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四时调神大论》曰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p><p class="ql-block">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p><p class="ql-block"> 上文,特别是“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来理解,能更加确定“不治已病治未病”,应从属于“养生”为核心的价值观。 其实质,亦非如此。</p><p class="ql-block"> 中医三界:“一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养护)。二是治病于发病之初(调理)。三是治病于病情之后(治疗)。这三个层次,构筑了中医完整的医疗体系。也就是说,“保养”“保健”只是中医的一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可以理解为有不舒服的症状,但还没发病之前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已经生病的状态。身体有不舒服的症状,就需要进行调理,这就是是治未病的方法。只是用在生病之后时“未”应当“本”来理解,即寻找发病的根源,中医的“治本不治表”,说的正是对本源问题的探索。这时的未病,应该有这一层次理解。</p><p class="ql-block"> “表”指发病的现象,“本”指发病的本源。即“本”之失衡,是以直观表现来呈现病象,而其本源却没有表现出病状。治“未病”说的正是治本的问题,是寻找引起发病现象的根本问题。如 : 病人发烧就医。首先医生要断病找出发烧的原因,判定其发烧的属性——“虚症”、“实症”。再从八纲——“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的辩证角度,寻找五脏六腑与发烧的关联。透过现象寻找发病之源,应该是治“未病”的另一内涵。</p><p class="ql-block"> 调理或治疗,把握本与表的辩证关系,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使医疗直达病灶。所以,不能简单化的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虚症:属内因,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实症:属外因,即外邪风寒潮湿引起的。)</p><p class="ql-block"> 人体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中医以望闻问切等为诊断手法,就是透过发病现象而获得“未病”的根本方法。即通过直观、推理而获得内在本质的辩证规律。</p><p class="ql-block"> 自然万象,万法归元,本质归一,其原理规律是共通共同的。是离不开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形式与规律的合二为一原理的。</p><p class="ql-block"> 设计亦是如此 !</p><p class="ql-block"> 要成为设计自由的创造者,必然需掌握设计的本质。形式变化,本质不变。只有很好的把控本质,才能对形式的变化加以积极的干预,赋予形式无限的创造价值。</p><p class="ql-block"> 医生透过表象,寻找发病的根原,是医者必然掌握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设计透过现象,寻找设计的本源,是设计者必然掌握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以本治表,不治已病治未病,必然成为各行各业,遵循潜行的归一法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