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过大年--我所收藏的拜年邮品

闻新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过年习俗,中华民族的过大年则是最富有特色的民俗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农历腊月廿三(北方)或廿四(南方)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也就是说过年也可以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算起。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忘不了过上一个欢欢喜喜的中国年。</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 农历春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2. 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3. 腊月廿三过小年</p><p class="ql-block">4. 团团圆圆除夕夜</p><p class="ql-block">5. 正月初一拜大年</p><p class="ql-block">6. 初五开市迎财神</p><p class="ql-block">7. 正月十五闹元宵</p> <p class="ql-block">1. 农历春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1 农历历法。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虽然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开始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但是传统农历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而且被广泛使用,大部分传统节日都是依据农历确定的,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它的准确巧妙,被中国人视为骄傲。</p> <p class="ql-block">1.2.1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也即阴历。</p> <p class="ql-block">1.2.2 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兼有阳历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1.2.3 农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总结农业生产规律的结果,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阳历更方便、实用。</p> <p class="ql-block">1.3.1 除夕与春节。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民间习惯把这一天叫大年三十,它与新年第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尾首相连,是农历年辞旧迎新之际。</p> <p class="ql-block">1.3.2 集邮爱好者往往喜欢制作一些时空交替邮品,以纪念逝去的旧年与迎接新春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2. 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2.1.1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旧时腊八是店铺商家计算收支盈亏、整理欠款和外债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2.1.2 佛教中,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因此腊八日寺庙多用香谷、果实等煮腊八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p> <p class="ql-block">3. 腊月廿三过小年</p><p class="ql-block">3.1.1 小年又叫“小岁”、“小年夜”,是相对除夕大年而言的,一般在腊月廿三。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北方的小年夜比南方早一天,此时北方正冰天雪地,早一天享受过年带来的喜气。</p> <p class="ql-block">3.1.2 到了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就要踏上回乡的路途,与家人团聚。现在高速公路、高铁是他们回乡最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有的地方政府包车、包机送农民工回家。</p> <p class="ql-block">3.1.3 也有例外的年份,比如在新冠病毒疫情暴发的时候,为防止疫情的扩散,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动员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p> <p class="ql-block">3.2.1 祭灶。祭灶是小年最主要的节日习俗,自古有之,至今仍广为流传。儿时在老家常见祖母在小年夜这天要祭拜灶王爷,祖母称作灶司菩萨。</p> <p class="ql-block">3.2.2 祭灶据说源于汉代的“黄羊祭灶”。《后汉书阴识传》载,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在腊月初八做早饭时看到了灶神,便杀了一条黄狗祭拜他(祭祀用的黄狗叫黄羊)。此后阴子房世世代代受到灶神的赐福,生活幸福。因此人们争相仿效,由此祭灶之俗渐盛。</p> <p class="ql-block">3.2.3 相传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各家的善恶,让上天赏罚。因此旧时家家在小年这天祭灶。祭祀时口中要念诵“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3.2.4 “迎灶”。七日之后,也就是除夕晚上,要把送走的“灶神”请回来,家家再燃香烛,摆上供品,把新买来的灶神像贴在灶上神龛里,上面写着“保佑”二字,两边贴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p> <p class="ql-block">3.3.1 过年家家户户最重大的年货准备算是“年猪”了。其实进入腊月,有些农户就开始杀“年猪”,除了留一部分办年夜饭或腌制腊肉;大部分会拿到集市去卖,随便换回一些生活用品和年货。</p> <p class="ql-block">3.3.2 到了小年夜杀“年猪”便形成了高潮,这时屠夫们便忙不过来了。家里的主妇们则忙着备年货。要问“过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那么从腊月廿三小年夜就可以算作过年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4 过年还有一件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就是除旧迎新,其实也就是来个家庭大扫除。大人们招呼大小孩儿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4. 团团圆圆除夕夜</p><p class="ql-block">4.1.1 贴年画。“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许多家庭做的第一件辞旧迎新的事就是把新置的年画换下旧的年画。选年画也有讲究,一般根据家庭在新的一年可能遇上的大事选上几张自己喜爱的或代表心愿吉祥年画。</p> <p class="ql-block">4.1.2 贴春联和福字。这是延续了千年的春节传统习俗。过去农村里要请书生帮助写对联,现在印刷精美的对联和福字随处可见,喜欢就购上一套,不用求人写了。另一方面,政府提倡建文化大省创文明城市,每逢新春佳节有关部门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送文化下乡村进社区,为村民、居民写春联、送福字。</p> <p class="ql-block">4.1.3 贴窗花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1.4 贴窗花一般都选择在腊月廿九或大年三十的白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地方的窗花剪纸都会带有自己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4.1.5 贴门神。上千年来,人们仍然保持着春节时贴门神的传统习惯,以增添节日气氛,寄托新年吉庆、趋凶迎祥的美好愿望。门神也是年画的一种,也称门画。</p> <p class="ql-block">4.1.6 门神一般都是配对的,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最早的门神是神荼与郁垒;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被秦琼(字叔宝)和尉迟恭(字敬德)所取代。在现实生活中这两对门神仍然出现在老百姓的门上。各地的门神绘制印作都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采用套色木板年画的方法制作居多。 </p> <p class="ql-block">4.2.1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一年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大家庭成员围桌而聚,共吃团圆饭,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感受着一家团圆,烘托一年收获的快乐气氛。</p> <p class="ql-block">4.2.2 年夜饭中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而且一般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4.2.3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p> <p class="ql-block">4.2.4 当然各地更把特色的菜肴端上了桌子如新疆的“大盘鸡”、杭州的“东坡肉”等等。</p> <p class="ql-block">4.2.5 中西方融合的年夜饭成为香港自己的特色了,当然广东味是香港地道食品的根基所在。</p> <p class="ql-block">4.3.1 与年夜饭同步的是“春晚”。198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成为亿万人民大年三十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也成为人们一年之中最为开心与放松时刻的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3.2 有的家庭主张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城市居民则喜欢早点吃完年夜饭安安心心看“春晚”。</p> <p class="ql-block">4.4.1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p> <p class="ql-block">4.4.2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依然如此,人们一般都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春晚”陪伴着人们守岁。</p> <p class="ql-block">5. 正月初一拜大年</p><p class="ql-block">5.1.1 祭祖是人们在新年要做的第一件事。祭祖既是对祖宗先辈表达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又是祈祷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关心和保佑后代子孙们。天坛公园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5.1.2 春节祭祖的具体时间有的在子时,有的在清晨。祭祖时人们摆上茶点等供品,燃烛焚香,叩拜祖先,施放鞭炮。</p> <p class="ql-block">5.2.1 穿新衣。大年初一,人们把自己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长辈们也都要给小孩添置新衣裳。</p> <p class="ql-block">5.2.2 俗话说,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们。我国全面小康之后,绝对不能让贫穷重返中国大地。</p> <p class="ql-block">5.3.1 放爆竹。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哗哗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p> <p class="ql-block">5.3.2 爆竹也叫爆仗、炮伏、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作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仗”。</p> <p class="ql-block">5.3.3 在现代,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点燃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然后孩童们才开开心心地入睡。不过现在许多城市为了环保和防止火灾已经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只有偏远的农村还保持着这些传统。</p> <p class="ql-block">5.4.1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爆竹”放过之后,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4.2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p> <p class="ql-block">5.4.2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p> <p class="ql-block">5.5.1 许多农村年轻人会选择春节前后在老家举行结婚仪式,因为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中最长的假期,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婚宴,也利于宾客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婚礼。在这个时候结婚既能够让新人有足够的时间相处,又让节日变得更加热闹,呈现双喜临门的喜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5.5.2 亲朋好友都会向新人献上最美好的祝愿,诸如“永沐爱河”、“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万事如意”。当然会按照当地的习俗,送上一个大红包。</p> <p class="ql-block">5.6.1 压岁钱。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p> <p class="ql-block">5.5.2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p> <p class="ql-block">6. 初五开市迎财神</p><p class="ql-block">6.1.1 迎财神。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道教善神之一,一般认为“正财神”为赵公明,“文财神”为比干、范蠡,“武财神”为关羽,“偏财神”为五路神、利市仙宫,“准财神”为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人们最熟悉的则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武财神”关羽。</p> <p class="ql-block">6.1.2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及民国,迄今仍流传民间。此时人们迎接的是“正财神”赵公明,传说他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这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性驾临百姓人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赶在前头迎接他,以期其光临自家,带来一年的好财运。许多乡村把正月初五“迎财神”当作旅游项目推荐给游客。</p> <p class="ql-block">6.1.3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民间又称初五是五路财神诞辰,人们在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地恭敬财神,然后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p> <p class="ql-block">6.2.1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因为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选择在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p> <p class="ql-block">6.2.1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因为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选择在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p> <p class="ql-block">6.3.1 破五吃饺子。初五这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并且剁馅时,菜板要剁得叮咚响,以示正在剁“小人”。包饺子也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p> <p class="ql-block">6.3.2 陕西省凤翔县则在破五前一天晚上包饺子,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几圈,然后才开始包,包好后等破五这天早起煮了吃。这是为了将“五穷”之类赶拢了,包将起来,煮熟了,然后吃掉。</p> <p class="ql-block">7. 正月十五闹元宵</p><p class="ql-block">7.1 春节之后半个月,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人们又迎来一个重要节日,那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始于汉代,又叫“灯节”、“上元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7.2.1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户户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2.2 到了唐代,元宵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云“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反映出元宵节燃灯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7.2.3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p> <p class="ql-block">7.3.1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p> <p class="ql-block">7.3.2 明清以后,灯谜已发展成为城乡节庆活动,特别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文娱形式,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到处可见猜灯谜活动。</p> <p class="ql-block">7.3.3 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7.4 吃元宵。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等。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唐朝时,元宵节吃的汤圆叫“面茧”、“圆不落角”。南宋时,汤圆叫“乳糖圆子”。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通用了。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p> <p class="ql-block">7.5.1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不仅在元宵节举行,而且只要是大型活动,组织者都会安排舞龙节目。</p> <p class="ql-block">7.5.2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p> <p class="ql-block">7.6.1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7.6.2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古代的过年都是过足十五天的,一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活动。所以过完元宵,才算真正过完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