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城花暖鹧鸪飞--浙东唐诗名城新昌故事》 娄国耀 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i>万鹏筑墙</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民无守计,知县万鹏始相时审势,首议筑城。自嘉靖丙辰(1556)至丁巳(1557)不期年而成。城周一千三百七十四丈奇,高一丈七尺,阔二丈四尺,周围凡六里,城门四,东应台,西通会,南仰山,北济川,城上为女墙,为窝铺,门上为谯楼,门外为子城,内外马路各一丈。</p><p class="ql-block"> ——录自明万历《新昌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心系百姓 练兵退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江南,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绿油油的麦子已经抽穗长芒,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在绿色的山坡上,燕子穿梭,黄莺啼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忙忙碌碌地采着蜜……波光粼粼的剡溪岸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在风中摇曳。傍着剡溪的谢公古道两旁种着梧桐树,嫩绿嫩绿的新叶长满枝丫,阳光透过树缝,在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古道上,响起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一辆马车和十几骑快马朝新昌方向疾驶而来。一阵清风拂过,风里夹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马车里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慢些。”车夫得令,一手挥起长长的马鞭,一手勒紧马绳,随即“嘘——”地吹出一声长哨,马儿慢了下来,后面的十几骑快马也慢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嘎吱”一声,马车的窗户被推开,从里面探出一张中年男子的脸。中年男子望着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脸上逐渐舒展出笑容,赞美道:“江南的春天真美啊!”刚赞叹完,男子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双眉紧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什么田野里没有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正在此时,前方隐隐传来一阵嘈杂声,而且越来越近,终于能够听清楚了:“倭寇来了!倭寇来了!”紧接着,从岔道里涌出一群衣衫褴褛的人。</p><p class="ql-block"> 阵列在马车后的骑兵策马上前,举起手中的武器把马车护在中间。一个骑兵喝道:“你们是什么人,想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看到手拿武器的骑兵,人群惊慌失措地四窜开去。一个骑兵在马上俯身一伸手,抓住一个年轻的男子,喝问道:“你们是何许人,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 年轻男子全身筛糠般地颤抖着,结结巴巴地说:“我们——我们从——从县城——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马车上的男子跨下马车,和颜悦色地问道:“你别怕,好好说,为何要逃出来?”</p><p class="ql-block"> 年轻男子说:“有——有倭寇——打劫——”</p><p class="ql-block"> “什么,有倭寇?!”</p><p class="ql-block"> “是——是的。”</p><p class="ql-block"> 马车上下来的男子一听有倭寇打劫,脸色立即变了,转身一挥右手道:“跟上我,去县城,快走!”他立即跨上马车,催促马车夫。马车夫右手一扬,马鞭在空中发出一声脆响,嘴里发出“驾”的一声,马儿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训练有素的骑兵们很快排列成整齐的队伍,跟上马车,朝新昌县城疾驶而去……</p><p class="ql-block"> 马车内的中年男子叫万鹏,字云程,直隶武进(今江苏省)人,为人耿直,爱民如子。他刚由松阳县令改任新昌县令,今日来新,没想到还未进城,就遇到了倭寇劫城之事。</p><p class="ql-block"> 所谓倭寇,还得从明朝初年说起。那时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中国向朝廷骗钱。很多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朝贡后滞留在中国沿海城市劫掠。为了防止倭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国沿海人民以海为生,或渔或商,久成习惯。实行海禁,等于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路。在明朝政府“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下,没有收入来源的沿海居民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这些“困于饥寒”的渔民被迫无奈,最终假扮成日本人,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诸省的沿海地带活动,成为倭寇主体。</p><p class="ql-block"> 朝廷不解除海禁,沿海居民难以生存,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嘉靖年间,倭寇活动越来越猖獗。这些倭寇中虽然很多是被明朝政府逼成倭寇的中国人,但仍然混杂着大量的日本浪人和武士。这些人大多在军队服过役,个人战斗力很强,加上装备精良,一般的明军士兵很难对抗。</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万鹏到新昌第一天遇见的倭寇,是从台州、宁波地区进入邻近的新昌县。得知倭寇闯入新昌,全城老百姓弃家而逃。看着空无一人的县城,倭寇们大摇大摆地进入百姓家,杀鸡杀鸭,宰猪宰羊,大吃一顿。酒足饭饱后,他们翻箱倒柜,搜罗出值钱的东西,装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待万县令赶到时,倭寇们刚刚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倭寇走了,躲在山中的老百姓回到洗劫一空的家中,女人们号啕大哭,男人们仰天长叹,孩子们恐慌不安。县令就是一方父母官,看着受难的子民,万鹏心似刀绞。他返回县府,向县吏了解情况,得知县城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立即差人前去邀请。</p><p class="ql-block"> 得知县令要商议抗倭之事,长者马上率领一帮子民来到县衙,带着大家俯拜在地。万鹏赶紧走上前,弯下腰,伸出双手,想扶起长者。长者不起身,而是仰起头,对万鹏说:“倭寇猖獗,民不聊生,我等惟县令之令是听!”</p><p class="ql-block"> 万鹏赶紧说:“先起来,我们从长计议。”万鹏扶起长者,也让大家都起来。他把长者让到庭内,两人先后落座。</p><p class="ql-block"> 长者长叹一声道:“倭寇一年来打劫几次,老百姓好不容易挣下点家当,转眼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衙府里的官兵逃得比百姓还快,这日子没法过啊。”</p><p class="ql-block"> 万鹏说:“倭寇活动频繁,躲藏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卫才能抵御倭寇,保百姓安宁。”</p><p class="ql-block"> 长者道:“万县令尽管吩咐,我等全力配合!”</p><p class="ql-block"> 经商议,万鹏作出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召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组建一支自卫队。为了让自卫队尽快成为精兵强将,拥有抵抗倭寇的战斗力,万鹏先在县府前整理出一块空地作为训练基地,再请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来指导,接着在训练场地旁搭起火炉,请来打铁师傅锻打各类兵器,万鹏每天来到训练场,亲自监督鼓舞士气。</p><p class="ql-block"> 每天一早,自卫队在训练场上训练,发出声势浩大的训练声。这事被传播开来,附近州县都听闻新昌有支精装部队,倭寇听说后,竟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万鹏不敢松懈,继续监督自卫队训练。在持续训练下,自卫队的战斗力日渐增强,远近有了声威,倭寇再不敢靠近,新昌百姓有了难得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审时度势 筑墙护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自卫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万鹏心中绷紧的那根弦还是一刻不敢松懈。他想:“自卫队人数有限,对付小部队的倭寇可以,如果遇到大队人马,胜算难料,为了长久之计,必须得再思量一个万全之策。”</p><p class="ql-block"> 一日,万鹏正在督查训练队伍,看到训练场前面东西走向的南明山,计上心来。他立即差人再去请长者。万鹏把长者迎进县衙,对他说:“我们自卫队能对付小股倭寇,却对付不了大量贼寇,想要守护全城百姓,唯有在城外筑城墙,城墙坚固,可防可守,才能保得百姓安居。”</p><p class="ql-block"> 长者一听,言之有理,说道:“只要县令吩咐,我等唯命是从!”</p><p class="ql-block"> 山城新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当时有很多邑人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潘晟担任礼部尚书,吕光洵担任兵部尚书,俞则全担任广西参议。为了得到各方支援和支持,他分别写信给潘晟之父潘日升、俞则全、吕光洵,在信中陈述了新昌现状,再告知筑墙护城的计划,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三人收到信后,各自分析其中利弊,都认为这是最可靠的护城计划。最后,三人意见一致,在回信中都说“唯万县令是听”。</p><p class="ql-block"> 筑城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为了解决工程费用问题,万鹏又将修筑城墙的请示,分别上报到浙江巡抚胡宗宪和巡按赵文华处。胡宗宪拿着请示犹豫不决,于是与赵文华商量。赵文华说:“新昌濒海,盗起而无城,是弃民也,宜亟下其议。”胡宗宪听了,顿悟其中利害,立即作出批示,同意新昌筑城墙,并拨以专款。</p><p class="ql-block"> 万鹏拿到上级的批示文件后,马上投入筑墙工作,丝毫不敢耽搁。首先,他召集各路人马,安排人员丈量所筑城墙的长度,确定城墙的高度和厚度,计算城墙体积;同时商定城墙砌筑方式,外砌条石,内垒块石,中间填以土砾,所用石头从南明山上采取,其他所需材料取自周边。确定设计方案后,按此计算出工时,招集工人,安排进度,敲定竣工日期。</p><p class="ql-block"> 筑城墙是为了抵御倭寇,早一日完成,就早一日起到防御作用,老百姓就少过一天提心吊胆的日子。为了能在预定日期内完工,万鹏丈量出相应的城墙土方,分段砌筑,要求包时包工。被规划为建筑城墙的区域内,不管建有庙宇、祠堂,还是墓穴、住宅,一律下令拆除。为了不受进度影响,万鹏亲力亲为,监督拆除。</p><p class="ql-block"> 开始砌筑城墙后,万鹏每天一早,穿着微服前往工地私访。他根据各人勤奋和懒惰的工作态度,进行相应的奖罚,并于次日早晨在县府门口张榜公布。透明的奖罚制度,对先进的人是一种激励,对后进的人是一种鞭策,民工们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为了能更快地推进工作,万鹏晚上召集负责人商议,分析、解决在筑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他日夜操劳下,不到一年时间,新昌第一次拥有了一条完整的城墙:“自东隅循南山之麓,而西跨涧而北,又溯溪而东,计周长一千三百七十四丈九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七尺,外砌条石,内垒块石,中间填以土砾……”“城门四,东应台,西通会,南仰山,北济川,城上为女墙,为窝铺,门上为谯楼,门外为子城,内外马路各一丈。”</p><p class="ql-block"> 城墙筑成的第二天,万鹏迎着初升的太阳踏上应台门,从东到南,从西到北,又从北到东,在城墙上走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应台门。他顺着台阶,走上东门城楼,朝东眺望,看到连绵不绝的天姥山如巨人舒展的手臂,欲将他拥入怀中。这一刻,心中那根始终绷紧的弦终于松懈了,但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累。</p><p class="ql-block"> 万鹏走下城墙回到住处。他感觉好累好累,好想长长地睡一觉。自到新昌那天起,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即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一天,日上三竿,人们破例没有看到县令早起。有人纳闷,前来敲门,没有回音,紧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很多人围拢过来。最后,大家用肩膀撞开房门。房门落地的一刹那,大家看到万县令直挺挺地躺在床上。</p><p class="ql-block"> 万鹏因筑城墙劳累过度去世。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瓶咸菜和数斗俸米,再无它物。为了纪念万鹏为新昌做出的贡献,新昌百姓为他画了像,挂在西郊祠堂里,常有人去祭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遗迹 光华犹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道牢不可破的城墙像忠诚的卫士,保卫着新昌人民的安危。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因风侵雨蚀,或因人为损毁,城墙有过不同程度的修整和拆除。</p><p class="ql-block"> 万历庚戌年(1610),知县李应先于东北中间开了青阳门(即新东门);清顺治十五年(1658),增高雉堞;康熙九年(1670),修建五门丽谯;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裴六德重修内外城垣、女墙、楼橹,用牛车辇南明山石,坚致壮丽,特过于旧;嘉庆二十年(1815),在城绅民捐修女墙,重修仰山、济川、青阳三门丽谯;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杨际泰劝监生吕乔槐独力重修,并于西门上建层楼三楹为奎星阁。五门丽礁几经修复后,“巍阁凌虚,翠飞鸟革,并饰金彩,观赏其佳;城楼上置武备车,钟鼓刻镂之类,可报时辰,可御进犯”。至民国初期,石城墙坚固如初。</p><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便于称谓,根据各城门坐向方位,将应台门改称大东门,俗称旧东门,青阳门改称新东门,仰山门改称南门,通会门改称西门,济川门改称北门。抗日战争时期,城墙又有几度变更:1938年3月,为便利防空疏散,县城前山根段城墙首开缺口;1940年1月,拆除县城北门瓮城及西、北两门月城,筑北门便桥;1940年4月中旬,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新昌县城,城上五门谯楼皆毁。</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因建第一座北门公路桥,拆除了西段城墙,条石运往桥梁两端,砌筑路基;1965年为便于行车,拓宽北、西两座城门;1967年4月拆除新东门城楼残基;1972年建东门水电站时,自北门至大东门段城墙的外墙城石均拆去两层;1968-1974年,为拓宽南门,拆除西门口至南门桥头城墙。</p><p class="ql-block">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方便城外居民进城,除了拓宽原先几个城门外,还另外开城墙设道通径。这时的城墙基本上还能将整座老城团团围住,只是旧东门至南门口的局部地段,由于路基增高,人可以攀爬上城墙,其余地段均要沿台阶而上。1973年后,在新昌旧城改造和建环城公路时,大部分城墙相继被拆;2007年,拆除了新昌城墙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通会门至济川门的一段城墙,迄今仅存旧东门(应台)至北门(济川)一段,残长800米。</p><p class="ql-block"> 这座刚建成时曾被认为可与“苏南丹阳石城和湖北武汉黄鹤楼比美”的城墙,没落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度被附近的居民开辟成菜园。后经新昌文保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奔走呼吁,旧东门(应台)至新东门(青阳)这段450米的残存城墙,于2006年成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除了旧东门至新东门这段残墙外,新昌还有新东门至北门的一段残墙,长度为350米。为了让仅存的古城墙得到更好的保护,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这两段古城墙在2011年均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原来保护的450米增至800米,其历史价值得到了肯定。</p><p class="ql-block"> 现东坝墩一处的城墙根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古城墙建于明朝,现存长约800余米,外为条石错缝砌筑,内用块石泥土填充,2011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有一日,笔者从旧东门走至北门,与这堵城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暮色让天空更加苍茫</p><p class="ql-block">我们正在寻找的那些东西</p><p class="ql-block">已被时间毫无节制地修改、凋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坍塌的城墙,没能挡住绕过石阶的虫鸣</p><p class="ql-block">巨大的寂静,藏匿城市往昔飘忽的宿命</p><p class="ql-block">泥墙上残留的岁月,这无数年前的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古墙,无边的往昔翻卷无声</p><p class="ql-block">当初,一定是讲着现在的方言</p><p class="ql-block">似每晚浓重的夜色里,蜿蜒着古墙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也是一只魔手,让自己在风雨中不断沉陷</p><p class="ql-block">一截一截的身躯,滑向月光与指尖</p><p class="ql-block">细读那块碑记,你一定会回到远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好,不断摇曳的草叶,梦见了雨水、花絮</p><p class="ql-block">微凉的四月,人间的烟火忽然旺了</p><p class="ql-block">若隐若现的轮廓,一直有重新复活的迹象</p>