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母亲的纺车织机与针线(合集)

;李玉合

<p class="ql-block">奶奶和母亲的纺车织机与针线(合集)</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为我们和家人劳累一生的奶奶和母亲!以纪念两位老人家的智慧、勤劳、善良和恩德!也感谢姐姐妹妹们在家协助两位老人的辛苦负出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要说奶奶和母亲的紡车织机与针线,是我们家人的生命线,还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我是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出生,也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幼年,国家还很穷。和全国的农村一样,我们家里靠种地打粮吃饭,靠紡织缝衣穿戴。是真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温饱全靠家里大人自力更生解决。</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临近太行山。离刘、邓的129师所在地不远。临近的山区就是革命老区,我们家乡是丘陵加平原,是游击区。1945年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我们的家乡就解放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从我们这里启程的。所以当时我们家乡的许多年轻人,都跟随刘邓大军南下,成长为南方的革命干部。</p><p class="ql-block"> 1946年,家乡土改,我家分了田和农具,十多亩地一头牛,生活有了保障。但那时期,生产力落后,刀耕火种,深耕细作,锄草间苗,收割播种,有做不完的田间农活儿。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的典型生活。</p><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们常说的农民田间辛苦劳作的形象说法。的确如此,很辛苦。可是,这只说了农民田间劳作的辛苦,这苦,才说了一半儿。</p><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是对的。日落而息,是错的!日落收工,那只是说的田间劳作。可奶奶和母亲的紡线织布,搓麻捻绳,纳底作鞋,裁布缝衣,缝缝补补,那可都是在午间休息、晚上熬到深夜、再加起五更,在昏暗的油灯下加班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农民苦,可农村的妇女们更苦!</p><p class="ql-block"> 紡线织布,是那个时代农村人家的第一要务,是解决穿衣戴帽,床被鞋袜的基础。所以那年月,农村妇女基本都会紡线织布。我的奶奶和母亲,也是紡线织布的一把好手。我家不仅有两辆紡车,还有一台织布机。</p><p class="ql-block"> 那时虽然穷,但我们家也是一大家人。爷爷奶奶、父母亲,我姐弟妹妹好几个。我到1964年上初中之前,从没穿过一寸洋布,都是穿奶奶和母亲织的粗布衣。</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儿起,我和姐弟妹妹们总是在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合奏曲中进入梦乡,又在这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合奏曲中睲来。起早贪黑,看到的都是奶奶和母亲日夜紡线织布做衣纳鞋底做鞋子洗涮缝补的身影,总不见她们睡觉和休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年轻人,知道国家的大型纺织厂,知道有棉织面料、麻织面料、丝织面料、呢织面料。更知道有涤纶、锦纶、晴纶和氨纶。知道大型制衣厂制鞋厂。要说农家织粗布,穿粗布衣,纳底鞋,大概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也有人不相信。这不是吹吧?</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的的确确是事实!50 多年前,我们农村都这样——纺花织布粗布衣,妈妈纳的千层鞋!</p><p class="ql-block"> 听我一一讲来:</p><p class="ql-block"> 从地里摘回棉花到织成布,共有二十多道工序。从织成布到制成衣服或做成鞋,还得近十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大致上说是三部曲:紡线、织布、缝制,咱一个一个地说。</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曲:紡线。从籽棉到紡线,也得四道工序:1、轧花。首先,得把棉籽轧掉。</p><p class="ql-block"> 轧花机是一种轧去棉籽的机器,它是在一个圆滚上排一周锯齿状的齿条,带动这个齿条滚子高速旋转,旋转的齿条滚外又有一个与齿条滚配合的弧形扣板,弧形扣板上也布满齿条,齿条滚与弧形齿条扣板间留有可调节的间隙。喂棉口喂入籽棉,籽棉便被高速旋转的齿条滚带入和弧形齿条扣板之间的间隙,旋转的齿条滚上的齿条便把籽棉上的纤维掛走,棉籽被留在弧形齿条扣板里,弧形齿条扣板上的齿条又有像筛子一样的工能,棉籽就漏下去。齿条滚上的棉花纤维随着齿条滚转,当齿条滚转到与帘子结合部,棉纤维又被帘子带走。籽棉就变成皮棉了。</p><p class="ql-block"> 棉籽也分可孕棉籽和不孕棉籽两种。籽棉中,已经发育良好的长成的可以种植发芽的黑色棉籽,这就是可孕棉籽。由一遍就轧出来了。难轧的是不孕棉籽,由于它发育不良,没长好,个头儿也小,而且大小不匀,不好轧,要再轧一遍,甚至两遍,才行。这轧去棉籽的棉花,称为皮棉。皮棉可以打包,可以压紧,以方便存放运输。</p><p class="ql-block"> 2、弹花。轧去棉籽的棉花,不能直接紡线用。因为这样的皮棉太密实,不好抽成线。还要再把皮棉进一步的弹成篷松状,越篷松,越好抽线。基本上是每一根很细很细的纤维都互相分离了,才好捻成线。所以这道工序更仔细,一般要把皮棉再弹两到三遍才可用。这两到三遍的弹花过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轧花时,一些更小的不孕棉籽、杂质去除干净(但还会有更小的不孕棉籽会残留下来,在紡线时粘在紡出的线上,要用手拽下来,不然,紡出的线上就会有一个疙瘩,影响织布)</p><p class="ql-block"> 弹花在纺纱厂称为梳棉。</p><p class="ql-block"> 最原始时叫弹花弓,在一张大弓上拉紧一根钢丝,用一根小木棒敲打钢丝弓弦,让高速震动的钢丝挨着棉花,把棉纤维弹蓬松。后又进化成齿条滚,这和轧花机原理大同小异。现在都称梳棉机,改用钢丝滚,靠送棉装置的慢送,和钢丝滚的高速旋转,棉纤维被钢丝滚带到接棉装置,在风的吹送下从钢丝滚将棉纤维吹到接棉帘带走。小的不孕籽、杂质、结节,在钢丝滚的高速旋转下,靠离心力将这些抛出,棉纤维就变得又篷松又干净了。不过这也得弹两三遍才行。</p><p class="ql-block"> 3、搓棉花卷。</p><p class="ql-block"> 弹好的棉花称为花壤子,这时十分篷松的棉花不能压紧,要篷松着包好拿回家,花壤子是一层一层的卷在一起。要把花壤子一层一层放开,再撕成一条条的窄片,用一根直径10毫米左右的高粱杆把棉花壤子搓成篷松的圆卷,直径大约2厘米左右,长一般40厘米,已备紡线用,称为“花骨卷”。所有的花壤子,都得搓成这样的“花骨卷”。当然是搓一部分再紡,一边紡一般搓。一个花骨卷大约2克左右,一斤就得250个花骨卷,一机子布近三十斤,就得搓近万个花骨卷。</p><p class="ql-block"> 4、紡线。紡线是个很精细的技术活儿。首先得有紡车。手摇纺车主要由车架、锭子、网轮、手柄、绳弦等构成(见图)。一般的纺车,锭子在左,网轮、手柄在右。方木制成的车架底座长约70厘米,呈平躺的“工”字形。“工”字的左横处有一小支架(又称纺车扒头),是安装锭子的;“工”字的右横处有两根方立柱(大支架),大支架内架着网轮。网轮是由两排各10~12根木条作的辐条,用茆隼插在直径10厘米粗的轮幅轴的两端靠内,呈张开的伞骨状。轴的两端安有铁轴架在大支架上,可旋转。里侧的铁轴也是手摇曲柄。线绳成之字形饶在幅条端头,20根(或24根)辐条端头的之字形饶绳构成一个网轮。辋上挂着与锭子传动的绳弦。</p><p class="ql-block"> 网轮一周大约2米,被绳弦带动的锭子箍槽中间直径大约1厘米,一周大约3厘米,这样,网轮转一圈,锭子转60至70圈,看网轮大小(网轮上的之字形饶绳越靠近辐条端头,网轮直径就越大)。紡线时,一般是一秒钟手摇网轮转一圈,锭子就一秒钟转60~70圈,大约每分钟转4000圈左右。</p><p class="ql-block">锭子有木锭子和铁锭子两种。听老人讲,原先是木锭子,建国后逐渐被铁锭子代替。木锭子制作技术性很高,规格要求甚严,中间粗,两头细。整体从细到粗再到细的过渡比较圆滑、自然。锭子用一些小部件固定在小支架上,防止其在旋转时前后滑动,并通过一个沟槽与车弦网轮连接。</p><p class="ql-block"> 紡线时,右手摇网轮手柄网轮转动,锭子也飞速旋转,锭子上的线也飞速旋转,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着花骨卷就上下摆动,飞速旋转的线就拧着花骨卷上篷松的纤维捻成线,,一边右手摇网轮,左手一边后扬拉线,一缕一缕的纤维就可自动捻成线,右手大约摇网轮转5圈左右,线也抽出一米的样子。摇网轮的右手一停,又马上一倒转,左手顺势一上扬,右手再顺着慢摇,线就饶在锭子上。如此循环,锭子上的穗子就越来越大。一般,一个线穗子是一两多。</p><p class="ql-block"> 手工紡线,线一般是15~25支左右。手摇网轮5圈左右,线紡一米。二分钟紡一个花骨卷,再续续花骨卷,拽拽线上的小疙瘩,一般情况下,基本上三分钟紡一个花骨卷。奶奶和母亲都是紡线能手,10到15个小时,可紡一斤棉线。</p><p class="ql-block"> 其实,奶奶和母亲,不可能整时整晌的坐下来专门紡线?白天又要下地,又要做饭洗衣服,又要看孩子,还要做针线。大部分都是挤时间,抽空紡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我家是7~8口人的家庭,一年要紡织两三机子布,一机子连经线带纬线按30斤算,每年都得紡90斤左右的棉线,我家有两个紡车,每个紡车每年45斤左右的棉线,扣除农忙,在冬季农闲时间,奶奶和母亲得日夜加班的紡线,何况还得织布纳鞋底儿做衣服洗洗涮涮呢?</p><p class="ql-block"> 你想想,搓花骨卷,紡线,拐线,打梭子,(织布时纬线都得饶到梭内的线轴上,才可装入机梭内织布用)作衣服,补衣服,洗衣服,纳鞋底,作鞋子,搓麻绳,看孩子,作饭……整个冬天,黑夜白天,奶奶和母亲,都是连轴转,大半夜了,还在煤油灯下紡线织布纳鞋底作衣裳呢?天不亮,就又起来紡线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就有文章开头的情景:打我记事儿起,我和姐弟们总是在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的合奏曲中进入梦乡,又在这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合奏曲中睲来。起早贪黑,看到的都是奶奶和母亲日夜紡线织布的身影,总不见她们睡觉和休息。随着姐姐和妹妹们的长大,她们也加入奶奶和母亲这日夜忙碌的紡线、织布和作针线的行列中了。</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一月十二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曲:织布。紡好线后(指紡好经线)到织布,还有16道工序。1、拐线。紡好的线是一个线穗子,貌似一个孩子们打的地牤牛,一头儿平底(线穗子后边挡线的皮钱挡成的平底),一头儿尖(铁锭子的尖尖一头儿)一个线穗子大约重一两多。线穗子只是紡线的一个成果,要进行下一步操作,就得把线穗子再拐成线拐子。</p><p class="ql-block"> 拐线的工具很简单(见图)中间一根圆木棍,长60厘米。两头儿安两根圆木棍。各长45厘米,两根圆木棍互相垂直交叉90度。拐线时,左手握住中间立柱,右手握着铁锭子穿着的线穗子在线拐子两头互相交叉90度的橫木棍的一端上下拐着饶,四个橫木的端头各饶一次算一圈,一直顺同一个方向饶,形成两个正V字和两个倒V字。一拐子一般饶六个线穗子,大约六七两左右,拐子上就饶满了。放开是一个周长两米半的大线圈。安一机子布,大约需要饶这样的大线圈二十个左右。这就是织布的经线。</p><p class="ql-block"> 2、染线。若要织彩色的条条布或彩色的格格布,就得计算各种颜色需要多少,把大线圈(行话叫线拐子)按需求染好颜色。农村的土布一般颜色简单单调。大抵是黑、蓝、绿、黄、红、紫几种基色。一般是煮,单独把各种颜色的颜料,按比例(一般是多少颜料染多少钱)和水配好,放锅里烧火把颜料水烧开,再把需要染的线放锅里煮。煮一定时间后,(不同的颜料和线的数量,煮的时间也不一样)把煮好的线捞出来,放冷水里泡,泡一定时间后再洗,把多余的颜料洗掉。有几种颜色,就要这样操作几遍。</p><p class="ql-block"> 3、浆线、4、墩线。</p><p class="ql-block"> 先说浆线:浆线是对织布所需要的经线的一种加工手段。主要作用是提高经线的钢度,也就是增强拉力和耐磨度。因为经线操作工序太多,需要络线、打蜡、经线、梳线、再打蜡、掏综、怆翥,尤其是织布时还得七八百次的反复穿梭档翥,不浆线加强经线的钢度和拉力,经受不了这么多工序的操作,线就磨没了。</p><p class="ql-block"> 工业织布浆线是用淀粉,农村浆线多用小麦粉。煮一锅小麦粉的稀浆糊,(流动性要大,手感要黏糊才行。浆糊太稀,经线钢度抗拉耐磨度不够,浆糊太稠,经线撲条严重,络线困难。恰到好处,全凭经验)</p><p class="ql-block">把干线拐子放到浆糊中反复揉搓、浸泡,要使所有的线都均匀粘上浆糊后,再把水拧掉。待所有经线都浆好了,这浆线的工序,就进行了一半儿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得凉线。(见图)凉线是用一根直径15厘米粗的很光滑的圆木杆子,长大约两米五左右,用一个三角木叉子,趁一棵树将圆木杆架住(圆木杆子一头儿用绳子绑在树上,一头架在三角木叉子上),将二十来个浆上浆糊的线拐子穿在圆木杆子上,在太阳下凉晒,凉一阵子,就开始拧水。拧水是找一个石头墩子的(种地播种时墩地的石头墩子的)用一个棒槌穿在墩子的孔里挂在两个线拐子上,转动棒槌使墩子的转动,两个线拐子就上劲拧紧,一个人一边转,一个人一边双手捋拧紧了的线拐子,线拐子上多余的水就挤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顿线:墩线是个非常重要,非常繁琐的事儿。线拐子里的水挤个差不多了,就放开,去掉石墩子的,再用棒槌穿在线拐子上使劲顿线拐子。墩个十来下,再换别的线拐子墩。这道墩的工序多次进行,一边凉晒,一边墩。(一般浆线都是三四个人一起操作,有用墩子的挤水的,有墩线拐子的)墩线拐子是反复墩很多遍,一边凉一边墩,墩着凉,凉着墩。还得把线拐子弄得散开,不能粘在一起。一直到线拐子全部干透了,还要再墩几遍,要确保线拐子上的线都是直遛的,而且还不能线和线粘在,要一根一根的松散着才算合格(线和线粘在一起叫撲条,络线时不好络,拽不开),不然就得一直墩。尤其是一边凉晒一遍墩还得一边将线弄松散才行,墩得迟了,线不直遛,或撲条了,还得把线噴水加湿,趁湿再墩,直到线都是又皱又直遛又不撲条才行。</p><p class="ql-block"> 5、络线、6、打蜡:络线和打蜡是同时进行的两道工序。络线需要四种工具,一个是线撑子,是个十字交叉的木杆,可重合在一起,又可支撑成十字架固定。十字架的线撑子中间有一个轴。二是要有个中间有孔的小板凳。把线撑子的轴插在一个中间有孔的小木凳子上,这样线撑子就可旋转。线撑子木杆的四个头儿上钻有孔,孔里插上小拇指粗一尺长的的小木棍棒,浆好墩好的线拐子搭在线撑子上的小木棍外边,这样线拐子也就可以旋转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有线络子。浆好的经线要络到线络子上。线络子是四根木棍作成,(见图)四根木棍被两个木制十字架固定成一个木笼样,中间有孔,可在一个轴上旋转,另有一个小孔可供拨着转动用。四是要有一个木凳子,和一根捅火棍。放一个木凳子,在凳子上绑一根捅火棍,把络子穿在橫绑着的捅火棍上,络子就可以被拨着转。将一根线头饶在络子上,左手拿一块打了蜡的蜡布,包在线上,左手捏紧,右手拨动络子转动,线从左手捏着的蜡布中通过(第一边打蜡),打了蜡的线就绕到络子上。</p><p class="ql-block"> 一个络子一般可络上半斤左右的线,一机子布要三十个线络子。</p><p class="ql-block"> 7、经线:经线是个得好好计算的活儿,织白布经线还简单点儿,若经彩条布,或彩格布,就更麻烦。</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计算。看要织多长多宽的布。</p><p class="ql-block"> 土布长是依勾儿为单位,勾儿又是依布作什么用需多长定长度,很复杂。咱按一般的一勾儿一丈二尺来算。土布的一尺是二市尺,一丈二就是市尺两丈四,合八米。满机子说一机子是十五勾儿,那就是120米。</p><p class="ql-block"> 土布的寛依帖为单位,一般有十至十三帖宽,咱按十二帖算。一帖是40对儿线,也就是80根。十二帖共960根线。这就是经线的基本数据</p><p class="ql-block"> 要先定120米的长度,在地上插捅火棍当经撅。若经撅的距离定为15米,那就在一头插五根捅火棍,一头插四根捅火棍,让经线饶四遭八个15米,就够120米的长度了。</p><p class="ql-block"> 布的寛度是十二帖,也就是960根经线,按30个线络子算,走一遍120米是30根经线,共走32遍120米,就够960根经线的寛度了。</p><p class="ql-block"> 经线时是把30个线络子,一排溜站立着放到一堵墙根,在墙上线络子溜的两头儿定两个铁撅子,把一根带有30个圆环的绳系在铁撅子上,把30个线络子的30根线一根一个环的穿入圆环内,经线人抓住这30根经线就开始按120米的九根经撅的顺序布线,先布第一个120米,到最后一个经撅子够120米后,就再反向倒回来,完成第二个120米。如此循环,共32个120米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两个细节,一是作交。织布时,960根经线,分成两个480根,再线綜的带动下作一上一下的交叉变换,纬线在梭的引领下一左一右的穿梭,机翥一挡一挡的挡紧,布就织成了。这两个480根经线的交叉分配,就是在经线时分成的。</p><p class="ql-block"> 具体的操作是,当第一个120米到头儿,反向布第二个120米时,就要把30根经线一根一根的拧一下,便有了30个交叉环,把这30个交叉的经线的线环挂在最后一根经撅子上,再反向往回布经线。到第三个120米完成换第四个120米时,就又这样一根一根的拧30个交叉环,再挂在最后那个经撅子上,这样最后的经撅子上,就挂着第二、四、六、八……直至第32个120米的偶数遍的交叉的经线环。到梳线时再处理,两个480根经线的交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细节:经线的顺序排列不能乱,一乱就无法操作了。就是在最后一根经撅子上(也就是那个有交叉的经撅子上,)用线绳一个30根一个30根的按顺序系好,梳线时,按线绳系好的顺序创翥梳线,就不乱套了。</p><p class="ql-block"> 经线布齐后,把余下的线络子切断(络线时是个大概的估计,线络子不一定正好都用完。甚至有不够的,有多余的,要临时调整)从尾往头儿,卷起布好的经线(有交叉的是头儿)卷成一个大线蛋子,等进行下一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彩条布和彩格布的计算更麻烦,(彩条布一般都是作衬衫用,彩格子布一般都是作被面用,白布一般都是染色作外罩或不染色直接作被里子用,还有的白布要染色印花作门帘用)各种彩色的的布是按计算好的经线根数和各种颜色的经线数排列30个各种颜色的线络子,也按白布经线的方法布经线就可以了,这里不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8、梳线。经好的经线是个大线蛋子,要经过梳线,把这个大线蛋子,整齐的,不出差错的缠绕到织布机的花撑子上。</p><p class="ql-block"> 花撑子是一根直径10厘米粗、一米长的木轴,轴上有一个槽,是压经线的压棍的槽。轴的两头儿各用隼插有六个1.5厘米厚6厘米宽30厘米长的木条,再往轴头儿是直径6厘米的细轴,卡入织布机架上作转动用。</p><p class="ql-block"> 把有交叉的经线的头儿,先用两根用蜡打了的用绳子连着的很光滑的蜡棍(叫护交棍,也是经线第二次上蜡)穿入960根经线的交叉点的两边,再把两根蜡棍用绳子连住,使两个蜡棍的距离只有10厘米左右。这一操作叫护交。</p><p class="ql-block"> 再在交棍后边,按经线时用线绳栓的顺序,按每个交叉环为一对儿,用一个创线创子(一个一厘米宽一尺长的前头带有一个勾槽的竹片)创入一个翥孔里。(翥是织布时的关键用具,是挡紧纬线的挡具。这里只是梳线临时用)按先后顺序把960根经线,创入480个翥孔。这就定准了每对交叉的经线的确切位置。</p><p class="ql-block"> 480对交叉的经线都创齐后,翥的一边就有了480个线空子。用一根和花撑子上压线槽配套的压线棍,穿入这480个线空里,拉着压线棍,往前推翥。使翥前头的护交棍也往前走,一边用梳头的木梳把蜡交棍后边(翥前边)的经线梳理顺,(一般都是两边站两个人梳)梳理顺溜了,翥就可以顺利往前推。等有了一段长度后,就把压线棍压入花撑子的槽中,再转动花撑子,让梳理顺经过翥通过后的经线卷到花撑子的轴上。</p><p class="ql-block"> 饶在一起的经线大线蛋子,要与架着花撑子的机架拉开七八米的距离,放在一个木叉子上,再压上一块大石头,以增加木叉子的重量,花撑子转动絞饶经线时,是拖着大线蛋子和压着石头的木叉子往前走的。压力大经线就拉得紧也饶得紧了。梳线也因拉得紧撑展开来好梳理。一般梳线得五六个人一起操作,一个人转花撑子,一个人压高粱杆,两个人梳线,两个人在前面整理拧在一起的经线,把它放开,以便于梳线。</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边梳一边卷,卷到四分之一圈时,就要压一根高粱杆作隔离。等把120米长的这960根经线都梳理好卷到花撑子上之后,梳线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但到最后,护交棍和翥,都不能去掉,到下一步掏綜时还得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掏综。综是织布机的关键部件,是织布时经线交叉变换的控制机关,掏综是把经线按上交经线480根和下交经线480根各自串入自己在综上应该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综是用很结实的细绳拴制。综分前综和后综,前综和后综都是分上下两片。以12帖综为例。上片有多于480个细绳栓制的10 厘米长的绳空,与下片同样多的10厘米长的绳空单个相勾连成环,每相邻两个勾连的绳空环中间有一个间隙。</p><p class="ql-block"> 前综和后综,各自的上边都有两根可调节长短的绳,与上机架顶的可翻转的翘翘板框上的吊环相连。前综的两根绳挂翘翘板框的前边,后综的两根绳挂翘翘板框的后边。前综和后综的下边有一根可调节长短的绳,与机架上的两个可活动的踏脚板相连,一左一右。当翘翘板框的前边在上位时,带动前综也处于上位,假如前综是控制上交的480根经线,那后综就控制下交的480根经线。前综的480根经线也就是上交钱。当然挂后综的翘翘板框的后边就处子下位,后综串入的480根经线也就处于下位为下交钱。控制翘翘板框和前综后综上下位置变换的机关,就是前综和后综下边绳连结的踏脚板。这是一个连贯的机构,一个塔脚板踏下,通过综下边的绳拉着与它相连的综向下,翘翘板框的一个边向下,另一边就向上,向上的翘翘板框就拉着于它相连的综也向上,另一个踏脚板就上来。就这样控制前综和后综连着翘翘板框翻转,前综和后综就一上一下的变换,上交的480根经线和下交的480根经线,也一上一下的变换,,形成一个可供梭子穿过的10厘米左右的交钱开口,纬线在梭子的带领下,就穿入960根经线的中间,机杼板上的杼在档板的带动下一拷,纬线就拷紧了。</p><p class="ql-block"> 掏综时,先把前综和后综一起挂上上机架的翘翘板框的吊环上,使综上下吊着。从梳线杼的左边或右边开始都行,从第一个杼孔内拉出两根经线,再从护交棍上看两根经线的位置,即上交钱先穿过后综的勾连绳空环间隙,再串入前综的勾连绳空环里,下交线先串入后综的勾连绳空环里,再穿过前综的勾连绳空间隙,拉到综前边。依次类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一对儿一对儿的进行。但必须是全部的依护交棍上的上下交定位为准,上交钱一律先穿过后综的勾连绳空环间隙,再串入前综的勾连绳空环。下交线必须一律先串入后综的勾连绳空环,再穿过前综的勾连绳空环间隙。上交线怎样串和穿,都怎样串和穿,下交线也如此,这样,在织布时,前综和后综各自带动上交线和下交钱一致动作,才能正常操作。</p><p class="ql-block"> 掏几十根经线之后,就拴一个结,不致乱套。掏综时必须两个人操作,一个人在综前,一个人在综后,也就是一个递线,一个人拉线。还得在密密麻麻的综绳勾连空环中找准位置,一个也不能弄错。这是一个很细致很麻烦的活儿。奶奶和母亲都是掏综能手,,从不会出错,就是到老年,尽管眼睛昏花,也会准确无误的操作,这就是技术。</p><p class="ql-block"> 母亲十五岁嫁给我父亲,是奶奶手把手的教会了我母亲。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奶奶和母亲两个人掏综。我的姐姐和妹妹大了,又是我母亲手把手的教会了我的姐姐和妹妹。后来是母亲和姐姐掏综,再后来就是姐姐和妹妹掏综了。我家里的女人都学会了全套的技术,也都为这个家贡献了她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10、创杼。杼即“筘”。我们老家称“杼”,学名称“筘”。掏综完成后,就该创杼了。创杼比较单纯,也比较简单。</p><p class="ql-block"> 杼是机杼板上的主件儿,作用是拷紧穿入经线中间的纬线,布才织得密实。</p><p class="ql-block"> 杼是长60 厘米,宽12~15厘米。杼全是竹制组件,由于专门的长时间拷杼操作,需要竹子的任性。杼中间的竹篾有几百根,依12帖杼为例,它有500根竹篾,竹篾长12厘米,宽6~8厘米,厚0.5毫米。杼的两边分别有两根1厘米宽5毫米厚60厘米长,和一根一厘米宽一厘米厚60厘米长的竹条,用很结实的丝线绳织成。竹篾和竹篾间有0.5毫米间隙,经线就是从这间隙中间穿过。</p><p class="ql-block"> 杼的两头各有一块竹板封头儿,以卡紧固定竹篾,并加固杼的刚度。杼卡在机杼档板上,机杼板是一块三厘米厚30厘米宽一米长的本地槐木制作,一是本地槐结实(全织布机都是本地槐木制作)二是本地槐木重,作机杼板拷纬线时冲击力大,布织得密实。机杼档板上两头有环。用绳吊在织机大架的上机架翘翘板框的两边。在机架上位于卷布轴和综之间,由于吊在绳子上,能前后运动。</p><p class="ql-block"> 创杼是把机杼卡到机杼板上,把机杼板前面朝下,后面朝上扣在机架上,或从左或从右开始,从前综勾连空环和后综勾连空环各拉一根经线(必须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一根一根依次拉线)两根一起用创子创入同一个杼孔里。(这是相邻的一根上交经线和一根下交经线)依次类推,一对儿一对儿的创,到头儿为止。创过杼孔的经线,要创几十根就挽一个结,防止乱套。</p><p class="ql-block"> 11、拴布。创杼完成后,把机杼板吊到上机架。在机架上装上卷布轴。拿一块尾布(织布结尾时剪下来的带有经线尾巴的短布,一般布长50厘米,经线尾巴长20厘米)用压布木条将尾布压入卷布轴的卡槽里卷住,各拉出两边的一缕尾经线与新安的经线一缕一缕的拉紧挽住。960根经线都对应尾布的尾经线全部挽好。绞紧卷布轴,新安的960根经线,全部紧绷绷的一致,而且面要平整,栓布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12、吊机。吊机就是安装织布机。其实,栓布之后,织布机就已经安装大部分了。饶有经线的线盛子,已经安装在机架尾部的卡槽内。綜已经吊在织机上机架的翘翘板的翻转框上。机杼板也已经吊在织机上立架的翘翘板两边。卷布轴也已装好絞紧,当然线盛子的卡拐也卡好了,活动压经线的蜡棍也别到位了。剩下的就是后拉机杼板的滚动轴的拉杆与机杼板连结,前綜后综的踏脚板安装到位,护交棍移到恰当位置,前综后综移到恰当位置,机杼板的吊绳和踏脚板的吊勾都调整恰当,放好坐板,别上布撑子,吊机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13、紡纬、14、打梭芯。这时候还不能织布,还得紡线作纬,有多少经线,就得纺多少纬线,因为经线和纬线各占一半。纬线不用浆,直接用紡车打到一根十厘米长的空心苇根作的梭芯上,装入梭内就可以织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的时候,是奶奶和母亲一个人织布,一个人纺纬线,我们帮着打梭芯(打梭芯得有一个人帮着架线穗子,奶奶或母亲一手摇纺车一手上线)没有人帮忙架线穗子的时候,奶奶和母亲就只好一个人打梭芯,是用牙咬着线穗子的铁锭子,一手摇车一手上线,真的难为老人了。后来姐姐妹妹们大了,就有人替奶奶和母亲了。</p><p class="ql-block"> 15、织布。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织布了。在机架上放一个坐板,人坐在坐板上,卷布轴靠在肚子上,手握梭子,一脚踏踏板,一脚抬起,经线在杼前张开十厘米左右的交叉口,拉出梭子里的纬线二尺,一手将梭子投入经线的交叉口里,梭子带着纬线从经线一边窜到经线另一边,另一只手接住梭子,纬线留在经线交叉口里,空着的手一拉机杼板,翥就“哐”一声拷紧纬线,脚就轮换着抬起踏下,交叉口一张一合再一张,梭子就从左至右,再从右往左,一下一下的换着手投梭接梭,梭子再手里一投一接就发出“呼哒”“呼哒”的响声,也换着手拉档头板,机杼就“哐当”“哐当”的响起来,就这样“呼哒”“哐当”,“呼哒”“哐当”的连续响着,布也一线一线的延长。</p><p class="ql-block"> 织彩格布或白底彩条布更麻烦。彩格布每年都要专门安一机子布。第一,彩格布是从染线就开始专门操作的,所有经线都是一样的彩色格式,不可能半截彩色,半截白布。第二,白底彩条布是做衬衣用,彩格布是做被子表的专用布料,每年都会按排这种花色。换已经破了的被面,添新被子都得用。织彩格布必须一次吧经线和纬线都染色,不可能把经线染一次,纬线再染一次。首先颜也就不可能一致,同一种颜色,配两次很难调成一样,除非现代的电脑调色。另外一次可做成,为什么非要两次做呢?</p><p class="ql-block"> 织彩格布,全凭计算,织什么格,什么颜色该织多少根换色,每一个颜色都得计算得很准,还得计得准,数得准,差一线就不对称,不好看!</p><p class="ql-block"> 织布是个耗时费力又不见工的活儿,投梭接梭拉机杼板脚踏一下,得二至三秒钟,织一厘米布得投梭接梭拉档机杼板脚踏20至25次,这就是50至75秒,基本是一分钟才织一厘米长。还得换梭芯,挪布撑子,絞卷布轴,放线盛子卡线盛子。经线断了还得接经线,这都是时间。所以,脚蹬手刨一小时,织一市尺布(30来厘米),就是好手儿。</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都是织布能手,后来姐姐和妹妹们也都学会了织布,逐渐地她们也都成了织布能手。</p><p class="ql-block"> 织布一般都是趁冬季春节农闲时间。夏季秋季田间农活太忙,干一天活儿,再去黑夜白天的加班,脚蹬手刨还得浑身使劲拉机杼板,太累不说,效率太差不说,夏季秋季天潮,经线容易断,效率更差,布也织不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都是孩子,紡线织布都不会,只有奶奶和母亲能干得了这活儿。一家十来口人衣服,被子,铺的盖的,都是靠奶奶和母亲紡线织布解决,又得给孩子结婚典礼准备嫁妆,又得给闺女准备陪嫁,还要做衣服做鞋。穿衣戴帽,洗衣服,补补丁。那可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在家里干活,走路都是一溜小跑!</p><p class="ql-block"> 母亲十五岁嫁给我父亲,是奶奶手把手的教会了我母亲,又是我母亲手把手的教会了我的姐姐和妹妹。我家里的女人都学会了全套的技术,不仅体现了她们的智慧和能干,更体现了她们勤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奶奶和母亲一生劳累艰辛,从无怨言,老人家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伟大!令我们永世难忘!姐姐和妹妹们也和奶奶和母亲一样,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作出了贡献!我们必须得感恩,感恩奶奶和母亲!感恩姐姐和妹妹们!</p><p class="ql-block">16、尾绳。尾绳就是织到最后结束时,要挽上绳才能把经线织完的结束式,这里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曲:针线,或者说裁缝。</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纺线织布是件辛苦的事,那裁剪衣服被子都比较轻松,倒可以说得过去,只不过是忙来忙去的,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空闲。</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以及姐姐妹妹们,只要能干得动地里活儿的,都得下地,因为那年代庄稼讲究精耕细作,耕地耙地、种植保苗、补苗移栽、锄草保苗、松土保商、间苗打叉、施肥浇水、防霜防冻、抗旱防虫、收割捆个儿、担挑运输、人背肩抗、装车卸车、凉晒翻场、挑场上垛、摊场放磙、杨场炝场、凉晒干燥、背包入库、积肥宣岸、平地挖渠、出夫摊工……没完没了,数都数不过来的活路,人永远都干不完!哪里有闲功夫呢?难怪人们都说那年代是“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黄土面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不是有句名言叫“上至拐棍儿,下至奶穗儿都得下地”吗?真的很形象!</p><p class="ql-block"> 你想想看,奶奶和母亲白天能不下地干活吗?哪来的时间作针线活儿呢?就只有饭前饭后,午间休息和晚上加班,起五更来干针线活儿和洗洗涮涮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人们都想象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艰难困苦那并不是最苦的,更辛苦的是“日出而做,日落不息,挑灯夜战,天天如此,一年四季,年年月月,永无止境,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见奶奶和母亲与我们一起睡过觉,也没有见奶奶和母亲同我们一起起过床!我们总是在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劳作中睡去,又在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劳作中醒来。除非奶奶和母亲病了,而且是病得很重,无力干活了,才见到奶奶和母亲躺在床上睡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人们可能会说:真的不容易呀,老人们真难!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听我往下说。</p><p class="ql-block"> 孟郊的《游子吟》中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人们对母亲的针线多么的感恩!其实,这首诗,我不认为写得好。临行密密缝并没有写出母亲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最艰辛的是搓麻绳和纳千层底儿。</p><p class="ql-block"> 这里先说说做鞋和千层底儿。靠买鞋为生的现代人,已经不见了手工做鞋,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来就没见过手工做鞋是怎么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过去家里做的都是布鞋,布鞋是分鞋帮和鞋底儿,这鞋底儿就是千层底儿。</p><p class="ql-block"> 千层底儿的制作也是三部曲, 即: 第一部曲: 刻鞋底儿,第二部曲: 合线绳搓麻绳儿,第三部曲: 纳鞋底儿。</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曲刻鞋底儿也分八道程序: 一、抹背子,二、刻底样儿,三、迁边条,四、第一次寨背底子,五、填铺衬,六、敷底面,七、第二次寨底子,八、纳鞋底边圈。</p><p class="ql-block"> 一、抹背子。抹背子是用破被子破衣服的旧布洗干净,剪整齐,备用。煮一锅浆糊(小麦面玉米面都行,过去大多都是玉米面)要稍稠但要可流动,找几块门板、面板都行,把门板平放地上,浆糊舀到门板上用手抹开(第一层和门板接触,浆糊要尽量的少,只要粘住越少越好,否则晒干了揭背子时不好揭)把破布婊糊在门板上一块挨一块,不留空隙。一层一层的一直糊,一般分三层背,五层背和七层背。做鞋底儿以五层背为多。最底层用大块布,中间用用赖布,最后一层用好一点的布,好看。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揭下来备用。</p><p class="ql-block"> 二、刻底样儿。给谁做鞋,就用谁的鞋底子样儿,每个人都有底样儿。依底样儿比着剪这五层布的背子,毛坯和底样儿一样大小。小孩子的鞋刻两个背子底,男人干重活儿,费鞋,就刻四个背子底。剪下毛坯,再比着鞋样儿穴好,每一个背子底都得与鞋样儿一般大小,要很标准,不然四个背子底摞在一起不整齐,不好看不说,也不好做活儿。</p><p class="ql-block"> 三、迁边条。由于背子是用破布抹的,各种布都有,蓝黑白相间,五花八门,不好看,为了做出来的鞋底好看玲巧,要把背底子迁边条儿。</p><p class="ql-block"> 迁边条是买白洋布做,叫鞋口布。把白洋布剪成两厘米多一点儿宽,尽量长的白布条,在刻好的背底子边上裹一条白布条,这就把五颜六色的背底子包裹起来了,都是白色,整齐划一,好看。</p><p class="ql-block"> 迁背底子是把白布条抹上硬一点儿的浆糊,再把抹了浆糊的白布条拉紧裹在背底子的边上,要坐白布条的中间裹,拉紧了再裹,这样白布条就形成一个U形的槽紧紧的贴在背底子的边延,裹一圈稍掺和一点,把多余的剪掉,把接口按紧,白布条就紧紧的粘在背底子的边延了。</p><p class="ql-block"> 四、 第一次寨背底子。把迁好白布条的背底子,四个对整齐了摞在一块儿,用线大针脚缝在一起即可。这算一个做好的底坯子。</p><p class="ql-block"> 五、填铺衬。填铺衬是嫌四层底坯子坯薄,再给它增加厚度。是用更破更碎的破布,撕成两厘米见方的碎片,一块挨一块的往迁了白布条边又寨在一起的底坯子上铺,一层一层的铺,这没有标准,小孩子的鞋底子铺薄一点,大男人的鞋就铺得比较厚,大约铺十多层就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六、敷底面。底面一般用手工织的粗白布,大概剪一块比底坯子每边大一点五厘米的样子,敷到填了铺衬的底坯子上。</p><p class="ql-block"> 七、第二次寨底子。把敷在铺了铺趁的底子上的底面,用线缝在铺了铺衬的底坯子上。</p><p class="ql-block"> 八、纳鞋底边圈。把寨在底子上的底面大出去的边儿用针折回来,让和底坯子的边儿折齐,用针锥子先锥个眼儿,再用线绳子缝过去。就这样缝一圈,一个整整齐齐的底坯子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一般一次做这样的纳了底子边圈的底子,都是好几双,甚至十双二十双,存起来慢慢的纳。</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曲: 合线绳、搓麻绳。</p><p class="ql-block"> 线绳和麻绳都是纳鞋底子用的绳子,线绳没有麻绳结实,麻绳拉力大,耐磨。给孩子做鞋纳鞋底子和圈大人的鞋底坯子,一般都用线绳,纳大人的鞋底子都用麻绳。</p><p class="ql-block"> 制作线绳,称合线绳。也是分三步。第一步,先用三根纺线合为一根,在草坐子上插三个线穗子,,用左手把三根线从线穗子上抽出来一米多长,一头儿搅在纺车的锭子上,左手捏三根线,右手摇纺车绞线上劲,等三根线拧成密实的麻花壮后,绕到锭子上,再拉线再摇纺车绞成麻花劲,一直这样纺,用多少纺多少。这是第一道工序叫三合一。</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工序,六合一。将纺好的三合一粗线,再这样在纺车上纺,两个三合一的粗线就成了六合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工序,十二合一。两个六合一的线绳,再来两股合一股,还是这样二合一的纺,就成了十二合一的粗线绳。最后用蜡布捏住纺好的粗线绳,使劲儿捋一捋,一边捋,一边绕成绳蛋子,线绳就制作完成了。使用时,剪一截,续上尖尖头儿,和串在针上的线鸟在一起,就可以纳底子用了。</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儿。纳大人的鞋底子,一般都是用麻绳儿,因为它结实。过去,庙会上都有卖麻的。麻是蓖麻杆儿的皮,是韧层纤维,是除了蚕丝和棉花之外的第三大植物纤维,用途很广。做衣服的面料就有麻类面料。每年一个七八口人的家庭,都要买十多斤麻搓麻绳儿。</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是奶奶和母亲最艰辛的工作。搓麻绳是把近三米长的麻皮绑在一根竹杆上,竖在墙根儿,人坐一个很低的矮凳子,伸开右腿,捋起裤子,把麻皮放在腿的皮肤上搓。</p><p class="ql-block"> 一根麻绳由两股麻皮搓成,一般都搓四米长,要掌握两股麻皮的多少都一样,而且从头到尾绳的粗细都一样均匀,不能一截粗一截细。这就要挑一样宽窄的麻皮,,宽的撕下来一些,窄的再补上一些,不够长再续上一些,这些都是技术,奶奶和母亲都是行家里手,技术娴熟,搓出来的麻绳又好又匀称光滑,速度还快。</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搓法有很多问题,首先人的皮肤上都有汗毛,妇女少而短一些,但也有。这一根一根的搓绳,汗毛都得被拔掉,能不疼吗?其次是麻皮韧而硬,在腿的皮肤上长时间的搓,皮肤能受得了吗?</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儿一般都是在夏季以后才开始搓,这时天潮,麻发绒好搓些,但必定是韧而硬的麻皮,搓久了谁也受不了。所以,奶奶和母亲每年开始搓麻,都有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汗毛被麻绳拔掉的疼,那是小菜一碟,不算啥。最难的是开头几天,腿先发红,进而出血,进而发肿!想想看,那麻皮就像刀子一样的刮着腿上的皮肤!头几天,搓麻搓得走路就一瘸一拐的,让人看着就心疼,真的心如刀割呀!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奶奶和母亲大概是习惯了?或许也是无奈吧?这个时间大约得一个星期的时间,随后腿上就开始出黑青,再后来就是老皮,成茧子了,这一关就过去了!不说是鬼门关吧,也是脱几层皮的关!</p><p class="ql-block"> 不说“临行密密缝”的说法我真的不敢恭维,这不是脱皮挽肉吗?!“天下慈母心,满腿血津津。为儿穿鞋子,脱皮如挽心!”</p><p class="ql-block"> 一个夏天和秋天,上千条麻绳儿就是这样搓成的!</p><p class="ql-block"> 咳!说到这里,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p><p class="ql-block"> 有关麻绳的细节就不说了吧!真的无心再说下去!</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曲: 纳鞋底儿。纳鞋底儿是 把铺了铺衬寨了底面用线绳纳了边圈的底子,用麻绳儿密密麻麻的纳一遍,使软软的可弯曲的没有刚性的底子,变成硬钢钢的底子,好在做成鞋后耐穿耐磨,不怕砖头瓦块甚至钉子扎的可以更好保护脚的脚甲层。</p><p class="ql-block"> 一般男人的鞋底子的针脚横行是六至八毫米一针,顺排是五至七厘米一行,以四十二号鞋为例长是26厘米,最宽最窄平均按9厘米算,整个鞋底子得纳600针至700针。</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是先用针锥子在鞋底子上扎个孔,再用带着麻将的针扎过去,把几米长的麻绳抽出来,再绷紧。这些动作做完大约得25秒至30秒一针,纳完整个一支鞋底得700 针21000,一刻不停,也得近七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我家八九口人,每个人每年五六双鞋,也得四五十双鞋,这又是多大的工作量呀!</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这活最缠手,费力不出功。奶奶和母亲哪来的工夫专门纳鞋底子呢,都是加班加点儿的挤时间纳。生产队时,等派活纳,歇地头儿纳,开会纳,走路纳,手不离鞋底子,鞋底子不离手,纳鞋底子成了奶奶和母亲的随身活儿。</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也有两个危险经常折磨奶奶和母亲。一是针锥子扎人,你想想,没纳的鞋底坯子有30层棉布做成,宣时有二厘米多厚,纳好了也有一厘米半厚,真的钢铁般的硬实。纳时左手攥着鞋底子,右手使劲拧钻着扎针锥子,一不小心就扎在攥鞋底子的左手上。有时坐着纳,为了省力就靠在腿上加力,一不小心,针锥子就扎在腿上</p><p class="ql-block">串针引绳时,要右手的中指戴上铁的顶针子,右手大姆指筘住鞋底子,靠中指使劲往底子的锥眼里扎引绳子的针,一不小心,针的后头儿就从顶针的小坑儿里滑出,一下子扎在中指上,鲜血直流,疼得老半天过不来。或者不小心钢针折断,也会扎进中指里,鲜血淋漓!钻心的疼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哪里穿的是鞋呀?分明穿得是奶奶和母亲的鲜血和皮肉啊!咳!可怜天下慈母心,为了我们的温暖和鞋脚奶奶和母亲受再大的辛苦,从无怨言!从无退缩!从无含糊!</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双的鞋底子,哪一双没有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哪一双没有奶奶和母亲的鲜血和皮肉?</p> <p class="ql-block">光纳鞋底子吗?不做鞋帮子上鞋吗?不做衣服吗?不补衣服吗?不纺线织布吗?不洗衣服吗?不做饭洗碗刷锅吗?不下地干活吗?不合线绳搓麻吗?不奶孩子做饭吗?不下地干活吗?数来数去,就没有奶奶和母亲的休息睡觉时间,所以我们总是见奶奶和母亲艰辛忙碌的身影,从来没见过奶奶和母亲晚上和五更睡觉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天啊!奶奶和母亲就像铁人一样的日夜操劳!?</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的姐姐和妹妹们,也与奶奶和母亲一样,为这个家,为我们的温暖,同奶奶和母亲一样的操劳!一样的艰辛!一样的鲜血淋漓,一样的皮肉疼痛艰辛!一样的起五更睡半夜!一样的操劳负出!一样的也成了铁人!</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的无怨无悔的终生操劳,呵护我们的温饱和成长,负出的却是奶奶和母亲的鲜血、皮肉、艰辛和生命!是钢铁一般的毅力和坚强!</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恰如其分的说明白这一点:“天大地大不如奶奶和母亲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奶奶和母亲的恩情深!”</p><p class="ql-block"> 啊!奶奶和母亲,我们天下最亲的亲人!我们最大最大的恩人!功德无量!功德比天还高!恩情比海还深!就是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也写不尽奶奶和母亲的大恩大德,也写不完我们的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以这样的几句浅浅的文字,来表达奶奶和母亲的河海深恩!来表达对奶奶和母亲的无限感恩之心!也顺便感谢姐姐和妹妹们帮着奶奶和母亲的辛勤付出,为这个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代表家人向奶奶、母亲和姐姐妹妹们深表谢意!我们将永远感恩!</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一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p><p class="ql-block"> 写于天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