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一一甲辰龙年春联书法作品

刘晓斌:-)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口文/罗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逢新春将临之际,中国人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这即是一项传承了千年的民间习俗,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传统文化形式,堪称国粹。其格律的严谨、寓意的深邃、形式的优美,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表达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中国人对国泰民安、家庭团圆的企盼。</p><p class="ql-block"> 春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让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p><p class="ql-block">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因此,对春联的规范要求包括: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此外,上联要以仄声字为结尾,下联以平声字为结尾;而要避忌的则是所谓的“合掌”,即语义重复,浪费笔墨,以及不规则重字、尾三平等。当然,春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因此,形式虽然重要,但并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春联之上所附着的内容与内涵,那才是中国春联的精神与灵魂。</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蕴藏也就不会如此丰彩多姿。对联与书法是独特的两朵民族之花,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诗家清景在新春”,广大楹联作者,以及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朋友们,在免年到来之际,拿起你手中笔,“新吟便是有声画”,写出深受人民喜爱的当代经典春联来。相信最美的春联,必然是“我手写我心”的春联。自己的书法、自选或自拟的春联内容,更能折射出自身文化的内涵,也更能在小小的春联形式中,体现出个人或家庭独具魅力的精神向往与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 刘晓斌春联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晓斌简历</p><p class="ql-block">中国书协理事;</p><p class="ql-block">中国书协第八届专业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中国铁路书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p><p class="ql-block">湖南省书协副主席兼行书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湖南省画院特聘书画家;</p><p class="ql-block">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福建厦门华侨大学美术学院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