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 国 第 一 部 抗 日 战 争 题 材 影 片 编 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 东 山</span></p> <p class="ql-block"> 史东山( 1902——1955)</p><p class="ql-block"> 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从华北的青纱帐到寨外的林海雪原,“母亲教儿子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为雪国耻,前赴后继。历经14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是我国第一部抗日战争题材影片,它的编导,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编导、戏剧导演史东山。他从事电影艺术三十多年,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剧照。1938年上映。编剧、导演:史东山。主演:魏鹤龄、戴 浩、舒绣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长夜中的探索</b></p><p class="ql-block"> 史东山,原名史匡韶,杭州人。1902年12月29 日出生在爱好艺术的知识分子家庭,接受了较深的艺术熏陶。因家境衰落,于1922年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p><p class="ql-block"> 凭借着艺术天赋和勤奋的态度,史东山不仅完成了美工师工作,还在影片《古井重波记》《重返故乡》《小公子》等影片中担任演员。同时,他又开始了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1925年,他创作并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柳絮》。</p> <p class="ql-block"> 电影《柳絮》剧照。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编导:史东山,主演:王乃东,韩云珍。</p><p class="ql-block"> 电影《柳絮》描写的是一个放荡的少妇爱慕虚荣,终于被丈夫抛弃了的悲剧故事。史东山亲自担任导演,表现出超群的艺术才能,引起了电影界的注目。而后,他又编导了《同居之爱》,描写了两个女性之间的痴情、误解和忌妒,而最终成为有闲阶层的消遣品。两部影片的出手之后,在初感欣慰之余,又感到有几分遗憾,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自己所表现和追求的,只是所谓形式上的美,影片的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大众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差距,明显地令人感到贫乏和空虚,甚至说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我国正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使年仅24岁的史东山受到的感染和影响,决心再次提笔。于是,他又编导了《王氏四侠》,原来的构想是以除暴安良为主题,但他又将这部影片定为“浪漫派古装武侠片”来拍,这样,便又和当时流行的“神怪的武侠片”纠缠在一起,原来构思的主题被淹没了。当然,从主观上讲,史东山是反对那种只顾迎合部分观众低级趣味的作法,可是,自己又找不到明确的目标和道路。1928年,史东山悄然离开了影界,陪伴他的是迷茫、孤独,还有更多的是思索和探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投奔义勇军去”</b></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和组织进步的作家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动革命文化运动,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犹如星夜的北斗,使史东山眼前的创作道路豁然开朗,他的唯美艺术观被动摇了,决心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特别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艺术工作者,史东山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他大声疾呼:“要拿起枪到东北去,要投奔义勇军!”他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群众,为反映人民的心声和祖国的命运而创作。1933年,史东山参加了在党的电影小组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聘请到华艺影业公司。他先后编导了《女人》、《人之初》,影片以鲜明的爱憎,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衰,反映了城市中的阶级矛盾,影片受到好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电影《女人》海报,1934年拍摄。编剧、导演:史东山。主演:黎明辉、胡 萍、王 引、黄耐霜。</p> <p class="ql-block"> 电影《人之初》海报,1935年拍摄。编剧、导演:史东山。</p> <p class="ql-block"> 电影《人之初》剧照。主演:魏鹤龄、胡萍、袁美云、王乃东。</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史东山由上海到了重庆,致力于军委政治部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编导出我国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通过描写刘家兄弟在抗击日寇中的不同表现,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的人民群众,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颂扬了广大农民要求抗战的意愿,呼唤人民共赴国难。1938年,影片在雾都重庆上映,引起了轰动,2 月3日《新华日报》载文称道:“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刺入我们的心坎,像这样奔放的情感、嘶叫,是中国影坛所初创的,我们极诚恳地把它推荐给每一个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影片放映后反响强烈,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随后,他又编导了《好丈夫》。他和田汉合作编导了以“只有动员民众,抗战才能胜利”为主题的影片《胜利进行曲》,这些抗日题材影片,内容真实,思想性强,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史东山的爱国热情和艺术风格,《新华日报》载文称道“电影艺术正在走着新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时代的舞台上</b></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史东山不仅编导影片,而且还热衷于舞台剧。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陈白尘的《秋收》、于伶的《杏花春雨江南》,效果颇佳。</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了,史东山于1946年回到上海。对于国民党霸占上海制片基地的行径,史东山和进步电影工作者一道,同国民党反动派进了坚决的斗争。他和郑君里等进步人士一起筹备恢复了联华影业社,并且编导出《八千里路云和月》,颂扬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在艰苦抗日历程中的斗争精神,对于国民党官僚买办予以揭露。影片大获好评。《新华报》称其“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一块基石”。</p> <p class="ql-block"> 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海报。1947年拍摄。编剧、导演:史东山,</p> <p class="ql-block"> 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照。主演:白 杨、陶金、石 羽、高 正等。</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史东山任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和技委会主任。他致力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并且创作热情不减,改编和导演了《新儿女英雄传》,获得了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中的导演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电影《新儿女英雄传》海报,1951年摄制。编剧:史东山,导演:史东山、吕 班。主演:今 欣、姚向黎、郭允泰、李景波、王为光、谢添、赵子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1952年,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和蔡楚生合作,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反对细菌战》,向全世界揭露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的滔天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1955年2月23日,史东山不幸逝世,终年53岁。他在三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995年我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年活动中,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中的导演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 1998 年初稿,原载 2007年7月25日 新浪个人实名博客,</span>2023年1月19 日修改,20 日制作美篇。<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秦世营 :1943年生,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b><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会员。从1964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文学、史学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了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近年文学作品散见于纸媒或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