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3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廿六,下午一点半,我们的车子准时驶入北李官高速口,奔驰在高速路上的那一刻,心中思绪翻飞……先生和老乡两个人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驰骋着,都只为早一刻到家。这条回家的路,因为那个“不可抗力”的原因,我们整整走了3年,而上一次回家是2020年1月18号。</h3> <h3>这个家是我的婆婆家,我是地道的沈阳人,与先生结婚前,去过的最远的远方就是北京。<br>2006年的小年,跨越1800公里,第一次到婆婆家——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彭家大湾,新媳妇来过年。</h3> <h3>20几岁的我,像个好奇宝宝,一个东北人闯入了年味儿十足的南方乡村,看啥都新鲜有趣。那年,我们两个人腊月廿三——北方的小年,踏上南下的列车。过了河南省,为什么远处的地里是一片绿色的?入了湖北境,为什么家家的房檐下挂着黑黢黢的香肠和肉?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腊月廿四为什么还要过小年?太多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在书本上没有学到?那时才体会到读万卷书真的不如行万里路。</h3> <h3>从小在沈阳过年,只知道小年吃灶糖,除夕吃饺子。当然孩子们还有平时大人不给吃的各色糖果,每天和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吃喝玩乐,傻傻呼呼的过完一年又一年。<br>转眼间,我也长大了,嫁人了。虽不是“远嫁”,可婆婆家属实是远,而且意味着往后的每一年过年,我都得表现出一个地道的湖北媳妇该有的样子。<br>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每到年底,预定回家的车票,收拾回家的行李,清点回家要带的礼物,总是让我忙碌又兴奋。<br>果然,女生外向,我是真的喜欢在婆婆家过年!</h3> <h3>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尤为讲究吃。来婆婆家之前,先生并未给我种草任何家乡美食。到婆家的第一顿,其实也是我这个新媳妇的喜宴,邀请了亲友邻朋,院子里席开五桌。婆婆妈妈们围着我叽叽喳喳,我尴尬至极,实在听不懂她们热情好客,见我“稀奇古怪”的方言。手足无措之余就只能尬笑的陪着。还好,有美食解围,可是望着满桌佳肴,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h3> <h3>先生充当了翻译加解说。<br>“你来尝尝这个”,<br>“这白白胖胖的像汤圆”,<br>“这是鱼圆子,我们当地的特色美食——三鲜汤”,里面有鱼圆,肉圆和鱼糕,佐以木耳、黄花菜,清水下锅,出锅撒上小香葱末。<br>我浅啜一口汤,腼腆的咬了一口鱼圆。哇,QQ弹弹的口感,原来这真是用鱼肉做的。从此,爱了爱了,再也不吃淀粉丸子了。</h3> <h3>“来来来,这个你一定要吃的。”<br>我咬了一口,哎呦,还带拉丝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藕断丝连”啊!<br>“排骨煲藕汤”它在湖北的大小宴会上的地位怎么说呢?它若排第二,无菜敢称一,年饭的餐桌上,妥妥的C位。<br>大块的排骨,焯水,过油,添汤,一定要用当地的土罐子,坐在土炉子上小火慢煨上小半天。一盆子排骨藕汤端上桌,汤浓肉烂藕粉糯,满是家乡的味道。我也是后来才理解到先生对它为何如此迷恋。</h3> <h3>有一天,先生拉着我,说带我看点新玩意儿,反正这里对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那就走吧!<br>只见一只大木桶里蒸了米饭,蒸到大概七八分熟,倒在一个石头做的大缸里,三四个青年壮汉人手一只一米长的粗木棍,喊着打糕号子,不停的捣米。直到看不到米粒,成了黏黏的一大团,揪下来一小块,扣在20厘米见方的木头模具里,再在案板上的撒上干粉,将整好形的米糕倒出来,待到干硬,收起来。就算完成了制作。<br>我问先生“这是打年糕吗?”<br>他说“这是打糍粑”!<br>“哦哦,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br>原来在南方的好多省份,都有过年打糍粑的习俗,虽然形状做法各不相同,可是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该是全国统一答案的。<br>先生告诉我,这东西一定要用火烤着吃才香!</h3> <h3>这些年,经常刷短视频,那些关于南北差异的段子,一年又一年的过来,的确是体会的极深刻。<br>南方的青菜,就是“青”菜。<br>北方的青菜,除了荤菜,都是青菜。<br>南方气温高,实则真的冷,作为东北人的我,被南方人切切实实的“鄙视”了。<br>北方气温低,穿短袖吃雪糕却是南方的伙伴无法理解的冷。<br>我也就这样,从最初的囧相,到如今的融入其中,东北人、湖北人自由切换。甚至还会无意识的飚一两句黄陂话“冒莫四”。</h3> <h3>昨天,刚刚给小朋友讲《千字文》中的“白驹食场”。感慨时间真的如白驹过隙,从2006年到2023年,一年又一年,从小两口到大三口。只有今年与上次回家,隔了整整三年。<br>这三年,先生白了许多头发,女儿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我也从三字头步入四字头。<br>嫂子还是独自帮我们照看着一老一小,侄女顺利考到了教师编,成为了一名初中老师。婆婆的身体依然健朗。<br>不过变化最大的就是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再不是我初来乍到时破旧的样子,美丽乡村随时欢迎大家的到来。</h3> <h3>回家过年,再也不用等着盼着念着。<br>回家过年,飞机、高铁、自驾都是一个方向。<br>回家过年,家乡的年饭里有妈妈的期盼,也有孩子的终点。<br>回家过年,家才是家,年更像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