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本来与我八竿子也打不着,以前老婆参加单位摄影培训时,我把她送到宁可在车里等也不愿上去旁听的,后来不知道哪位大神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免费学手机摄影的链接,就进去看了一下,从此就走上了摄影这条路。</p><p class="ql-block">最初纠结的是买一个最高配置的手机还是单反,最终我在2019年8月24日买了我的第一台佳能5D4单反相机,真正的摄影之路就是从这一天起算的,至今已超过3周年了。从对相机性能都不熟悉到慢慢上手,学习了不少知识,走过了不少弯路,也得到过不少帮助。</p><p class="ql-block">好多人都奇怪我在摄影这条路能一直走下去,这可能跟我主打风光摄影有关,除了天气,自己便是决定性因素,不像人像摄影有太多的制约因素。风光摄影除了收获作品外还收获美景和新鲜空气,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动力吧。当然,分享作品并得到肯定也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p><p class="ql-block">前几天(2023年1月12日)读了《中国国家地理》单之蔷主编的文章《回到人间》,文中提到的有些摄影师拍了无数的8000米雪峰的影像却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对象化的审美”,他们将自己设定为主体,把自然景观设定为客体,然后对其审视、品评、体味,并由此获得心里的愉悦……在艺术和审美领域,对象化的审美是不可取的,甚至说在这种审美态度下很难产生打动人的艺术品。一幅摄影作品好不好,就看它像不像“田纳西山上的坛子”,看它是否让杂乱的世界有了秩序,看它是否给世界注入了意义……对事物对象化客观化的过程是感知,但摄影不是拍感知,而是拍感动;不是拍奠基的事物,是拍奠基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不是拍对象,而是拍对象所揭示的意义。所谓构图就是要在“整体”中抠出“部分”,在对象化之前,摄影师要解决的是意义,就是摄影师要赋予他所抠出来的世界的那一块碎片以意义,因此摄影意义在先,对象化在后,也就是所谓的“意在摄先”。</p><p class="ql-block">我也一直有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拍不出好作品,这篇文章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把自己与摄影对象割裂开了,于是我的摄影作品就缺少了“意义”。</p><p class="ql-block">知错就改,以后在摄影这条路,我要走出自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各类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垟湿地日出火烧云。</p> <p class="ql-block">梅花礁日落</p> <p class="ql-block">雾凇雪景,摄于永嘉南正尖,略有日照金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鹿西岛海浪慢门,光影很美。</p> <p class="ql-block">剪影,摄于永嘉兑垟,日落后的最美霞光。</p> <p class="ql-block">银杏人像,摄于永嘉屿北,2022年和2021年偶遇的模特们,竟然都是乐清虹桥的。</p> <p class="ql-block">红杉林光影,摄于瓯海泽雅黄岭头村往龙井风景区路上,海拔在600米以上,11月中下旬,两边的水杉夹道树美翻了。</p> <p class="ql-block">茗岙梯田</p> <p class="ql-block">笑口常开(荷花)</p> <p class="ql-block">梦幻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和谐共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视角看红杉林</p> <p class="ql-block">梦幻梅花</p> <p class="ql-block">残荷,头虽低下了,不屈的坚强意志仍在,书写生命中最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青苔慢门,水流慢门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慢门人像</p> <p class="ql-block">弱光人像</p> <p class="ql-block">人文摄影,最是人间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儿童摄影</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柿子树</p> <p class="ql-block">梦幻三垟湿地,水汽升腾+日出光影,摄于20210112,这么多年,独此一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