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潮州府揭阳有四大烟花火龙(烧龙)村落。<br>1、揭阳乔林林氏、<br>2、揭西五经富曾氏、<br>3、蓝田都丰顺埔寨张氏、<br>4、棉湖新寨<br><br>其中乔林和埔寨多房游神赛会竞技烧龙,<br>棉湖和五经富已经多年无烧龙/失传。<br></h3> <h3>棉湖97年视频<br>五经富03年视频</h3> <h3>烧烟花火龙需要村的人口基础,<br>在潮州府揭阳县的盤溪都乔林(揭阳)、蓝田都的埔寨(丰顺)都在榕江流域。<br><br>其实上个世纪在揭阳棉湖也是有烧烟花火龙的。<br>而揭西五经富的火龙还有03年的视频流传下来。<br><br>这是流传下来的揭阳四大烟花火龙区域。<br><br>一、埔寨烧烟花火龙(埔寨烧龙)埔寨族谱 — 埔寨(张氏)火龙的真正起源:经过多方面寻证溯源,幸得族中前人塾师留下笔记《大圣宫记事》,其中记载分明,颇具传奇色彩:"我埔寨张氏念三郎公自闽迁来,故族人沿袭闽地崇奉大圣之习俗,建"清灵庙",俗称"大圣老爷宫",年初祈福,岁终酬神。岁值乾隆五年,春旱地龟,族人老大敬备礼仪物品圣宫求雨,连续十二日虔诚跪求,膝盖跪肿。然心诚终憾上苍,恩赐圣宫乱童代宣,近日当有龙雨。翌日午刻,东边山顶,果然云龙布雨,顷时倾盆,旱情逐解。是岁丰稔,岁暮圣宫酬神,又得乱童传旨:敬迎烟花神龙,再拜烟花禹门,则免旱涝之忧,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禹门亦含鲤鱼跳龙门,寓意多出人才。如能再制烟架火树,则兆家族树大根深,步步高升,财丁兴旺。族中老大遵旨合议,即选心灵手巧梓侄,专程至潮州求师,习学烟花燃放之技。后并购置烟花火药器材归来,开始火龙、禹门、火树烟花之艺。辛酉上元佳节,龙身崇大坪燃放烟花禹门、火树,配与鳌鲤虾蟹,继而神龙登场演艺,大铳声,锣鼓声,炮竹声震天,火箭飞射,满天烟花璀璨,神龙已成火龙,全场欢呼惊叹。自始,岁岁元宵如是,烟花火龙、禹门、火树之举,实为族人祈福之诚也。后大圣宫香火随之愈炽矣,东边山林,因飞龙降雨后,山坷泉源盛流,故人们称之为'飞龙岩',亦名'龙泉岩"。元宵表演吉祥的烟花神龙,成了埔寨张氏的最爱。</h3> <h3>在潮州府蓝田都区域历来就有有,埔寨的“龙身”、揭东的“龙尾”、五经富的“龙颈”。</h3> <h3>(埔寨火龙)差不多要制作20天至半个月,最难的是龙首、龙尾的制作。埔寨火龙的龙头高达3-4米,加上火药,过去举行仪式的时候,单单龙头部位,就需要10多位青壮年才能搬得动,而且搬的勇士,需要赤膊上阵。埔寨火龙一般会烧15分钟,一条龙需要20多个人才能扛起来,每节龙身起码需要2个人。制作方法“火龙”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就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的长度由原来的丈余,发展到现在的30多米;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作出了新的奉献。<br><br>“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100—200人。</h3> <h3><br>“埔寨火龙”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进行,特别之处在于龙头、龙身至龙尾都会巧妙地系上不同的烟花爆竹,包含“烧禹门”“烧烟架”“烧火龙”三大项目。同时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br>每逢新岁元宵(正月十五)到来,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表演火龙,给人们带来吉祥。火花如若在你的皮肤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钞票”的“票”同音,就是钱的意思),那你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的就更了不起,人们都急着出钱,出钱最多的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在新的一年,一定会行好运,人们叫“大发龙运”(发大财)。</h3> <h3>二、乔林烧烟花火龙(乔林烧龙)当地相传,“烧龙”这一贺岁民俗起源于明朝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当地相传,是乔林人成功抗击暴力和外来势力侵略后欢庆胜利的一种方式,后衍化为贺岁民俗。乔林乡人继承了这一传统习俗,自发举办了该场龙灯烟火晚会,表达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乔林火龙是,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分为“游龙”、“舞龙”、“烧龙”三种形式,它不仅是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又是多种艺术兼收并蓄的结晶。</h3> <h3>乔林火龙的另一个说法是,“烧龙”这一贺岁民俗起源于明朝末年(至今400多年),是乔林人成功抗击暴力(九军)和外来势力侵略(国姓军)后欢庆胜利的一种方式,后衍化为贺岁民俗。</h3> <h3>乔林烧龙自古有”,烧龙这一古老的习俗,如今已经成为联结乡情乡谊,凝聚侨心民心,增进乡邻、邻里、侨胞和睦团结的重要纽带,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风调雨顺、富强昌盛的祝愿。走过了400 — 600多年的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活跃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充满无穷的生命力!</h3> <h3>乔林舞龙文化,从农历十二月就开始扎龙,用竹篾制作龙的躯体,丝绵纸糊成“龙灯”,再以色彩装饰“龙灯”,画上鳞甲、云朵、太极等图案,制作成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蛟龙形象。今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便举行游龙、舞龙活动,表演至正月初五结束,正月初六开始扎火药架,正月初八便为“龙”安插烟火,正月初十晚“烧龙”是活动的高潮。“初十晚的表演有两条烟花火龙,两只烟花凤凰和十条烟花鲤鱼。今年的龙头比往年要大一些,插上火药后仅龙头就有一百多斤重,一条龙需要四五十位青年组成的队伍进行表演。此外,还有‘花篮’、‘瀑布’、低空烟花等表演项目。”</h3> <h3>三、棉湖火龙棉湖新寨舞火龙的民俗由来已久。<br>据李典信先生的《棉湖旧事》记载,在道光十年(1837年),新寨成立了舞龙队,并于那年的冬节祭祖时首次舞龙欢庆;<br>民俗舞火龙<br>在道光二十七年秋,寨里来了一位年轻的配火药师傅,指导配制火药龙,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正月十三夜,首次举行舞火龙的表演,当天热闹非凡,<br>至此,每年的正月十三,棉湖新寨舞火龙的习俗便流传下来。</h3> <h3>四、<br>五经富火龙记载<br>清朝时从苏州传入,气势恢宏,场面壮观,一度成为大型庆典最精彩活动,乃红花象征,盛世之兆。<br>应新老师乃锅厂人,一生参加过六次大型烧龙,并且充当解说员,传承专门解说烧龙的台词,今忆古作诗:<br>烧烟花,舞火龙。<br>从苏州传来,由锅厂兴隆。<br>壮观热闹大活动,民间文化好传统。<br><br><br>其实五经富未有曾,先有林,<br>五经富曾姓,起蒂老寨肚。<br>老寨肚原为林姓人居,后林氏迁揭阳乔林,<br>揭阳有林半县美称,说明五经富可作为发迹好地。<br>故传闻,谁得老寨肚,谁得五经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