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3年前结缘伏波将军,先写《马援伏波》,筚路蓝缕……几年后写《路博德》,如坐过山车……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名著《珠崖——12世纪之前的海南岛》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书:《珠崖—12世纪之前的海南岛》</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著。本书揭示海南岛从远古时期到北宋末年的开发历程,分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五方面,系统探讨古代海南的地理风貌与社会文化。苏东坡的海南经历、海南诗作被列为主要文献依据。</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庙:伏波庙</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伏胜南蛮光汉代,波平海国镇琼州。</p> <h3></h3><h3>两伏波将军分别是汉代平乱开疆、镇守岭南的路博德、马援两位将军。据《正德琼台志》记,“海南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伏波庙就在龙岐村。苏东坡离开海南前夕曾写下《伏波庙记》;南宋名相李纲渡海北归前也写有《武威庙碑阴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祠:两伏波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万历年间在府城建汉二伏波祠。清光绪年间建造五公祠时,汉二伏波祠迁至五公祠内,更名为“两伏波祠”。</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汉伏波将军——马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戏一:西秦戏《马援伏波》</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省海丰县西秦戏传承保护中心排演,导演王群,主演吕维平,于2017年8月在汕尾首演,又先后赴西安、北京、广州演出,荣获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优秀剧目奖、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优秀剧目、第32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广东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第13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剧本发表于核心期刊《当代戏剧》2017年第6期。据统计,至2019年底已在汕尾地区演出超百场。</span></p> <h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71124/index.htm?page=/page_6/201711/t20171123_386140.htm&pagenum=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以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映照时代</a></p><p class="ql-block"><br></p></h3><h1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映照时代</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西秦戏《马援伏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栏目:推动戏曲传承发展</p><p class="ql-block">作者:孙豹隐 孙昭 来源:中国艺术报</p><p class="ql-block"><br></p><p> 在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所谓国之重臣。他们是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大智大勇、气魄非凡的一群人,一定意义上讲,这群人堪称对中国的历史演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作为13个古代王朝的建都之地,自然出了不少这样的重臣。那位以“马革裹尸还”闻名天下的马援就是其中卓越的一位。一部历史剧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能否使人物形象映照出剧情所描写的时代,透过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完成对历史的真实触摸。西秦戏《马援伏波》通过主人公马援岭南平乱的事迹,以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展示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相当的高度和深度勾画出这位国之重臣与时代的强烈互动,理所当然令人为之一粲。</p><p><br></p><p> 《马援伏波》紧扣马援“马革裹尸还”的励志名言,艺术地将其作为创作主线和剧作的内核,牢牢把握住人物的精神脉络,真实地再现了一幅马援征南的历史图画。全剧以伦勃朗式的浓墨重彩塑造马援那种公忠体国、一心为民、肃贪平叛、安内攘外的舞台形象,同时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笔力,将马援的赫赫功业幻化为中华儿女为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气概。</p><p><br></p><p> 第一场戏,马援同妻子的谈笑话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渗透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锥心之痛。一句“知夫莫若妻” ,将数十年夫妻的恩爱溢于言表。第二场中,马援初到南越地,即锁拿仗势害民的贪官古庆,以军粮赈济百姓,彰显了他爱民如子的品德和不畏强权的风骨。第三场里马援甘冒奇险,孤身前往敌营吊祭敌军首领图海,最终凭借慷慨之词、坦荡之心说动图海之妻索兰。尽管索兰为夫报仇之火未息,却已流露出不愿与马援为敌的心态。这场看似不见硝烟的交锋,全然展示出马援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胆略。紧接着第四场氛围突变,马援面对士卒患病、朝廷猜忌、前途茫茫、孤立无援的厄境,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恍惚中他梦回长安与妻子相见,向爱妻诉说自己的满腔愤懑委屈。此刻的马援,褪去大将军的光环,尽显人性的一面。他的孤独、无助、委屈、绝望,都在那一声“手捧黄土仰望天,马革裹尸回长安”的悲凉慨叹中袒露无遗。人物形象鲜明,性格丰满。接踵第五场戏,“曹木传诏赦古庆,伏波抗旨斩贪官” ,在剧情凸显的高潮中,马援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得到了炫目地凸显,人物形象的塑造至此臻于完成。第六场及尾声剧情再掀高潮,汉、越军民众志成城,大破倭寇,旌旗猎猎,情绪沸腾。那根马援所立,象征永镇南疆的参天铜柱,宛若纪功之柱、警示之碑,散发着一丝神圣的悲剧光辉,更多洋溢着马援那“心系万民无私欲,敢叫南越换新天”的壮哉豪气,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仰望之情。</p><p><br></p><p> 黑格尔在其《历史剧理论述评》中言道:“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 ”对于历史剧来说,在做到基本还原时代面貌的同时,也允许艺术家有虚构发挥的空间。 《马援伏波》在编创者的精心构建下,剧中的马援在历史的框架之外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成分。他不仅是有才能、敢担当,为国家安全、百姓福祉殚精竭虑的好臣子、好将军,同样也是爱妻子、疼儿女,渴望与家人乐守田园的好丈夫、好父亲。在他身上,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充满说教意味的符号化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p><p><br></p><p> 西秦戏是陕西秦腔在南粤大地的遗留,距今有400多年历史。西秦戏在保留秦腔板式结构的基础上,又与粤剧等当地剧种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文戏细腻柔美,武戏豪壮雄浑的表演风格。广东省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 《马援伏波》是该团精心创作的陕西广东历史交流之“南海三部曲”的第一部。该剧剧本由海南省琼剧院知名编剧陈涣创作,特邀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优秀导演王群执导,剧中主人公马援由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吕维平担纲主演。他们强强联手,将继承传统与求新求变相结合,砥砺琢磨,孕育出一部唱念做打各尽其妙、音乐舞美几臻上乘的优秀之作,让观众深深领略到西秦戏艺术的独特魅力。</p><p> 《马援伏波》以史为鉴,运用西秦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马援南征”传播中华文明的理想色彩,唱响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代大歌,抒发了深沉的和平之旅、家国情怀,足以激发起中华儿女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使命感与自信心,是一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好戏。</p><p class="ql-block"><br></p><h3>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戏二:琼剧《路博德》</h1> <h3></h3><h1 style="text-align:center;">琼剧《路博德》</h1><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inherit;">路博德,西汉名将。公元前111年起,路博德拜伏波将军,挥师南下,靖乱安民,设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就在海南,首次把海南纳入中国版图,他是史上首位伏波将军。<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inherit;">剧情:西汉元鼎年间,南粤丞相吕嘉起兵谋反,珠崖生灵涂炭……路博德临危受封伏波将军,渡海安澜,屡陷绝境……忍辱负重,以德服人,兵不血刃,置郡安民,造福海南。初来乍到,路博德自烧楼船,定军心,安民心;班师之际,俚人火烧官船,挽留伏波将军,民心所向。本剧首次聚焦“伏波开琼”,讲述路博德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感人故事。本剧与“台湾和平统一”形成强烈的历史观照,鉴古知今,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