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跨文化交流是如何发生发展的?</p><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大体上是沿着符号、故事(包括但远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故事)与生活方式直到价值观三个层面逐层次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最内核的交流应是价值观的交流。</p><p class="ql-block">有一说法,有一千位研究文化的学者就有一千版关于文化的定义。本文无意在此别出心裁,另立一千零一号之门户,只是强调不管怎么定义文化,文化最为内核的东西就是思维方式,也就是价值观,真正赋予文化在社会发挥中成为决定性力量的正是这个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价值观贯穿文明演化历史,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价值观是民族之魂,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和文化认同,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走向。</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发展,大众消费领域中,纯物质属性的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在逐渐降低,这不仅仅是指文化和其他精神层面的消费在上升,即使在物质消费领域本身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营销是价值观营销,越来越多的消费是价值观的消费,越来越多品牌打造恰是价值观的打造——品牌定位本身就是价值观定位,品牌消费也是价值观消费。在一个商业发达的社会,仅仅凭借物质属性的物质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找准不同消费全体的价值认同,并以此作为品牌打造。于是乎,广告词,代替了流传千古的李杜诗篇,也代替了曾经的革命口号,成为稚子郎朗上口之句,不仅仅是凭借着大众传媒的强力轰炸,更重要的是经过商业策划者精确制导,击中消费者内心世界的那点儿需求。</p><p class="ql-block">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了新教价值体系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塑造作用。塞缪尔亨廷敦编辑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更是汇集各方观点,强化了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曾经笃信实力原则为国际关系最后语言的国际关系领域,那个被称作价值观的文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影响力,而且,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作为当今国际关系三大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都在不约而同地谈论文化,而建构主义干脆就把文化当做分析国际关系的最后语言。</p><p class="ql-block">当前,全球文化政策领域上最时髦的字眼是文化多元,维系世界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学者和文化人的普遍共识。但经常引发争论的是文化多元是否潜含价值多元。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语境下,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多元价值究竟是冲突的价值观还是重叠的价值观。价值观本身就是排位问题,个人存在还是社会职责,并非总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并非总是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的艰难选择;大部分社会的社会生活中,与自然的关系,与家庭社会关系甚至是比个人生存和个人尊严要经常面临的问题。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观相遇是一言不合剑拔弩张的冲突,还是“和而不同”的多元并存,出于善良的愿望及良知,我们更希望是重叠的价值观,而非冲突的价值观,如同对自然的尊重,对家庭和社会的职责与个人价值是并行不悖世界共享价值。</p><p class="ql-block">讲述了数千载春节的故事不仅仅是回响数千载的鞭炮声声,穿越过数千载庙会中的人声鼎沸,更是数千年轮依据大自然的韵律,中国人周而复始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仪式,是绵延数千载的漫漫归故乡之路,是无数代中国人阖家把酒团聚的年夜饭的天伦之乐的峰值体验。天道、人伦,翻译为国际语言,可以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家庭社会的和谐互动。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传统,这正是世界上甚为重要的国际思潮。同时,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支持中国崛起的也恰恰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勤奋向上的价值传承。原来,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中国文化丰厚的历史褶皱层中,隐藏着如此丰厚而又珍贵的价值体系,而这些价值恰又与当今世界上正在回归的价值如此合拍。天道、人伦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可以成为世界的价值观,中国文化应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而,中国价值观应当对世界价值体系有所贡献,我们终日身体力行的文化“走出去”也终应有一个核心支撑——中国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价值观的交流还真是回事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