水去了。现在人们在那个山洼里还能捡到当时的弹壳刺刀等遗物。</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寺头人民利用甘国寺原有的建筑,建立了第一所中学。也许是地灵人杰的原因吧,在这里出去的学生人才辈出,他们遍撒祖国各地,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九十年代的时候,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原来的寺庙建筑渐渐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明亮的教学楼,办公楼。虽说甘国寺没有了,但它的名字一直流传了下来。现在你要去寺头,还可以看到,在街道的一旁有一个最大的超市——甘国寺超市。而马寨到寺头的这条路,地图上标注的名字也是甘国路。</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自由了,甘国路成了寺头人民的一条致富路。因为沿万泉河两岸有国家的兵工厂,那里的工人们日常的蔬菜粮食都是和当地农民朋友交换得到。所以,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天早晨,人们担挑着自己家的东西沿路叫卖,收获颇丰。随着世事的变迁,兵工厂搬走了,而更多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缫丝厂,洗煤厂,面粉厂,袜子厂等等。而其中最出名的是禹珈豪缫丝厂,它生产的蚕丝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2022年的夏天,在阳城县政府的支持下,甘国路已经由水泥路面变成了柏油路面了。来往这里的车辆跑起来更顺畅了,相信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会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