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p class="ql-block"> 美是什么?《诗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屈原说:“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林语堂说:“美是优雅地老去”;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林清玄说:“人间最美是清欢”;蒋勋说:“美,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功课”。</p> 遇荐好书 <p class="ql-block"> 初看《美的沉思》的封面,月中缥缈空灵的中国画把它那一抹温柔的暖黄照在寄托着历史沉淀的秀丽温婉的青铜犀牛和庄严慈祥的菩萨雕塑之上。就像季羡林老先生说过的那样:“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被美学界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首版发行以来,至今已经几度再版印刷,为千万读者的美学之旅引路导航。翻开《美的沉思》,仿佛徜徉于艺术与历史之间,如扉页上的题词“没有美,没有沉思,也就成就不了文明”那样,凝练有力,摄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共有十八个章节,蒋勋先生通过优雅的文字、清丽的辞藻与精美的插图为读者全面梳理中国艺术脉络。</p> <p class="ql-block"> 从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一直介绍到了山水画,蒋先生一点点向我们展开了中华民族不同阶段的美的精彩篇章:商代绚丽浪漫,汉代纯朴厚重,魏晋张狂肆意,唐代灿烂辉煌,宋代内省清静……作者借助艺术作品的形式,看似欣赏艺术,实则是串联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串联起时间长河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形成了一幅巨型画卷,这其中有美的创造,更有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这本《美的沉思》称得上是一部中国美学史,也是一本中国文化史,更是一本触摸到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让我们跟随作者走入时光的回流,拂去岁月的尘埃,一起去寻找精神的故乡。</p> 悦读阅美 <p class="ql-block"><b>初民之美-----</b></p><p class="ql-block">“美” 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b>。</b></p> <p class="ql-block">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 的情感。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于是,石斧变成了玉 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 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 结合,原始的作用与 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b>史前陶器纹饰之美-----</b></p><p class="ql-block">《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人类从流荡游牧的生活改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上。不但利用这块土生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土制作了器物。陶器正是这 “安土敦仁” 的文明产物。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生存竞争,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较缓和的农业社会时 的优美心情。</p> <p class="ql-block">那些延展的曲线,连绵、缠绕、勾曲,像天上的云, 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因为定居了,因为从百物的生长中知道了季节的更替、生命的从死灭到复苏,中国陶器中的纹饰除了图腾符号的简化之外,又仿佛有一种静下来观察万物的心情。是坐在田垄边“子兴视夜,明星有烂”的农业的初民吧,那陶器中浑朴、厚重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不衰,那“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精神想必也是中国农业传统的重心吧。</p> <p class="ql-block"><b>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b></p><p class="ql-block">从春秋时期开始,于周王朝而言具有时代精神的权利符号——三足鼎,其庄重性减弱,无论是纹路上还是形态上,其实用、方便的效能明显增强,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有了一种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这便折射出当时政治上东周王权的没落、诸侯国的崛起,以及文化上宗教束缚的解除;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争霸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在器物的花纹上,强调的是流动性的线纹,这活泼、热烈带有侵略性的线,如相斗的龙蛇,夭矫蜿蜒,组合成活泼而热烈的战国之美。</p> <p class="ql-block"><b>规则与叛逆的大唐美学-----</b></p><p class="ql-block">唐代,特别是我们所谓的盛唐,一方面是对于北朝文化中规范与楷模,律则与纪律的继承,另一方面 却又是对这楷、律的不屑与叛逆。</p> <p class="ql-block">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如果是大唐规则美的典范,张旭的狂草书帖便是那大唐处处要叛逆规则却“无入而不自得”的另一种向往。李白用字奇险,在诗歌形式上,《蜀道难》的“噫!吁! ! 危乎! 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是多么的惊讶,在奇险中兴奋的欢呼啊! 他那样不屑于规则,使人惊慌、使人羡慕,不断的惊叹号,不断地在短音与长句中造成对比、跌宕,步步都是断崖,摔下去要粉身碎骨,然而李白和张旭携手走来,却如走索,在他人惊叹目眩之时,还可以回旋纵跳,耍一耍花招。</p> <p class="ql-block">终唐之世,规则的严整与规则的叛逆似乎一直 并行着、而且,就是在这两种极端不同的动力激荡中才有大唐艺术灿亮动人的风貌罢。大唐是难以用一种美学规范的,它太庞大、太纷杂、呈现了太多不同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b>宋代山水画的哲思之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山水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它在“虚实”上有了更鲜明的空白,色彩上有了明显的褪淡,融入了宋人的静观沉思,彰显出一种哲思的美。</p> <p class="ql-block">在北宋,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来看,用细密而尖锐的毛笔直接触点,构成干燥而坚实的黄土高原上山石壁立的气度,我们远看之时,震惊于突起大山的雄浑苍莽,慢慢近看,会被陆续发现的树丛、泉石、行旅、人骡吸引,惊讶于那雄浑苍莽的宇宙山川之中,还有这样微渺但生气盎然的生命,然后,当我们继续进入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的筋节,我们感动于那物质世界多么微妙的构成,忍不住,仿佛要用手去抚触那粗粝的表面.......这便是五代到北宋的山水画,是在辽阔的宇宙一览无遗的胸怀,与精密的近于科学家研究质子、粒子的谦卑上,统一了一个“远取其势,进取其质”的伟大而丰厚的山川世界。</p> 品读有感 <p class="ql-block">《美的沉思》是一本让人读了还想读的好书,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span>人、物、天地、时间的故事娓娓道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一把解读艺术、生活和自我的钥匙,开启我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span>在蒋勋老师的讲述中,当下、过去、未来结为一体,此在的我,与过去有了关联——与那个鞠水而饮,一念而动造出碗的智人呼吸了同一种空气;与那个等着“雨过天青”出窑的工匠一起心跳;《虢国夫人游春图》似乎正由我手缓缓展开,又缓缓合上……</p> <p class="ql-block">在这本关于中国美学发源发展的“另类”史书里,美不是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陶器、青铜、书法、石雕、绘画、彩塑、壁画、建筑、舞台,文学……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意义,那些由此衍生出的,隐藏在艺术品之后的哲学、意境、诗意、甚至对宇宙、人生的追问与探索,都让蒋勋先生一一解读,就像席慕容所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p> <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我想自己再观云冈石窟,看到的不仅是雕像秀骨清面上那一抹淡然睿智的微笑,还会是线条的突破,是佛像眼中那匍匐在人间如蝼蚁一般的魏晋人;再赏张旭的草书,看到的不再是一堆并不清晰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纵情肆意的灵魂,是一种把悲欢情感极致地挥洒在笔尖的抒情艺术,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唐气息;再品宋代画家李唐的《江山小景》,看到的不仅是横卷伸展的空间感,更是虚实的配合,是一份灵动诗意的内核,更是画者如镜一般清明的内心世界……就如作者所说,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它跨越种族、跨域地域、跨越时光,带给人永恒的精神故乡。</p> <p class="ql-block">美是世间最奇妙的财富,越分享越拥有。我们需要用眼发现美,用耳聆听美,用心沉思美,愿我们都拥有因为这份心灵的自由,享受美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武昌棋盘街小学 王天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