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奶和母亲的纺车织机与针线(四)</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为我们和家人劳累一生的奶奶和母亲!以纪念两位老人家的智慧、勤劳、善良和恩德!也感谢姐姐妹妹们在家协助两位老人的辛苦负出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曲:针线,或者说裁缝。</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纺线织布是件辛苦的事,那裁剪衣服被子都比较轻松,倒可以说得过去,只不过是忙来忙去的,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空闲。</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以及姐姐妹妹们,只要能干得动地里活儿的,都得下地,因为那年代庄稼讲究精耕细作,耕地耙地、种植保苗、补苗移栽、锄草松土、保商抗旱、间苗打叉、施肥浇水、防霜防冻、防虫除害、收割捆个儿、担挑运输、人背肩抗、装车卸车、凉晒翻场、挑场上垛、摊场放磙、扬扬炝场、凉晒干燥、背包入库、积肥、平地挖渠、宣岸、出夫摊工……没完没了,数都数不过来的活路,人永远都干不完!哪里有闲功夫呢?难怪人们人们都说那年代是“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黄土,面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呢?不是有句名言叫“上至拐棍儿,下至奶穗儿都得下地”吗?真的很形象!</p><p class="ql-block"> 你想想看,奶奶和母亲白天哪来的时间作针线活儿呀?她们就只有饭前饭后,午间休息和晚上加班,起五更来干针线活儿和洗洗涮涮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人们都想象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艰难困苦那并不是最苦的,更辛苦的是“日出而做,日落不息,挑灯夜战,天天如此,一年四季,年年月月,永无止境,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见奶奶和母亲与我们一起睡过觉,也没有见奶奶和母亲同我们一起起过床!我们总是在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劳作中睡去,又在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劳作中醒来。除非奶奶和母亲病了,而且是病得很重,无力干活了,才见到奶奶和母亲躺在床上睡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人们可能会说:真的不容易呀,老人们真难!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听我往下说。 </p><p class="ql-block"> 孟郊的《游子吟》中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人们对母亲的针线多么的感恩!其实,这首诗,我不认为写得好。临行密密缝并没有写出母亲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最艰辛的是搓麻绳和纳千层底儿。</p><p class="ql-block"> 这里先说说做鞋和千层底儿。靠买鞋为生的现代人,已经不见了手工做鞋,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来就没见过手工做鞋是怎么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过去家里做的都是布鞋,布鞋是分鞋帮和鞋底儿,这鞋底儿就是千层底儿。</p><p class="ql-block"> 千层底儿的制作也是分三步, 即: 第一步: 刻鞋底儿,第二步: 合线绳搓麻绳儿,第三步: 纳鞋底儿。</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刻鞋底儿也分八道程序: 一抹背子,二、刻底样儿,三、迁边条,四、第一次寨背底,五、填噗趁,六、敷底面,七、第二次寨底子,八、纳鞋底边圈。</p><p class="ql-block"> 一、抹背子。抹背子是用破被子破衣服的旧布洗干净,剪整齐,备用。煮一锅浆糊(小麦面玉米面都行,过去大多都是玉米面)要稍稠但要可流动,找几块门板、面板都行,把门板平放地上,浆糊舀到门板上用手抹开(第一层用浆糊很少很少,多了揭不下来,第二层以后可以多用浆糊),把破布婊糊在门板上一块挨一块,不留空隙。一层一层的一直糊,一般分三层背,五层背和七层背。做鞋底儿以五层为多。最底层用大块布,中间用赖布,最后一层用好一点的布,好看。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揭下来备用。</p><p class="ql-block"> 二、刻底样儿。给谁做鞋,每个人都有底样儿。依底样子比着剪这五层布的背子,毛坯和底样儿一样大小。小孩子的鞋刻两个背子底,男人干重活儿,费鞋,就刻四个背子底。剪下毛坯,再比着鞋样子穴好,每一个背子底都得与鞋样子一般大小,要很标准,不然四个背子底摞在一起不整齐,不好看不说,也不好做活儿。</p><p class="ql-block"> 三、迁边条。由于背子是用破布抹的,各种布都有,蓝黑白相间,五花八门,不好看,为了做出来的鞋底好看玲巧,要把背底子迁边条儿。</p><p class="ql-block"> 迁边条是买白洋布做,叫鞋口布。把白洋布剪成两厘米多一点儿宽,尽量长的白布条,在刻好的背底子边上裹一条白布条,这就把五颜六色的背底子包裹起来了,都是白色,整齐划一,好看。</p><p class="ql-block"> 迁背底子是把白布条抹上硬一点儿的浆糊,再把抹了浆糊的白布条拉紧裹在背底子的边上,要坐白布条的中间裹,拉紧了再裹,这样白布条就形成一个U形的槽紧紧的贴在背底子的边延,裹一圈稍掺和一点,把多余的剪掉,把接口按紧,白布条就紧紧的粘在背底子的边延了。</p><p class="ql-block"> 四、 第一次寨背底子。把迁好白布条的背底子,四个对整齐了摞在一块儿,用线大针脚缝在一起即可。这算一个做好的底坯子。</p><p class="ql-block"> 五、填铺衬。填铺衬是嫌底坯薄,再给它增加厚度。是用更破更碎的破布,撕成两厘米见方的碎片,一块挨一块的往迁边白布条边又寨在一起的底坯子上铺,一层一层的铺,这没有标准,小孩子的鞋底子铺薄一点,大男人的鞋就铺得比较厚,大约铺十多层就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六、敷底面。底面一般用手工织的粗白布,大概剪一块比底坯子每边大一点五厘米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七、第二次寨底子。把敷在铺了铺趁的底子上的底面,用线缝在铺了铺衬的底坯子上。</p><p class="ql-block"> 八、纳鞋底边圈。把寨在底子上的底面大出去的边儿用针折回来,让和底坯子的边儿折齐,用针锥子先锥个眼儿,再用线绳子缝过去。就这样缝一圈,一个整整齐齐的底坯子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一般一次做这样的纳了底子边圈的底子,都是好几双,甚至十双二十双,存起来慢慢的纳。</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 合线绳、搓麻绳。</p><p class="ql-block"> 线绳和麻绳都是纳鞋底子用的绳子,线绳没有麻绳结实,麻绳拉力大,耐磨。给孩子做鞋纳鞋底子和圈大人的鞋底坯子,一般都用线绳,纳大人的鞋底子都用麻绳。</p><p class="ql-block"> 制作线绳,称合线绳。也是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先用三根纺线合为一根,在草坐子上插三个线穗子,,用左手把三根线从线穗子上抽出来一米多长,一头儿搅在纺车的锭子上,左手捏三根线,右手摇纺车绞线上劲,等三根线拧成密实的麻花壮后,绕到锭子上,再拉线再摇纺车绞成麻花劲,一直这样纺,用多少纺多少。这是第一道工序叫三合一。</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六合一。将纺好的三合一粗线,再这样在纺车上纺,两个三合一的粗线就成了六合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十二合一。两个六合一的线绳,再来两股合一股,还是这样二合一的纺,就成了十二合一的粗线绳。最后用蜡布捏住纺好的粗线绳,使劲儿捋一捋,一边捋,一边绕成绳蛋子,线绳就制作完成了。使用时,剪一截,续上尖尖头儿,和串在针上的线鸟在一起,就可以纳底子用了。</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儿。纳大人的鞋底子,一般都是用麻绳儿,因为它结实。过去,庙会上都有卖麻的。麻是蓖麻杆儿的皮,是韧层纤维,是除了蚕丝和棉花之外的第三大植物纤维,用途很广。做衣服的面料就有麻类面料。每年一个七八口人的家庭,都要买近十斤麻搓麻绳儿。</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是奶奶和母亲最艰辛的工作。搓麻绳是把近三米长的麻皮绑在一根竹杆上,竖在墙根儿,人坐一个很低的矮凳子,伸开右腿,捋起裤腿儿,把麻皮放在腿的皮肤上搓。</p><p class="ql-block"> 一根麻绳由两股麻皮搓成,一般都搓四米长,要掌握两股麻皮的多少都一样,而且从头到尾绳的粗细都一样均匀,不能一截粗一截细,其实所有的麻绳儿都一样的粗细。这就要挑一样宽窄的麻皮,宽的撕下来一些,窄的再补上一些,不够长再续上一些,这些都是技术,奶奶和母亲都是行家里手,技术娴熟,搓出来的麻绳又好又匀称光滑,速度还快。</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搓法有很多问题,首先人的皮肤上都有汗毛,妇女少而短一些,但也有。这一根一根的搓绳,汗毛都得被拔掉,能不疼吗?其次是麻皮韧而硬,在腿的皮肤上长时间的搓,皮肤能受得了吗?</p><p class="ql-block"> 搓麻绳儿一般都是在夏季以后才开始搓,这时天潮,麻发绒好搓些,但必定是韧而硬的麻皮,搓久了谁也受不了。所以,奶奶和母亲每年开始搓麻,都有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汗毛被麻绳拔掉的疼,那是小菜一碟,不算啥。最难的是开头几天,腿先发红,进而出血,进而发肿!想想看,那麻皮就像刀子一样的刮着腿上的皮肤!头几天,搓麻搓得走路就一瘸一拐的,让人看着就心疼,真的心如刀割呀!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奶奶和母亲大概是习惯了?或许也是无奈吧?这个时间大约得一个星期的时间,随后腿上就开始出黑青,再后来就是老皮,成茧子了,这一关就过去了!不说是鬼门关吧,也是脱几层皮的关!</p><p class="ql-block"> 不说“临行密密缝”的说法我真的不敢恭维,这不是脱皮挽肉吗?!“天下慈母心,满腿血津津。为儿穿鞋子,脱皮如挽心!”</p><p class="ql-block"> 一个夏天和秋天,上千条麻绳儿就是这样搓成的!</p><p class="ql-block"> 咳!说到这里,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p><p class="ql-block"> 有关麻绳的细节就不说了吧!真的无心再说下去!</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 纳鞋底儿。纳鞋底儿是 把铺了铺衬寨了底面用线绳纳了边圈的底子,用麻绳儿密密麻麻的纳一遍,使软软的可弯曲的没有刚性的底子,变成硬钢钢的底子,好在做成鞋后耐穿耐磨,不怕砖头瓦块甚至钉子扎的可以更好保护脚的脚甲层。</p><p class="ql-block"> 一般男人的鞋底子的针脚横行是六至八毫米一针,顺排是五至七厘米一行,以四十二号鞋为例长是26厘米,最宽最窄平均按9厘米算,整个鞋底子得纳600针至700针。</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是先用针锥子在鞋底子上扎个孔,再用带着麻将的针扎过去,把几米长的麻绳抽出来,再绷紧。这些动作做完大约得25秒至30秒一针,纳完整个一支鞋底得700 针21000秒,一刻不停,也得近七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我家八九口人,每个人每年五六双鞋,也得四五十双鞋,这又是多大的工作量呀!</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这活最缠手,费力不出功。奶奶和母亲哪来的工夫专门纳鞋底子呢,都是加班加点儿的挤时间纳。生产队时,等派活纳,歇地头儿纳,开会纳,走路纳,手不离鞋底子,鞋底子不离手,纳鞋底子成了奶奶和母亲的随身活儿。</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子也有两个危险经常折磨奶奶和母亲。一是针锥子扎人,你想想,没纳的鞋底坯子有30层棉布做成,宣时有二厘米多厚,纳好了也有一厘米半厚,真的钢铁般的硬实。纳时左手攥着鞋底子,右手使劲拧钻着扎针锥子,一不小心就扎在攥鞋底子的左手上。有时坐着纳,为了省力就靠在腿上加力,一不小心,针锥子就扎在腿上</p> <p class="ql-block">串针引绳时,要右手的中指戴上铁的顶针子,右手大姆指筘住鞋底子,靠中指使劲往底子的锥眼里扎引绳子的针,一不小心,针的后头儿就从顶针的小坑儿里滑出,一下子扎在中指上,鲜血直流,疼得老半天过不来。或者不小心钢针折断,也会扎进中指里,鲜血淋漓!钻心的疼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哪里穿的是鞋呀?分明穿得是奶奶和母亲的鲜血和皮肉啊!咳!可怜天下慈母心,为了我们的温暖和鞋脚奶奶和母亲受再大的辛苦,从无怨言!从无退缩!从无含糊!</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双的鞋底子,哪一双没有奶奶和母亲的辛苦?哪一双没有奶奶和母亲的鲜血和皮肉?</p><p class="ql-block"> 光纳鞋底子吗?不做鞋帮子上鞋吗?不做衣服吗?不补衣服吗?不纺线织布吗?不洗衣服吗?不做饭洗碗刷过吗?不下地干活吗?不合线绳搓麻吗?不奶孩子做饭吗?不下地干活吗?数来数去,就没有奶奶和母亲的休息睡觉时间,所以我们总是见奶奶和母亲艰辛忙碌的身影,从来没见过奶奶和母亲晚上和五更睡觉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天啊!奶奶和母亲就像铁人一样的坚强!就像铁人一样的日夜操劳!</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的姐姐和妹妹们,也与奶奶和母亲一样,为这个家,为我们的温暖,同奶奶和母亲一样的操劳!一样的艰辛!一样的鲜血淋漓,一样的皮肉疼痛艰辛!一样的起五更睡半夜!一样的操劳负出!</p><p class="ql-block"> 奶奶和母亲的无怨无悔的终生操劳,呵护我们的温饱和成长,负出的却是奶奶和母亲的鲜血、皮肉、艰辛和生命!</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恰如其分的说明白这一点:“天大地大不如奶奶和母亲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奶奶和母亲的恩情深!”</p><p class="ql-block"> 啊!奶奶和母亲,我们天下最亲的亲人!我们最大最大的恩人!功德无量!功德比天还高!恩情比海还深!就是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也写不尽奶奶和母亲的大恩大德,也写不完我们的感恩之心!!! </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以这样的几句浅浅的文字,来表达奶奶和母亲的河海深恩!来表达对奶奶和母亲的无限感恩之心!也顺便感谢姐姐和妹妹们帮着奶奶和母亲的辛勤付出,为这个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代表家人向奶奶、母亲和姐姐妹妹们深表谢意!我们将永远感恩! </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一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p><p class="ql-block"> 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