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莱阳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编撰的《莱阳文史(第四辑)》,已出刊发行。</p> <p class="ql-block">本辑计16万字,共32篇文章,分为7个专栏,依次是红色文化、特色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教育卫生、历史人物和史料钩沉。</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书开篇之作,是胶东军区司令部,于1945年2月万第战役刚一结束时的总结报告,这是截止目前,关于万第战役记录最详细、最具体的鸿篇巨制,计3万5千余字。</p><p class="ql-block">此文原稿为复印件,多年以来一直存于莱阳文史、党史、史志部门,然而字迹漫漶不清,字形多有杜撰不好辩认,字句多为当时的习惯用语无以名状,通篇难以卒读,只好束之高阁,严重制约了它的价值的利用。此次由莱阳地方文史研究会,下大气力,多方论证辨析,仔细整理释读,较好地解决所有“拦路虎”,此文终于问世,必将在载入史册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一篇简要记叙莱阳专署卫生科长于仁恒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天佑医院秘密开展地下工作的事迹。</p><p class="ql-block">莱阳百岁老人孙墨佛曾撰写一幅对联:“指点江山君作主,编述经史我当家。”《莱阳文史》的编撰,好在继续坚持下来了。假如没有这篇文章,于仁恒这个名字,及其光荣的革命事迹,或许就会永远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吕宝典,莱阳赤山村人,原莱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1947年任赤山区委组织委员,是莱阳党史上著名的莱东赤山营组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虽然本文在内容上并无新奇之处,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来依然沁人心脾,不忍释手。</p> <p class="ql-block">青岛是山东境内解放很晚的城市。为了接管青岛这个现代化的城市,急需配备一大批干部。莱阳是老解放区(1945年第一次解放,1947年第二次解放),1949年3月至5月,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大批接管青岛的干部在莱阳接受系统培训。</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11日的《文汇报》发表了莱阳农民画家王粹兴创作的年画《丰收不忘国家》及其创作体会,此文时代特色浓厚,读来饶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特立独行的老画家,心胸旷达,不与俗谐,为人处世独持己见,一意作画只与古人争高低。看看他的画作水平,说啥都是多余的了。</p> <p class="ql-block">与上海书法家苏局仙号为书坛“南仙北佛”的百岁老人孙墨佛,八十岁以后,临写《书谱》300卷,分送全国各省市和各大学图书馆。这是其中的一卷,本书选载前言和后记,皆叙老人临习书谱之详情。</p> <p class="ql-block">《莱阳历代书画选》出版后,颇获社会各界好评。然而,编撰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个中甘苦,由本书主审为您一一道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聊补《莱阳历代书画选》遗珠之憾,本文特意配发了数幅书画佳作,如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老师莱阳县令张学宽、莱阳书协副主席尉胜林的祖父尉致平、蓬莱书协主席袁承光的父亲袁经道、莱阳明末三君子之左懋第等名人真迹,以飨喜好书画的读友。</p> <p class="ql-block">莱阳三大秀才村,最著名的是张家灌。张家灌的秀才多于驴,是流传久远的一句俚语。那么张家灌,何时建村?谁是原著民?沿革何如?清朝初年的长乐知县张允龄告诉您答案。</p> <p class="ql-block">玄门,道教也,因道教始祖老子有言:“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今人大都不详其情状,诸如行恒、冠巾、坛课、云游等玄门礼俗,年轻时曾经出家即墨西霞庵的道士李秀川(解放后任榆科顶乡卫生院医生),为您一一道来。</p> <p class="ql-block">望石庙,吊凌凌;凤凰山,大窟窿。此言不虚,望石庙因其峭险与瑰奇,据说是大江以北最有名的一处胜景。古书称其特点是“状如伏蟾”,可谓抓住了这一景点的特征,那个涵洞正是伏蟾的眼睛。读者诸君,可看图验证。</p> <p class="ql-block">古代莱阳人怎样说话?古文还是白话?看看《白姓官话》就知道了。这书是乾隆年间莱阳商人白世芸编著的,用于琉球国民学习汉语的教材。欲知详情,请看原文。</p> <p class="ql-block">古道沧桑二十里,两侧景观数不清,然而多半已毁坏,作者于君葆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去于斯,而今已届耄耋之年,仍怀着极大的兴致与些许的遗憾,为我们徐徐道来。大石鳖没有了,莱阳第一泉还幸存。作者特意为我们亲手绘制了一幅景观分布图,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莱阳火车站的纪事,大都是作者年轻时候的耳闻目睹,娓娓道来,既有丰富的史存,也有飞扬的文采,还有多幅插图,堪称图文并茂,尤喜初红女士所拍摄的照片《清水河铁路桥》,她跟作者一道,不辞辛劳,冒酷暑,自驾车,数度前往山前店境内,选取最佳角度,最佳时机,最佳光影,拍摄远近不一的三座大桥。完美的照片,色泽青葱,层次分明,气势奔放,渐次跃入读者的眼帘。</p> <p class="ql-block">乡校,是莱阳历史上的特殊名词,是其他县所没有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莱阳国民政府县长梁秉锟,为实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而实行的一种体制改革与创新,它是政教合一的产物,当时收到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人大都不明真相了。本文选取一个小小的视角,间接展示了莱阳改革成就之一斑。作者赵孟策,旧时代的旧文人,国学修养深厚,文笔老辣,鲜有可匹。</p><p class="ql-block">读者诸君,还可以见到莱阳古玩藏家“阿崔”的藏品上梁县长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莱阳县教育志》,就是孙墨佛题写书名的那一版本,是极好的。作者孙好伟,对莱阳教育史实,浸淫多年,研究深透,如数家珍。试读本文,可证吾言不谬。</p> <p class="ql-block">我小学毕业时(1978年)参加了莱阳一中初中部的入学考试且已录取,可是后来由于缺少英语教师的缘故,初中部终究没有办成。我初中毕业时(1981年),因了莱阳师范的吸引,毅然拒绝莱阳一中校长苦口婆心的劝说,故而放弃莱阳一中的首批录取。所以对莱阳一中,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觉,而多年以后所能说清的一件事儿,就是莱阳一中的教师,的的确确不比莱阳师范弱。那时,我已在莱阳某机关单位做知识分子工作,具体业务是选拔管理莱阳市拔尖人才。因工作关系,我曾近距离、长时间接触过莱阳一中的教导主任于中允老师,方知莱阳一中的师资力量,概非莱阳师范可与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这篇《莱东特小》,就是于中允的力作。如今他早已作古,而卅年前深入交流时的谈笑风生,犹在耳畔,他的一颦一笑,时浮眼前。(于中允,莱阳东关村人,他的弟弟于中信是莱阳实验小学语文老师,我的女儿曾是他弟弟的得意门生)</p> <p class="ql-block">莱阳老诗人张铁砚,生前曾是莱阳政协常委,特别喜欢地方文史,见识广泛,著述颇丰,且有高论,此文为一例。</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的座机“中美号”和宋美龄的座机“美玲号”的座机长,是莱阳小姚格庄村的衣复恩。他退伍后兴办了十多家企业,经济势力雄厚。后来成立立青教育基金会,并资助大陆教育事业,如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均设有立青奖学金。莱阳立青小学,也是他捐资兴办的,他被誉为“梨乡赤子”。</p> <p class="ql-block">鸡林,什么意思?朝鲜故国也。鸡林医院,1919年成立于莱阳,是莱阳最早的西医院,开莱阳风气之先。院长是朝鲜人金云梯,他的徒弟是南关村孙雁宾。本文由孙雁宾的子女提供了文章的全部素材。</p> <p class="ql-block">关于琴隐先生孙笃先的文字极少见,偶然于古玩市场旧书堆里发现了即墨近年印刷的两种版别的新书《胡峄阳诗文选》,可惜鲁鱼亥豕,问题太多。编者恐以讹传讹,贻误后人,乃求助于即墨蓝信宁先生,他又拜托即墨刘世洁先生,复印三人共有的民国版本《胡峄阳先生遗书》。据蓝信宁介绍,三人皆持有钥匙,三人齐到,方能打开书箧取书复印。校正此文,多么不易!读者珍之,读者珍之。</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大寺街两侧的房屋开发改建,王垿故居在拆毁之列。王垿的青岛后裔,一行多人赴莱阳,洽谈斡旋数回合,事终未果。他们慨叹之余,踟蹰于莱阳博物馆宋琬故居大门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宋磊接待了这帮失意的人儿。他们留下了一批关于王垿的文字资料,其中就有这篇《王垿事略》。宋磊将此文复印送我一份,我收藏至今。</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世棽,她是王垿最小的孙女,而青岛副市长王增荣为王垿的第四代女婿。我很疑心这篇署名王世棽的文稿,八成是青岛市政府办公室大秘们捉刀。</p> <p class="ql-block">王垿书作,真赝参半,是不确切的说法。真品不及十一,是识者之共识。这副对联,为敦睦堂所珍藏,是真迹之标准件。</p> <p class="ql-block">王垿之妇,为莱阳进士李赢瑞侄女,从照片看,可知丑妻有丑福。王垿是典型的美男子,坊间盛传老鳖慈禧相好王翰林,也许并非子虚乌有事也。</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到莱阳,莱阳中学和莱阳师范师生,皆列队欢迎并接受训话。五十多年后,莱阳中学学生张铁砚和莱阳师范学生位兹泉,根据各自的回忆,合写了这篇滑稽可笑、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突出的《韩复榘莱阳之行》。</p> <p class="ql-block">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莱阳古来读书人众多,功成名就的大有人在,官场以外,作家和书画家,才人辈出。而医学界,似乎名医并不多,抑或史料阙如之缘故?今有莱阳中医医院王中宁先生,着力挖掘著成此文,搜辑莱阳近现代名老中医11人,亦稍可一观。</p> <p class="ql-block">莱阳的历史,最辉煌的一段在明末清初,文学上大概亦如此。</p><p class="ql-block">《卢乡集》是明末清初莱阳籍著名作家作品集大成之作,弥足珍贵,惜未刊行,今人很难过眼一睹,所以亟待整理出版,化身千百传播开来。手抄复印孤本,一旦褪色或失传,岂不悔之晚矣!</p> <p class="ql-block">宋琬虽说是莱阳头号大名人,然而他们一家人,在莱阳历史上,名声并不好。他的父亲、官居吏部稽勋司的宋应亨肯定是巧取的贪官了,他让选人送银子给崔子忠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我见到舒时祯所绘其影像,第一印象乃是八面玲珑的官场滑吏。宋琬的二哥宋璜,是臭名昭著的“宋二阎王”。宋琬的弟弟宋珣,作为左氏女婿,不知做了什么大恶,竟然年青时毙命于左家,宋璜因此告发左懋泰谋反,结果左氏百余口发配东北边疆。宋琬的内弟王芝兰更是被叶星期历数有“十大罪状”(见《莱阳文史第三辑》所载《与宋荔裳书》)。</p><p class="ql-block">本文乃记宋琬兄弟对莱阳张氏的无底线欺凌讹诈及强取豪夺之恶行。——不为亲者隐,不为贤者讳,这是历史研究必须秉承的一条基本原则。《莱阳文史》的编者,一直以来,不惧你言他语,始终坚持不偏不倚的历史观。</p> <p class="ql-block">莱阳蕞尔小县,自古多灾多难。追溯历史,一次死亡万人以上的事儿,至少有三桩。一是1947年的莱阳战役,二是1945年的万第战役,三是1643年的癸未邑难。</p><p class="ql-block">癸未邑难,清兵攻破莱阳,疯狂屠城,死伤无数。张允龄《保身本末记》,以真实的笔触,再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p> <p class="ql-block">宋景祥,莱阳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人物。就是他,代莱阳乡民,呈送莱阳县令延君寿的老母一篇生日祝寿颂词,真是古意磅礴,气吞云梦,洪钟大吕,兼饶风趣。</p><p class="ql-block">原文系文言,不易懂,多读百遍,自可领略其无限妙处。实在不行,借助参考译文,亦可他山攻玉也。</p> <p class="ql-block">《莱阳文史第三辑》曾刊有《民国学者于世琦》一文,其时仅知叶恭绰编撰《全清词》收有宋俶词若干阙,估计也是于世琦提供。</p><p class="ql-block">今年,随着古董行的发现不断深入,于世琦的一封信札面世了,经博雅轩主人李国喜的推送,我等得以尽观,乃大喜过望,以前的疑惑破解了,而且以前的猜测正与历史事实相一致。</p><p class="ql-block">古董行的新发现,不停地刺激文史研究者的脑神经兴奋点,此亦博雅好古的乐趣所在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本书的压卷之作,《莱阳舆地韵言》是莱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经典名著,包罗万有,定论公允,且多所创见,历来被莱阳绅民所称颂。此为增版本,其初版本是《莱阳地理韵言》,仅缺少人物一部。</p><p class="ql-block">作者王遁园,柏林庄村人,我之家乡先贤老前辈,不愧为莱阳地方文史研究的大方家。</p><p class="ql-block">地方文史研究虽小项,亦末技,然好此道者,世代不乏其人。《莱阳文史(第四辑)》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如明末清初的张允龄,清末王垿,民国于世琦,皆酷爱地方文史。能看到这个美篇,且有耐心阅览至此者,您不也属此类吗?</p><p class="ql-block">壬寅大年三十凌晨四更,点击手机屏毕于莱阳西关小区优游书屋南窗之下,李琢之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