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过年说热闹

老马

<p class="ql-block">——小议家乡昔日的狮子、龙灯、竹马、彩莲船</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到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层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如今过年,岀门驾车子,拜年用机子,网络发票子,聚歺下馆子。昔时儿歌:“腰一躬手一妥,糖果米子拿给我”的拜年愿景,早已成酸酸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说说家乡昔日迎新年、闹元宵舞龙灯、耍狮子、跑竹马、划彩莲船的事情,这些传统迎春文艺形式已渐渐的消失,但文艺团队的激情,放鞭炮敲锣鼓的热闹场景,留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进城之前(文革中后期)生活在农村,是上述文艺活动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特别是有过两年参加跑竹马、划彩莲船的经历(乐队鼓手),算得上是文艺活动的组织领导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老一辈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的年近七十岁的曾祖父,就是从旧社会开始参加文艺活动的锣鼓手,他经常讲述旧社会玩狮子龙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这样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乞讨色彩。参加者多为穷苦人家的后生,每到一地,要收米、收钱;有时还会与另外的团队发生冲突;常常因“叫化子争门楼”而发生械斗;活动中还有许多清规戒律:如船龙行斗水、狮马走上坡,进村后活动中途不能中断,锣鼓手中的锣、锤等不得掉地,掉在谁家门口,那家就不吉利,会发生纠纷。</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此类活动由自发开展到各级指导,有序进行。如组织一个团队,大队批准,区社备案,上级主管部门还印发宣传提纲和唱词。</p><p class="ql-block"> 组织一个团队并开展活动有讲究:人不宜太多,以划船为例,10人左右为宜,划船坐船4人(两班),锣鼓手5人,唱词1人,协调服务1人。</p><p class="ql-block"> 操练准备很重要,表演操练、锣鼓操练,得半月以上。表演者必须面容姣好舞姿优美,吃苦耐劳;锣鼓必须适应各类唱腔,节奏专业齐整;唱词必须灵活配合默契。</p> <p class="ql-block">  唱词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是主管部门印发宣传资料。至今还记得有份资料上的几句:如“春到山乡气象新,修犁整耙忙备耕,大寨红旗把路引,梯田层层接白云。”还如:“阶级斗争记在心,纲举目张促春耕,早晩连作落实好,粮食丰收有保证”。</p><p class="ql-block"> 二是主唱人员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当然提前有所准备)如大队干部、国家干部、军属、教师、红白喜事家庭,都有相应的唱词准备。唱词直接影响活动的氛围,影响主家的积极性。如“小小船儿轻又轻,书记门前贺新春,丰衣足食生活好,人人夸奖带头人”。还如“军属门前贺新春,前方后方一条心,多打粮食守边关,保家卫国立功勋”。</p> <p class="ql-block">  城乡过年,如今传统文化活动没有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其一,年青人去办更重要的事。过去农村是小生产,是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富裕,现在青年人都去城市打工赚钱了,没有年青人,活动造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其二,城乡文化生活,逐步被电视电脑取代,没有上述活动,大家并不感到缺失。</p><p class="ql-block"> 其三,活动不存在了,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丢失,而是向更高层次进步。它们从过去的低级劣质向规范性高标准进步;由民间走向舞台,由随意走向正规。大项目开工、企业开业、重要节日纪念等活动就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安陆市城区玩龙灯曾经很有特色和名气。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城郊的护国、肖台、五一等村,每年元宵节就在城里玩龙灯,看的人算不上人山人海,也有成千上万,当时城市没禁鞭,私家车少,街道显得宽敞,舞龙活动可以容纳,但没过两年,情况大变,车辆较多,加之外地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城区舞龙活动无法进行。</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片、视频说明:这是2021年3月12日,白兆山桃花节开幕日舞狮参加开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作者:施方青(老马)</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