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喜迎春节,欢乐无穷。疫情退去,福满家园。在越海华府居住五年,每年的春节来临,小区内外,各种各样的春联、灯笼琅琳满目,浓浓的年味十足。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有钱没钱都要过年,贴对联就是一个最重要标志。今天,笔者就谈一谈楹联。</p><p class="ql-block"> 越海华府位于涧河北岸、五原路中段。小区拥有1320户、3800多居民,是一个位置优越、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温馨家园。</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强传统文化底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湖滨区关工委、湖滨区楹联学会、涧河街道办事处三方联合,在越海华府打造楹联文化特色小区,共展示相关楹联150余副。这些楹联符合联律、格调高雅,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要求联律必须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其次,要求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凑安排平仄交替,上下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嵚字、衔字;音法中的平仄协调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音也可。</p><p class="ql-block"> 楹联故事之一 最早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春节贴对联的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了。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桃木削成长方形,画上辟邪的符号,或画两个神像、神蒣和郁垒,钉在大门上,认为消灾避祸。唐朝时,桃木板上不在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吉祥话。到了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叫孟昶,嫌瀚林学士辛寅逊为春节写的吉祥话不中意,亲自在桃木板上写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吉祥话,说的是新年开始吉庆有余,春节一到万事如意。这副楹联记在《宋史》上,成为今天看到有记载的最早对联,距今有一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楹联故事之二 要当“潜龙”不做“雏鹤”</p><p class="ql-block"> 明朝张居正当过明神宗的首辅,通过改革把国家治理的很富强。他十来岁时参加考秀才的“童子试”。那天巡抚古璘来到学堂,看他聪明伶俐,就出个对子让他对:“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听了,马上对了一句:“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意思是说:我不是小雏,是还没有露面的小龙,将来一飞,就能直冲九天!顾璘认为这孩子人小志大,一高兴当时就解下自己的金腰带,送给了张居正,摸着他的脑袋说:“好孩子,有志气,将来准有出息。”后来张居正真的成为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楹联故事之三 十根竹子一片叶</p><p class="ql-block"> 北宋王琪年轻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有一天看见一片竹林,提笔就写了副对联:“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把竹叶比作宝剑,竹竿比作长枪,也还算形象。他把对联贴在墙上,吹大话说:“谁要能改一个字,就白送他十两金子!”后来,苏东坡看了对联,对他说:“连句比方的还不错,可惜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仔细一想,可不是嘛,这叫什么竹子呀!脸一下臊红了,赶紧向苏学士道歉。此后王琪再也不敢张狂了,老老实实做学问,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读书学习必须踏踏实实,不可轻浮张狂,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 楹联故事之四 少年周恩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曾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念书,他那时候常到同学何履家里做客。何的爷爷叫何殿甲,看周恩来年纪虽小,可谈吐不凡,很有抱负。老先生十分喜爱他。有一天特意给周恩来出了个上联:“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看了上联,想了一下马上提笔写出了下联:“誓做中华之主人!”何殿甲一看,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夸奖说:“周生年少有志,真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年关到了,现在的春联,多以喜庆、欢乐为主,旨在祥和、太平、如意!</p><p class="ql-block"> 2023.1.19</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