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忙年趣事之二~包冻饺子

心灵港湾

<p class="ql-block">儿时忙年趣事之二~包冻饺子</p><p class="ql-block"> 民谣日:“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食,春节吃饺子是我国特有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分给有冻伤的病人们吃。这样,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时,也治好了冻伤。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助饥寒贫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p> <p class="ql-block"> 东北有句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充分说明了东北人对饺子的喜爱程度。过年家里再困难,也要包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按古时辰计算,三十半夜一过亥时就是交子时。所以,要吃饺子(交子的谐音) ,以便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p><p class="ql-block"> 吃饺子现在来讲,已经是轻松平常的事。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困难,一年都吃不上几顿饺子,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所以,我和弟弟、妹妹才盼过年,喜欢过年。</p> <p class="ql-block"><b>  不过儿时,我的家乡过年吃的饺子,是冻饺子。包冻饺子是东北老家过年的传统习俗。那时没有冰箱,而是一次性包好了,直接拿到寒冷的室外冻上。据老人讲,在腊月就蒸馒头、蒸豆包、包冻饺子,把过年吃的准备足足的。初五之前不做饭,以寓意新的一年有吃有喝,丰衣足食。</b></p> <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各家就开始和面剁馅准备包冻饺子了。家家都腌酸菜,饺子馅不成问题。只不过因家境好坏,而在馅里加的猪肉多少而异。不管家境如何,过年每家最低都得包几盖连冻饺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家饺子馅儿有酸菜馅,白菜馅。妈妈还做了传馅。将冻豆腐砌成小块,过过油,再将买来的粉条头,用热水焯了,放上大白菜一拌,就成了素馅。我们将这种饺子称“传馅”饺子。(其实这也是聪明的母亲,在那个猪肉供应限量的年代,创造的一种饺子馅)。现在,我还经常做做这种“传馅”饺子。</p> <p class="ql-block">  我家包冻饺子是一项“大工程”,是一件享乐的事。吃过晚饭,妈妈和了几大盆面,拌了荤素两样馅儿。请来了三姨、老姨、老姑及邻居。到中学后,我的伙伴也加入了这个队伍。放上案板开始包。一直包到半夜11点左右,把事先准备好的面和馅基本用完,有按系子的,有擀皮的,有包饺子的,有摆饺子的,还有来回往外送饺子冻的,分工协作,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大家边包饺子,边唠嗑。七十年的谷,八十年的糠;张家长,李家短;谁家的姑娘与谁家的小伙搞对象,谁家的媳妇得个胖小子…话题广泛,情绪高涨,场面热闹,气氛和谐,每个人都把喜悦写在脸上,传递着过年的信息,营造着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把事先准备好的面和馅基本包完,己到了半夜11点半左右。妈妈开始煮饺子。这时,煮的饺子,是事先把不同馅包的饺子留出的一部分,既是让大家品尝自己家拌的饺子馅儿的味道,又是犒劳每个人晚上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饺子,外面的饺子早已经冻好了。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把它收集一起来,装到事先准备好的大缸里。包冻饺子工程正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包冻饺子过程中,我学会了包饺子的各环节活计:和馅、和面、揪系子、擀皮、包饺子。特别是擀皮,圆、匀、快,同时可供几个人包。理所当然的成为包饺子的骨干。从此,我和几个要好同学,组成忙年包饺子团队,到要好同学家去帮忙。每一处,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一忙就大半夜。一家接一家,乐此不疲。手掌心肿了,手腕子酸了,又累又饿,大家还非常高兴,非常欣慰。一方面自己长大了,能帮助大人干活,并直接参与忙年了。另一方面,每次帮助同学家包冻饺子后,都能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并且还解馋了。</p><p class="ql-block"> 包冻饺子堪称东北一绝,是家乡最有仪式感的忙年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