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秋,注册“米苏妈”微信公众号(未正式启用),身边亲友甚是好奇,何谓“米苏妈”。</p> <p class="ql-block"> <b> </b></p><p class="ql-block"><b> Ⅰ 《留学前的那段日子》</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2010年,儿子远渡重洋,赴美留学。送走相伴十八年的儿子,顿感生活落寞空寂,悄然萌生为儿子做本留学纪念册的心愿。选照片、配文字、创意设计,成了那段时间工作以外最主要的事情。记得好多个周末守在电脑前海选照片,一坐便是四五个小时。从2000多张到500多张、再到200多张,一选就选到深夜。好多次,待抬头起身,才惊觉颈腰僵硬,仿佛变成了雕塑。还记得,好多次下班后从骡马市匆匆赶往九眼桥的广告公司(那时电邮还未普及),守着编辑小妹一幅幅、一页页修改,每次离开都是夜里九十点过。一次,从广告公司出来,天黑地不平,一脚踩在门前的凹坑里,亏得一把抓住恰巧从面前经过的路人,才未导致严重崴伤(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被当作救命稻草的路人被我吓得不轻)。花了半年多时间,纪念册如愿出炉。170多张配文图片,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儿子赴美前两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儿子开启留学生涯一份珍贵的纪念。首都机场送子归来,R爸一挥而就的《是雄鹰就要飞翔》,更是饱含我们放飞儿子的无限期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Ⅱ 《威顿四年》</b></p><p class="ql-block">儿子的本科学院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所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理学院。留学的儿子,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美国大学在学生思想教育、品格塑造和能力训练等方面的理念和模式,无不强烈地吸引、感染着我。从儿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我用心记下儿子电话告诉我们的桩桩件件学习生活趣事,摘录下儿子人人网(那时还没有微信)上晒出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人和事,记录下儿子荣获学院南希奖学金、谋得多媒体助教和实习招生官校园打工机会、获得经济、数学双学士学位的优秀成绩,收录了R爸为勉励儿子写下的《挺过去就是灿烂阳光》《识时务者为俊杰》《走出去才会长大》三封家书和儿子《革命尚未成功》《小伙子》《草民要自由》《第一桶金》(卧底富士康纪实)《Wheaton四年》等五篇文采飞扬的纪实性长文。《威顿四年》是献给儿子本科毕业的别样大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Ⅲ 《哥在哥大》</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2014年9月,儿子成功入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一如既往,记录下儿子入学第一天到毕业期间,在纽约曼哈顿租住黑人区、吃着街边摊艰苦求学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儿子为谋得实习机会和求职所做的种种努力与失败,记录下我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姨等七人亲友团齐赴哥大参加毕业庆典的历史性场面,收录了儿子两篇受高强度学习压力吊打而挣扎的纪实札记——《倒插门》和《沙子》。在这所“同学们个个都是勤奋的天才”(儿子语)的世界知名学府,儿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为日后的人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此书以“别人家的儿子”为序,是献给儿子研究生毕业的又一大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Ⅳ 《爱你》</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2018年4月,儿子和J牵手走入婚姻殿堂。精致而温馨的结婚典礼,是我和R花了近十个月时间,亲力亲为,送给儿子和J一生的纪念。婚礼结束后,那段欢天喜地筹办婚礼的快乐日子,新婚佳偶恩爱甜蜜的幸福场面,催生着一个早就萌芽的美好心愿。我郑重告白儿子和J,要送给他们一本“不一样的结婚纪念册”。选片、配文、分类、定调,断断续续忙活了一年多,精选出280多张图片,定格了儿子和J相识、相恋、结婚的幸福时光。图册以《幸福花开》为序,记录了定制聘礼箱、置办婚礼“三宝”(紫陶对壶、囍字印章、竹简书签)的爱心创意,书录了R爸婚礼致辞和新人告白,收录了《Wheaton之恋》小剧本、筹办清单和与婚庆公司、酒店洽谈的备忘手稿,再现了包喜糖、铺婚床、挂拉花、亲家首晤、参加回门宴等欢悦场面。纪念册最后,深情附上一封致未来Baby的书信,最末一句是“我在成都静静等你”,藉此方式,为宝贝抹上人生第一笔暖色。2021年3月,《爱你》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Ⅴ 《笔尖》</b></p><p class="ql-block">儿子擅长写作。初中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曾对我说:“你儿子今后可以走专业的道路。”高中语文老师在儿子作文本上留言:“小X文笔真不是盖的,稍经打磨,会是一个杂文高手。”同学们对他也赞赏有加,有的封他为“小鲁迅”,有的质疑他抄袭韩寒,有的借用他的英文笔名向《朝花》(成都七中文学刊物。冰心题写刊名,流沙河任顾问)投稿。我则在心中把他比作著名川籍写手李承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成为儿子的忠粉,成为儿子每一篇作文的第一读者和终身读者。冥冥之中,悉心收藏了儿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作文。2014年或更早些时候,还在管理一线履职的我,决心开启一项“伟大工程”——编辑儿子作文。七年多时间里,分类筛选、语音录入、文字打印、选图翻拍、编排设计、校对修改,我沉湎其中,辛苦着、快乐着,不能自拔。2021年11月底,《笔尖》竣工。本书分为《小学时光》《初中季节》《高中年华》三册,共收录儿子作文266篇(小学128篇、初中96篇、高中42篇)、QQ文章41篇、摘抄与点评42则,以及师生对话、个人总结、检讨、学生成长记录等,累计近23万字。这些文字诞生时,儿子绕膝身边,古灵精怪;编辑这些文字时,儿子远隔万里,看得见摸不着。整理儿子的文字,恍若时光再现,昨日的生活片段一幕幕跃然眼前。透过这些灵动可爱的文字,仿佛又看见儿子在眼前淘气着、成长着。这本跨度十二年的作文合集,堪称儿子中小学时代的文字大全,也是我耗时逾七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很想知道,有没有哪位妈妈像我一样,也完成了这样一项爱心伟业。谨以此书献礼儿子即将步入的而立之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Ⅵ 《初入职场》</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这本书从儿子2015年12月入职记至2020年12月底,跨时五年。记录了儿子从职场小白到数据分析经理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每一次升职加薪带给我们的欢悦和慰藉,记录了申绿之途的艰难与曲折。五年来,儿子在J的陪伴下,在大洋彼岸一举完成职场起步、升职加薪、结婚筑巢等在外人看来顺风顺水的人生大事,其实,光鲜的背后写满艰辛。2019年赴美探亲,在休假陪同我们的旅途中,儿子多次突然停下脚步(手机设置了邮件特别提醒)取出随身电脑,坐在街边便开始完成Boss交办的紧急任务,几次在旅馆加班到深夜,为此,我们常常压缩当日行程。如今,儿子已开始承担上千万美金的资产项目,已经带了三名徒弟,公司还为他特招了一名工作助理。相对漫长的职业生涯,本书谓之《初入职场》(2022年12月新鲜出炉),谨以此隆重纪念儿子入职五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Ⅶ 《彤趣》</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常常情不自禁地给儿子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总是饶有兴趣。恐这些美好的过往失传于我,2020年初,急切地打开记忆闸门,开始撰写儿子成长的故事。许是儿子留给我太多的美好,许是入戏太深,两个月时间,仅凭记忆就一口气写下48000多字,回忆的起点一直延伸到儿子生命的萌芽。本书以一个个真实、有趣的小故事,讲述了儿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的成长历程,每个故事都取了一个贴切的小名字,小姨作为第一读者对本书的可读性给予热赞。期间,又猛然想起当年给儿子记下的两大本成长笔记(从出生第9个月一直记到16岁),找出来,连续三四个晚上手不释卷至凌晨一两点,很多早已随风淡去的欢乐往事如小精灵般又全部活跃起来,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子就像一座永远也挖不完、淘不尽的小金矿,成为我回忆性写作不竭的源泉。本书分为“妈妈的记忆”(已完成)、“妈妈的记录”(待翻录)两部分,命名《彤趣——听妈妈讲成长的故事》(“彤”系儿子乳名,正好谐了“童趣”之音),预计2024年完成。在书的扉页,我想写下这样一句话:若是妈妈可以挑选,不知道下辈子儿子还会不会选我当妈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十多年来,追寻着儿子的生命足迹,我乐此不疲地捕捉着、记录着,牺牲了无数个夜晚、周末和节假日。从《哥在哥大》开始,我便自命为儿子的秘书,自诩“秘书妈”。“米苏妈”乃“秘书妈”之谐音,求新颖独创之义也。少时的理想之一是当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恍然,自己哪是一个作家的料。不曾想,几十年后,以儿子为主人公,不经意间半圆了我的作家梦,我的“作家摇篮”里已欢颜盛下六本爱意满满的家庭读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儿子——我生命的小花园,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和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2023.1.19 成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